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隨著新生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對公共場所配套和完善母嬰設施的要求也日益強烈。“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的數量和質量,不僅體現社會對婦女、兒童的尊重和關愛,而且體現人性化的公共服務理念,更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海鸞認為目前上海在這方面準備得還不夠充分,距離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應有的水平還有一些距離。
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從2013年起,上海在用人單位和部分公共場所逐步建立一定數量的母嬰設施,滿足了一部分母嬰的需求。近些年,隨著新生人口的增加,人們對母嬰設施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那么,今天上海在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建設方面情況如何呢?
2017年,上海市婦聯、市婦兒工委、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復旦大學課題組調研發現,上海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建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一是覆蓋不均衡。上海的機場、大型火車站等交通樞紐100%配置了母嬰設施;地鐵站的母嬰室覆蓋率極低,不能滿足地鐵出行媽媽們的需要;商業中心的母嬰室總體覆蓋率為60.87%;公園很少有母嬰設施。
二是使用率不高。標識不突出、指引不明顯是母嬰設施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調研中有57.1%母親遇到過孩子需要哺乳,但找不到合適場所的情況。
三是設備不齊全。一些母嬰室與殘疾人洗手間共用,沒有哺乳椅等最基本的設備;有的母嬰室配備設施非常簡陋,衛生狀況堪憂。
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海鸞認為,“新建的場所,商場等目前來說硬件配備還是可以的,但是在軟件方面,比如維護方面還有差距。另外,矛盾比較大的還是老的建筑配備不齊全。在國外,母嬰室配備很齊全,醫院、圖書館、高鐵、火車站,方方面面配備非常齊全。”
上海應領先全國出臺地方標準
對于母嬰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朱海鸞代表建議上海出臺相應的標準。2016年11月15日國家衛健委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在母嬰設施建設標準方面,意見指出,經常有母嬰逗留且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過1萬人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醫院、旅游景區及游覽娛樂等公共場所,應當建立使用面積一般不少于10平方米的獨立母嬰室,并配備基本設施。火車等移動空間,應按要求配置母嬰設施或提供便利服務。
對此,朱海鸞代表建議利用高科技對母嬰設施建設進行精準規劃,“利用大數據對人流量、人群特征做一些更精準的分析,并以此規劃哪些地方更應該配備這些設施。”
根據《指導意見》,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標準,分為基本配置和舒適配置。其中基本配置包括:面積一般不低于10平方米、嬰兒尿布臺、洗手臺、便于哺乳休息的座椅等。“哪些是必須要配備的,哪些要選配的,同時這些標準要公開,便于大家監督。”朱海鸞代表認為上海可以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發展制定地方標準,“上海的定位是全球化城市,對標紐約、倫敦、東京,可以把標準定得更高些,當然不是很快就能達到的,但是在全國領先還是可以做到的。”
為了方便對母嬰設施的查找,朱海鸞代表還提出母嬰設施的標識要清晰,同時可以發揮APP和網站的作用,“通過APP、網站很容易查到哪些地方有母嬰設施,甚至還能查到這些設施目前的狀況是怎么樣的,是不是在維修,可以利用技術手段促進它的使用和改善。”
近些年,上海日益重視保障母嬰權益,對于大眾的訴求,上海力爭到2018年年底,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配置率達到80%以上;到2019年年底,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配置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年底,所有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基本實現母嬰設施全覆蓋。
此外,首批200多個母嬰設施點信息已經上線。市民可以通過手機下載“市民云”APP,在“熱門服務”欄目中查找到已上線的母嬰設施電子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