高 攀 曾 森
(江西農業大學,江西 南昌 330045)
南昌東湖區深入開展“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打造宜居環境,對百花洲景區周邊整體大提升改造。位于百花洲景區中的“蘇圃春蔬”是南昌著名的歷史人文景點,然而現在的蘇圃儼然已經失去昔日豫章名勝的光彩。政策背景下,我們挖掘歷史文化,將“蘇圃春蔬”重塑。
南昌市八一公園東湖有南、北、東三個小洲,合稱為百花洲。百花洲也是南昌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公共園林,蘇圃位于百花三洲的東小洲上。清乾隆《南昌府志》云:“西江名勝首推滕王閣,子安之序膾炙人口,洵一郡之大觀也。次則百花洲,矗立湖心,蘇圃徐亭地,尤近古游人韻士亟賞之[1]。”蘇圃歷來就是文人雅士游賞之處。
自宋以來,蘇圃是宋朝隱逸名士——蘇云卿的隱居之地。據《宋史·蘇云卿傳》所述:蘇云卿是南宋文人,祖籍廣漢即今四川。南宋紹興年間,蘇云卿在東小洲上結廬定居。白天洲上挑水沃畦,夜里挑燈織履讀書,所織之鞋堅韌勝過革履,其蔬菜與草鞋常被市民青睞。然所得盈余用來接濟鄉鄰,人們尊稱其為“蘇翁”。蘇云卿年少好友張浚在朝為相,知其有管、樂之才。聞蘇云卿在百花洲,力邀其進京共議國事同享榮華,蘇云卿潔身自好,拒不為官,半夜悄然離去,一去不返。
后人仰慕蘇翁高潔,曾建“蘇公亭”“蘇公祠”以紀念蘇翁,將其居住過的東小洲也稱之為“蘇圃”。自宋之后,歷代文人凡游歷蘇圃者皆為蘇公高潔感懷,留下諸多詠蘇名篇。明朝大學士解縉《東湖覽勝》中有詩云:“聘君高風自千載,況有湖水明丹霞。”詩中“聘士”即指蘇云卿。蘇圃四面碧波,翠影環抱,靜謐安詳,寄托蘇公隱世情懷。
明詩人曾棨作有《南昌八景》組詩之后,豫章八景產生,清代文人在八景基礎上增添了東湖兩景,其中便有“蘇圃春蔬”。乾隆四十二年(1777)巡撫海成筑蘇公堤連接冠鰲亭與蘇公亭,并將蘇公亭改為蘇公祠,供后人憑吊。
百花洲體現了“江干湖畔,深柳疏蘆之際,略成小筑,足征大觀也[1]”的以小見大的造園手法。自古文人雅士總是樂于臨水憑欄眺望,因此蘇圃的建構將大多以樓閣亭臺為核心,圍繞著水面呈外向布局。
蘇圃四面環水,由一條長蘇堤與百花洲相連。建國以前,蘇圃只有北部一個小島,20世紀50年代建設八一公園時,為滿足現代人們需求,將蘇圃從北部延伸出兩條堤岸,與南部小島環繞圍合出中部水池——魚樂池,形成如今格局。現狀平面如圖1所示。

1)現狀中的蘇圃總體破損嚴重。建筑構架、園路鋪裝、駁岸圍欄等有一定程度老化。
2)建筑與環境不協調。洲上建有四組亭子,分別為蘇圃春蔬亭、蘑菇亭、六角亭和圓亭,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其中圓亭與蘑菇亭建筑形式、材料選用均偏歐式。
3)無主要景觀節點支撐整體園林格局,景觀序列混亂不清,游客僅對入口照壁有印象。
4)道路系統不夠明確。蘇圃園面積不大,但其中小徑繁多,鋪裝各異,導向性差。
5)景觀的文化性表現薄弱。經調查,75%的使用者并不了解蘇圃文化。與文化有關的景點也僅只有題詩照壁與蘇圃春蔬亭。蘇圃的主要使用者為中老年人,大多數人聚集在這的目的是為兒女相親。
6)園內植物缺乏管護。部分植物如香樟、剛竹、夾竹桃,長勢過旺,以致局部植物空間郁閉、雜亂無序,缺乏景觀特色,植物的種植并未體現出“春蔬”的文化性。
景觀重塑是指在景觀改造時,通過對原有景觀的分析研究,對原有的部分景觀進行改造提升,在規劃層面和設計層面上使用一定的方法對景觀的調整和優化[3]。“蘇圃春蔬”的景觀重塑并非是其歷史景觀的再現,更應是以創新性的設計與社會需求和時代技術相結合。
蘇圃在南昌古代名勝中擁有著一定的歷史地位,但其中所留下有價值的資料尚存不多,蘇圃的場地也發生了變化。筆者認真研讀原景點和建筑的歷史沿革,歷代文人不乏描寫蘇圃景點的詩文,同時在大量的縣志閱讀中了解其演變過程。如宋詩人王士禎詩《蘇翁歌》中“三洲夾明鏡,一徑通略約”,描述了蘇圃在東湖的基本格局。曾茶山詩“把茅蕭蕭環四壁”可知蘇公祠為建筑形式為草廬。明樓儼《蘇公亭》中“無復當年舊草堂”“剩有孤亭殘碣在”表明在清康熙時,草堂已破壞,蘇圃中僅有蘇公亭以及名士題詠的殘碑。明詩人胡儼《蘇圃》、朱多貴《謁蘇云卿祠》中有“織履”“鬻履”表明蘇圃中“履”的重要文化意向。
在整理收集的詩文中,“蔬甲”“畦”“松下”“芳草”“寒蔬”“香絲”“插柳”“露葭”“風柳”等詞匯表明蘇圃中,是以柳、松等為主的上層喬木下,種植蔬果形成的菜畦的田園植物空間。
“蘇圃春蔬”的景觀重塑關鍵在于歷史文化與現代景觀的融合,怎樣提取文化注入在場地中,園林化的表達,是重塑時需要加以重點考慮的。通過對景觀重塑理論的梳理總結,與場地特征相結合,提出以下重塑的原則:
1)重視地域特色的表達。南昌歷史文化悠久,在蘇圃的建筑形式、小品塑造整體上要有基于本土區域文化的思考。
2)保留景觀的原真性。由于經歷時間較長,構建物損壞較為嚴重。因此必須對主要表現的內容進行提煉,去雜存真,對于蘇圃中有歷史價值的景觀遺跡以及歷史文學作品應采取現代科技予以保護和展示。
3)協調景點與環境的關系。蘇圃是自然山水的園林格局,與周圍環境需相互融合,相互協調,達到豐富游人感官目的。借鑒江南園林中經典的山水布局模式,通過框景、點景、借景等造景手法,悉心經營,使人在有限的空間,步移景異。
4)為歷史景觀注入時代精神,結合現代園林新技術。借助新舊材料來實現多樣統一,顯示出公園有機更新的特征。利用新型技術手段,融入時代特色,如將虛擬現實技術利用在場景中,游客可體驗與蘇翁的隔空對話。
結合場地基址,以及對蘇圃歷史文化的探尋與挖掘。保留原有的入口空間并設置進行對景提升改造。整體的布局以蘇公圃為中心,建筑與植物圍合的院落型空間為主,利用兩條堤岸將亭、橋、平臺串聯起來,形成洲、島、堤、湖園林空間布局。在以建筑為框架的景觀布局中,復原蘇公祠、蘇公圃、蘇公亭,增建詠蘇詩文廊、思賢廊等景點。設計平面圖如圖2所示。

1)蘇公祠:在建筑布局的經營中,符合百花洲建筑的內向型分布的原則下,選用合宜的建筑風格,依據宋畫中的草廬建筑形制結合現代的技術特色,以茅草覆頂,將蘇公祠再現。
2)蘇公亭:蘇公亭是文人懷古的重要意向,重建蘇公祠的同時,將原有圓亭以及蘑菇亭拆除,將在西側堤岸上,重建蘇公亭。由建筑的布局延伸出蘇圃的景觀序列。從蘇圃中庭入水平臺向南的視角上,蘇公亭掩映在東湖之上,荷葉連連,兩側柳梅相映成趣。
3)詠蘇詩文廊:在草廬的北側增建詠蘇詩文廊,將歷代對蘇公詠懷的詩文刻于石碑上,留于游客游覽懷古。廊在園林中是一種灰色空間的存在,是圍合空間的重要構架。詠蘇詩文廊既承載了空間的文化性,也是百花洲景觀視線營造的重要部分。
4)蘇公圃:中部圍合形成的院落空間——蘇公圃分為前庭和后庭兩部分,由魚樂池與東湖相通的溪澗相隔。南側以竹編景墻,草鞋小品圍合,將蘇圃昔日場景藝術化體現在小品上。從入口前庭的框景畫幅中,由鄉野花卉組成的花圃的前景下,蘇云卿揮鋤的雕塑佇立在蘇公祠前。
5)思賢廊:在人流量相對較多的中山路上,觀賞到的現狀界面由長勢豐茂的夾竹桃、樟樹等植物全部遮擋。在此將開辟透景線,設立觀賞點,建設思賢廊。將東側堤岸打破,利用魚樂橋相連,讓整個立面高低有致,疏密得當。
6)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主要體現蘇圃春蔬的文化性,重現蘇公戴月荷鋤的田園植物空間。營造圍合式院落的的布局下,營造“圃”的植物特點。根據現狀以及重塑依據,保留上層原有樟樹、柳、松等植物的基礎上,增加水杉、濕地松,竹類。對中下層花灌木進行梳理,選用瓜果類植物如桃、李、柚、石榴等,花灌木如櫻、梅等,以此來增強場地內映襯蘇公名士清風的植物文化氛圍。在地被花卉方面,選擇羽衣甘藍、油菜花、向日葵、二月蘭、雞冠花、黃花菜等鄉野花卉,重塑昔日蘇圃菜畦油油的場景。另將原有硬質駁岸打破,利用太湖石的堆疊,將綠地延伸入水中,種植水生植物如菱角、荷花、梭魚草等水生植物,豐富植物層次。
一處名勝雖然經過歷代多次重建,往日的風貌已然不在。我們挖掘相關歷史資料,結合現代人的活動需求,審美特點,重塑蘇圃春蔬景觀。南昌東湖區對百花洲景區的提升改造,是對南昌歷史文化傳承、展示和創新的重要舉措。“豫章十景”中僅有滕閣秋風、徐亭煙柳、南浦飛云尚有跡可尋,其余七景大多不復存在。對豫章十景的重塑,還原昔日風貌,將是南昌歷史景觀體系的一次升華,也將成為南昌文脈的傳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