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現在已實施過半的時間了。從目前各地實施的脫貧攻堅情況看,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確保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國貧困縣及人口全部脫貧,并保持貧困不反彈且穩定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從現在到2020年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依據各地實施情況,加強對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有效解決,為建設全部脫貧后遏制貧困反彈的長效機制,以及穩定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一、把已脫貧地區的村黨支部建設成“永不走”的隊伍
當前,從時間上看,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已進行過半,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貧困村的黨支部、村委會建設成為一支戰斗力強的“永不走”的工作隊,已成為當前實施脫貧攻堅戰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地方的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離中央期望的“永不走”工作隊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主要的問題有村黨支部、村委會班子人員配備還不齊,村班子整體素質較低,主要負責人的創新精神較弱、經營發展能力較低等。究其原因,一是許多農村缺少具有較高素質且年富力強的人才,致使很多村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普遍偏大且素質不高;二是在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駐村干部不得已進行“大包大攬”式的工作方法及“保姆式”的幫扶行為,使得這些村干部過于依賴駐村第一書記與駐村工作隊員,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與成長。目前一些已脫貧的行政村出現的村“兩委”在帶領群眾進行持續經營發展上后繼力量不足,致使發展停滯等問題,多是受此影響。這已成為一些地區實施脫貧工作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脫貧攻堅戰的順利實施以及脫貧后村級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因此,各地在進行脫貧攻堅戰中,必須投入更多精力全方位建設打造貧困村村“兩委”班子,真正為這些地方打造出一支觀念意識新、市場經營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領導機構,給當地留下一支真正“永不走”的戰斗工作隊。
二、全面提升對精神貧困的治理力度,真正激發貧困地區的內升動力
第一,強化對被扶持者敢于擔當的責任扶持。在扶持方法上,不僅要持續強化對貧困者的技能培訓,以增強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同時還要通過強化培訓,對其進行進取精神及意志的灌輸、責任心的培養,努力使每個人的脫貧技能和精神能量得到雙提升。針對目前扶貧中一些家庭或個人存在“以貧為榮”的意識,政府一方面要通過對積極脫貧家庭、個人先進事跡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并對當年依靠自身積極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家庭或個人實施物質重獎,以此激勵大多數群眾內心深處的脫貧欲望;另一方面政府應注重利用法律力量,對貧困者的不良道德心態與行為進行干預及遏制。
第二,設立對農民信譽進行評價的機制。結合目前社會上正在實施的個人征信評價體系建設,把所有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的行為、人際交往以及個人在脫貧中的不良作為與表現等,都列入個人征信系統大數據中,對每個人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把評級結果定期公布于眾。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公眾傳導壓力,促使人們自覺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提升自己的公眾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將個人征信與其在社會生活中的眾多活動聯系在一起進行必要的激勵與限制。
第三,各村黨支部還應對全村貧困家庭在脫貧中的所作所為進行“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級評比,并對不同等級者,分別進行不同的物質與精神獎勵,對“優、良”等級的,給予他們生產物資、農具等補貼獎或現金獎勵;對“一般”等級的,由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一同到其家中幫助制定發展規劃,引導其積極脫貧;對“較差”等級的,應在村民會議上公開批評教育,并由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干部與其一同制定改進措施。
第四,對于具有勞動能力卻不愿勞動而躺在政府扶貧政策的溫床上生存的“老賴”們,應視個人情況采取不同懲罰措施,并要有一定力度的強制性措施,如對那些不屬于貧困者,應立即從建檔卡中清除,同時責令其退回原來所得的各種扶貧物資,并且把其列入失信名單中;對那些因懶惰而致貧困或政府給予其很多幫扶而自己不愿動手勞動的人,政府應降低對其各種資金資助水平標準,并讓其集中起來參與社會公益性勞動,使他們在參與各種扶貧項目中,邊干、邊學、邊增強信心;各村都應健全完善這樣的評優罰懶機制。
第五,繼續落實政府原來對已脫貧者的各種政策支持,以給予已脫貧家庭或個人“定心丸”,繼續加強對已脫貧者在教育、醫療、生態補償、公益性崗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真正在政策上做到“扶上馬,送一程”,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不僅能真正激發他們積極發展的內生動力,并且能從政策上消除那些尚未脫貧的貧困戶心理上的“脫貧恐懼癥”。
第六,各村都應推行心理情緒疏導機制,以便貧困者心理上重樹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因為貧困者往往呈現出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長期積累極可能發展成嚴重的精神疾病,所以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情緒疏導是扶志的重要前提。依據農村情況,行之有效的辦法是成立互助組織、組建各種興趣小組、興辦各種文藝活動等,以幫扶、疏導、帶動、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三、注重遏制貧困反彈的長效機制的建設
第一,促進產業發展是保證長效穩定脫貧的關鍵。對于一個村莊或一個家庭來說,要真正實現穩定脫貧并保持發展,必須有持續發展的產業或一定規模的集體經濟作支撐,所以,各地在實施扶貧中,必須從這兩方面上下功夫、想對策,力爭通過扶貧活動使被扶持的村莊奠定這方面的發展基礎。其一,在促進發展產業中,在發展之前必須充分進行市場調查分析,發展后還要搞好市場對接。并且應盡量依據本地的資源環境條件發展相關產業,這樣,在發展中才會以較少的投入得到較多的回報;其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有效幫助全村居民擺脫貧困、提升個人發展力的一條有效路徑。一個村能否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村“兩委”有沒有這方面的發展意識是關鍵。因此,各地必須建立激勵村黨支書發展集體經濟意識的機制。依據目前眾多已富裕農村的經驗看,發展集體經濟要從培養村干部的意識著手,設立激勵其發展集體經濟的考核獎懲指標。
第二,建立能使各地都均衡享受公共資源配置的機制。扶貧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大家共同富裕。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在進行脫貧攻堅中,對貧困者實施特殊扶貧措施的同時,也要顧及到與此相臨的似貧非貧者的發展問題,避免形成因新的政策性不公環境,而造成在幫助一部分人或家庭脫貧的同時使得另一部分人或家庭因政策覆蓋不住而導致新的貧困。貧困與非貧困的家庭及村落間,因二者所享受的扶持資源差別大導致的矛盾,已成為目前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阻礙因素。為正確處理好這個矛盾,政府除了要加大對廣大群眾宣傳,解釋正在實施的扶貧政策的內容、形成原因及意義,打消一部分群眾的疑慮外,還要盡快制定出全國基本統一的公共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標準,各地都應按照這個標準均衡調整與配置當前構建的資金資源,從而使各地的公共基礎建設,通過中央與地方政府政策財政轉移支付,都能按統一的標準來建設,使各地群眾都能享受到普惠政策,真正公平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確保各地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
第三,搞好與脫貧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的體系建設。注重把扶貧與鄉村精神文明活動結合起來,要特別注重對人們的精神、價值觀方面的培養,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中扶智、扶志相結合的治貧大格局。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