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守干
【摘要】拳擊是一項綜合型運動,能夠強化人體力量,提升人的靈敏程度與反應能力,有益人的身心健康。在拳擊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習者的拳擊攻防意識,加強拳擊運動專業技術訓練,重點發揮學習者的個人優勢,通過綜合攻防技術教學來提升學習者的拳擊攻防能力。
【關鍵詞】拳擊教學;攻防技術;防守教學
拳擊運動的攻防技術會直接影響到拳擊對抗中的輸贏。在拳擊教學中要明確攻擊與防守同等的重要性,意識到攻擊與防守的作用。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注重攻擊技術的教學,同時還要進行基本的防守教學,利用科學的防守動作順勢進行攻擊,以獲得良好的攻擊機會,從而對抗對手獲得勝利。
一、拳擊運動的作用
拳擊運動相對于其他運動項目來說不僅僅具備普通運動項目的特點,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特殊性。拳擊運動的特殊性在于該運動是雙方運動員通過拳頭進行的對抗,是雙方運動員身體機能、戰術水平、攻防能力、反應速度、心理戰術等方面的較量。進行拳擊運動的訓練能夠顯著提升自身身體素質,改善心理狀態。
(一)拳擊運動可以強化人體力量
拳擊運動是雙人對抗項目,在實戰過程中需要依靠運動員的爆發力來完成。即需要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爆發人體內的力量,以完成攻防。在拳擊運動教學中需要對運動員肌肉的爆發力與彈力進行鍛煉強化,以提高出拳速度與力量。經過長時間的拳擊運動訓練,能夠有效強化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爆發力。
(二)拳擊運動能夠提升人的靈敏程度與反應能力
運動員的靈敏度與反應能力是拳擊運動中最為關鍵的基礎素質之一。在拳擊訓練教學中要求運動員能夠熟悉不同攻防技術,并且將其熟練運用于拳擊實戰中。通過視覺觀察感知動作,進入大腦進行分析,從而采用有效的方式,靈活變動各種動作組合,在拳擊場上及時調整攻防戰術,完成不同攻防動作的組合。這一系列復雜的過程需要運動員具備高水平的靈敏度與反應能力,以應對在拳擊對抗中的各種情況。因此,開展拳擊運動訓練能夠大大提升人體的反應能力與靈敏度。
(三)拳擊運動有益人的身心健康
拳擊運動是大腦與肢體同時產生反應的運動。在拳擊運動的訓練與實戰過程中需要運動員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與訓練中,并且具備高強度的耐力。拳擊運動從開始到結束運動員都始終處于持續運動的狀態。這就要求運動員在日常訓練過程中重點強化有氧耐力,改善自身呼吸系統與神經運動系統,以強化身體機能。同時,拳擊運動不僅僅是強化體能的運動項目,更是鍛煉大腦思維的運動項目。在拳擊運動學習與訓練中,運動員需要憑借堅毅的精神、智慧的大腦來贏得比賽。運動員在場上隨機應變的能力可以健全運動員的心智,磨練運動員的意志,形成健全的心理。
(四)拳擊運動增強自衛能力
拳擊是一種對抗性運動,能夠鍛煉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攻防技巧。學習拳擊攻防技術能夠切實運用到實戰對抗中,強化人們的擊打與抗擊打能力,強化自身防衛意識,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二、拳擊教學中的攻防技術教學實踐
(一)培養學習者的拳擊攻防意識
首先,要強化學習者的判斷能力。在拳擊運動中如果能夠提前洞悉對手的想法,就能夠預判對手的動作。要培養學習者在拳擊運動中的攻防意識就需要強化其預判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針對對手的進攻動作進行反應。強化學習者的判斷能力需要熟悉對手的體形與動作,通過試探性的動作來判斷對手的進攻防守套路,做好防守的充分準備。其次,幫助學習者建立先發制人的意識。在拳擊運動中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拳擊運動比賽中如果長時間處于防守狀態則會讓對方處于心理制高點,從而表現出超出常態的實力。并且,在長時間被對手壓制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畏懼心理。如果在比賽中能夠做到先發制人,就能夠打擊對手對抗的士氣,獲得心理上的優勢,從而通過有力的攻擊來進行防守。再次,強化學習者的綜合意識。在拳擊運動中攻擊與防守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不能只攻擊不防守,也不能只防守不攻擊,而是要根據賽場上的實際情況來巧妙地運用攻防技術。拳擊運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眾多,教師在日常拳擊攻防技術教學中要培養學習者的綜合意識,讓學習者掌握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將日常學習的攻防技術理論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對抗中,以便在遇到類似攻擊或防守時能夠做出最佳的反應動作。最后,培養學習者的應變意識。在拳擊運動比賽中如果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比賽將會陷入膠著狀態。在這一情況下運動員會消耗大量體力,反應能力也會隨之下降,生理與心理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在日常拳擊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習者形成隨機應變的意識,對比賽情況進行冷靜分析,放慢比賽節奏,調節體力下降速度,同時調整呼吸,保持肌肉的興奮性,再尋找機會反擊。
(二)加強拳擊運動專業技術訓練
拳擊運動比賽激烈而復雜,對學習者綜合技術能力要求極高。拳擊運動的攻防技術教學需要以強大的攻擊與抗攻擊能力為基礎。為了強化學習者攻防技術的實用性,在攻防技術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練習拳擊運動的動作節奏、速度、耐力與爆發力。拳擊需要按照對手的狀態、位置、姿勢做出應急的反應動作,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腦分析判斷,因此會延長反應速度。在攻防技術教學中需要對專業技術進行重點練習,力求實現應對動作的自動化,不假思索地做出拳擊動作反應。反應動作的自動化是需要經過大量練習實現的,其需要在提升動作速度與反應速度的基礎上通過反復開展連擊練習、實戰練習等技術組合動作,才能提升在拳擊運動中的自動反應能力。例如,在專業攻防技術的教學中進行拳擊外擋防守動作教學。外擋防守是拳擊中十分實用的一種格擋防守方法,主要用于防守對手的后手重拳。不論對手使用的是直拳還是擺拳,都可以利用外擋的方式來進行防守。面對力量強大的對手,外擋比掛擋更具有防守優勢。外擋動作較為簡單,從格斗式開始,前手握拳從身體中線向前頂出,邊向前頂前臂邊向內擰轉,帶動肘關節外撐,到大小臂夾角120度左右停止,拳頭與額頭同高。在進行外擋這一動作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手部需要從身體中線打出,以在對手前搶占中線,將對手的攻擊從中線中擠出;二是前臂在肘關節的帶動下要始終保持往外撐的力量,以對抗對手的重拳,從而達到嚴密防守的目的。在進行外擋格擋時要注意對于對手并不是進行點對點的對抗,而是面對面的對抗。不論對手是采用了直拳還是擺拳,其手臂角度通常都是與地面平行的。外擋成型時與對手攻擊手臂接觸時也是與地面平行的,而不是與對方手臂處于垂直關系,這樣一來能夠化解對方手臂的力量,避免承受對手拳頭的最大沖擊力,使用較小的力量就可以化解對方的重拳。在運用外擋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做到“迎上去擋”,而不是等著對方攻擊后再來格擋,主動上迎并且搶占中線就可以將對手攻擊排擠在手臂外側,在有效防守的過程中切入對方中線,不管是要進行迎擊還是反擊都十分便捷。在運用外擋的過程中如果害怕對手的重拳攻擊,總是往后閃躲,不敢向上迎,不僅無法搶占中線,更加無法順勢攻擊,做到通過小力化解對手的大力。
(三)重點發揮學習者的個人優勢
在拳擊運動攻防技術的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學習者的個人技術特征與身體條件差異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例如,身材較為矮小的學習者可以運用近戰技術;身材高大的學習者可以發揮自身身高優勢進行練習。進攻技術方面,短距離時可以運用上勾拳、平勾拳等攻擊方法;長距離時可以運用擺拳、直拳等方法。防守技術方面,短距離時由于對方出拳的時間短、速度快,如果運用后閃、俯閃等方式可能無法完全避過,因此可使用阻擋、格擋等方式;長距離防守時如運用阻擋則會出現阻力不足的情況,如運用擊拍又會由于距離過長而受到影響,因此可以選擇躲閃與格擋。從學習者的體能特征來看,學習者的體能可以分為力量型、速度型、靈巧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類型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攻防技術:力量型選手可以運用強打型攻防技術;速度型選手可以采用快頻型攻防技術;靈巧型選手則可以采用技巧型攻防技術。不同類型的攻防技術各有優劣,通常需要與學習者攻防技術的水平以及自身的心理狀態相匹配。例如,運用強打型攻防技術的拳擊運動員通常自信心較強大,會過于迫切地尋找攻擊時機,但是在對抗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急躁的情況;運用快頻型攻防技術的拳擊運動員斗志充沛,但是抗擊打力與耐力相對較弱;運用技巧型攻防技術的拳擊運動員攻防技術多元化,但是攻擊力量不足。基于上述三種類型攻防技術的優缺點,在實際運動過程中需要學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壓制對手的特長,以獲得勝利。在拳擊運動的對抗中要實現有效打擊就需要實現速度、力量、節奏的統一,使得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聯系越緊密攻擊效果越理想。
三、結語
拳擊運動不僅僅是力量運動,更是智慧運動。拳擊運動中在與對手進行對抗時,不僅僅要以強大的力量獲勝,更加需要運用沉著冷靜的心理狀態、隨機應變的攻防技術來獲勝。因此,在拳擊教學中攻防技術教學十分關鍵,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習者的拳擊攻防意識,加強拳擊運動專業技術訓練,重點發揮學習者的個人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攻防技術教學,以切實提升拳擊運動學習者的實力。
參考文獻:
[1]鮑善軍.淺析拳擊運動中攻防技術的
教學及訓練[J].時代教育,2011(8):164.
[2]周濤,張成林.高校業余拳擊教學中
攻防技術的教學及訓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15 (3) :81-82.
[3]馬靈娟.對目前武術套路教學中運動
員的攻防意識訓練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5 (14) :161-162.
[4]李長龍.拳擊教學中攻防技術的教學
與訓練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 (14) :83-84.
[5]孫峰.現代拳擊比賽攻防戰術分析研
究[J].武魂,2013 (9) :75.
(作者單位:合肥市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