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坡 楊潔 陳靚瑜
摘 要: 中學階段的學習如何銜接到大學是大學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從中學時期的理論學習到結合工程應用的專業(yè)學習,是一個目標性的質的改變。本文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討論,就如何完成從中學的純基礎理論學習到大學實踐教學的轉變提供一些學習策略。
關鍵詞: 差異性過渡 關聯(lián)學習 學習轉變策略
現(xiàn)代教育的學習過程像是在搭建金字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銜接影響著整個學習成效。從中學教育,經(jīng)歷高考的選擇,到銜接社會需求的大學教育,這中間環(huán)環(huán)緊扣,又各有側重。其中,從中學到大學教育是一個質的改變,中間過渡存在很大的學習思路和教學方向的轉變,對學生和教師都是巨大的考驗。最初階段,會忽視這一過渡階段面臨的種種問題,以及對以后學習造成的影響,通常在問題出現(xiàn)后反思才意識到,這一過渡階段直接影響學生對大學的認識,以及對今后人生的規(guī)劃。本文提出中學階段到大學階段的銜接期是大學學習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影響學生今后人生規(guī)劃的最重要開始。
縱觀大學情況,學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都是非常優(yōu)良和豐富的,從早期的板書教學到現(xiàn)在的多媒體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大學教師的年輕一代都是博士研究生,有著豐富的求學經(jīng)驗,對大學生教學來說是非常優(yōu)厚的師資力量。但是對現(xiàn)代大學生的情況分析卻并沒有預期得那么樂觀,在豐富的自媒體架構下的網(wǎng)絡時代,很多科學工作者和企業(yè)家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對所在環(huán)境有了更好的認識,然而對于年輕的學生,他們更多的是在難以自我管理的年紀接觸網(wǎng)絡,更多的是花時間在打游戲上,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僅僅是網(wǎng)絡的誘惑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和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壓力息息相關。
一、認清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教學特點
學生在中學時代的教育學習主要側重基礎知識的累積,更注重理論教學,面對升學壓力,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都是建立在應試的前提下,中學階段的學習以能夠解答題目,靈活運用理論和計算為主要目標。在我國中學教學中,側重于訓練學生解題應試的能力,學生長期處于在題海中難以自拔的狀態(tài),在這種壓力下,一方面理論基礎打得比較牢固,另一方面學習中缺乏對實際問題的思考,都是為了解答題目而解答,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而思考,這一點限制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同時,在升學壓力面前,老師和家長達成一致,就是學生必須加倍刻苦和努力,在高強度的學習中才能出成績,中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普遍不具備優(yōu)秀的自制力,因此在學習態(tài)度和規(guī)劃上和家長、老師都有一定的差距。中學老師的引導方向有很多種,將大學刻畫成可以完全放松的樂園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學生從一些家長和老師口中得到的信息是,只要你認知學習,度過高考這個難關,后面就可以輕松應對一切,這個觀念恰恰為后續(xù)的“過渡問題”埋下了障礙。
大學學習真的是可以不刻苦努力就能輕松應對嗎?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是需要更強大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的。大學學習直接剝奪了高中學習中老師和家長的重度參與,而是在短暫的課堂上教學過后,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這一點很多學生完全不適應,他們習慣了中學階段的“家長催老師管”,到獨立時自制力弱會直接導致成績下滑,難以應對。從高中升入大學后,從大一開始基礎課學習開始,面對的就是老師講幾十節(jié)課,自己學一本書,更多的是自己思考。到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已然不僅僅是單純地針對某個知識點做題目、背公式,更多的是結合工程實踐問題中的難題進行綜合分析解決,這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基礎和綜合思考能力。這些都是和中學學習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學生和老師都要了解和攻克的轉變點。
二、針對各自特點尋找過渡路徑
面對這樣“質”差異,大學老師如何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平穩(wěn)過渡,成了教學成功的關鍵點。雖然說有巨大的差異,但其實是知識積累過程的必要轉變,從中找出共識點嘗試讓學生盡早適應大學教育。
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給學生明確目標,很多學生一上大學非常茫然,要么覺得大學像中學一樣“死讀書”,這樣的認識和學習態(tài)度是學習和教學失敗的根本原因。大學學習不僅需要刻苦努力,更需要自我學習,自學能力是大學學習的必備要素,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而不是老師的監(jiān)督下學習,這個是認識和轉變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是大課形式教學,但是在教學中對課程重要性的介紹和引導至關重要,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更加側重知識點的講解,這是很好的現(xiàn)象,但是一些學生學習感受卻比較茫然,甚至覺得為什么大學時代還要有這門課程的學習。為了解決這種盲目學習的現(xiàn)象,教師首先應該把課程的重要性及課程與專業(yè)的聯(lián)系清楚明確地講解。端正態(tài)度,明確目標,是讓學生接收大學教育的關鍵開端。
另外,在教學上,對學生要嚴格要求,雖然大學老師教學和管理是分開的,課堂形式以大課為主,但是對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要求不能降低,尤其大一學年,基礎知識學習仍要多加練習,才能理解知識點,課堂教學和作業(yè)相結合,需要設置一定的學習強度,這是最實際的感受大學學習需要努力的辦法,更是讓學生打好基礎的方法。課堂互動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和中學課堂不同的是大學課堂中學生人數(shù)相對加多,部分教師選擇多講授少互動,這種情況學生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但是課堂中引入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上課時精神是繃緊的,有參與感才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才會讓學生對課程更加重視。
最后,結合專業(yè)特點,從大一開始,普通的基礎課教學就可以引入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案例,讓學生慢慢開始帶著問題學習再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既結合了中學學習的方式又為后續(xù)的專業(yè)課打下了基礎。例如,由學生完全自主設計專業(yè)方向相關的諸多經(jīng)典實驗,結合學生生活中現(xiàn)有的技術水平及工程條件,對實際問題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樣在專業(yè)課學習開始后,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綜合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畢業(yè)后走入各行業(yè),也能將所學知識合理運用。
三、總體規(guī)劃教育,使得銜接無裂縫
之所以中學學習和大學學習要平穩(wěn)過渡,不僅僅是為了大學能夠順利畢業(yè),更是因為大學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今后進入崗位后能否勝任。這個重要的“過渡”不能僅僅依賴于大學老師的引導,中學教育的導向也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科學習中,堅實的基礎和綜合性的思考都非常必要,科技的發(fā)展正是從這點點滴滴的基礎學科教育建立起來的。因此,中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仍然要以堅實的基礎為目標,在教學中引入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解決。在大學教育的開始,首先讓學生明確,大學學習是什么樣的,需要我們在獨立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更加努力,這樣由淺入深的教學滲透,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和對自己學習不足的認識,才能夠很好地過渡并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因此,教學中不僅要傳播知識點,更多的是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獲得規(guī)劃自己人生的能力是大學教育的關鍵點。這一切的引導和教育關鍵點在于如何帶領學生開啟大學學習生活,讓學生在中學畢業(yè)的時候對大學生活有憧憬,進入大學生活后對學習和生活有正確的認識并付諸努力,這都是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國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進步,各種良好的政策和教育策略不斷跟進,包括給學生減負,學習多元化,教育結合實際,課程思政,等等,都是教育方法的不斷完善。只有站在育人成才的角度建立教育路線,以培養(yǎng)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有用人才為目標,總體規(guī)劃教育方法,目標一致,針對不同階段制定合理教學策略才能有效銜接。這一切的實踐重任都落在了教師身上,教育體制的革新和發(fā)展都需要新一代教師在各自崗位上努力,敢于接受新形式的教學,更加需要重視教學在大學中的關鍵作用。
總之,大學教育與中學階段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差異,教育理念的傳遞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良好的方法,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能夠應用在實際工程、材料、建筑等具體問題中,理論知識學習要扎實基礎,大學學習要教育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最終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大學教育和學習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莉,萍朱紅.如何順利實現(xiàn)高中到大學的過渡——高中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
[2]魏青,阮恒.高校入學教育的擴展:高中——大學過渡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