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甜 尹博文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完善我國無因管理體系結構,能使無因管理制度發揮積極作用,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弘揚和鼓勵中華傳統的社會互助美德。
一、型構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在中國現代社會,無因管理行為十分常見,那么相應的無因管理制度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時,又要阻止和避免隨意干涉他人事務的行為發生,那么十分有必要通過立法對干涉行為加以規范和限制。是以,在立法和實踐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明確何種行為得以構成、何種行為不得成立無因管理,為無因管理確立一個法律認定的標準。
現行民法體系中規定了“管理他人事務、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事物的意思”的無因管理構成三要件,在此基礎上,還應加上“不違反本人客觀利益”這一標準才能更能符合立法宗旨。不違反本人客觀利益是指管理人不違反本人明示的或通過推知可得的意思,符合本人的客觀利益。若無這一標準,社會大眾會存在一種意識——管理人可以假借為他人管理事務的幌子,去侵犯被管理人的合法權益而不承擔責任,這勢必會擾亂社會秩序。無因管理的目的本就是為避免本人利益遭受損害,如果更大的損失反而是這種管理造成的,那就與無因管理的目的和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無因管理的構成應增加“不違反本人客觀利益”這一要件,阻卻管理行為的違法性。
二、增加對不真正無因管理的規定
現實生活中存在一種惡意處分人,在無法定義務的情形下,故意對他人事務進行處置,謀求處置前后的數額差利潤,當本人請求返還原物或索求賠償時,處分人只會按原價進行償還,而超出部分則歸于自己所有。從實質結果來看,由于無因管理制度法律體系還不完整,惡意處分人從惡意處分行為中獲利卻沒有受到制裁,本人也無法追回超出部分的利益。所以,我國法律體系中亟待增加不真正無因管理的立法,特別是規定不法管理應適用無因管理,使本人得以享有因不法管理所產生的利益,避免不法管理人出于經濟利益的誘使,頂風作案,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產生,全面救濟本人權利,懲戒惡意處分行為。
就立法形式而言,將不真正無因管理明確列入立法體系之中可以訂立為:“管理人進行事務管理時所做的行為,既不符合本人利益,又不符合本人真正的或得以推知的意思,本人有權憑返還不當得利的規定請求返還原物及因事務管理而獲得的利益?!?/p>
三、確定管理人與本人的權利義務關系
建構完整的無因管理權利義務體系,需要確定管理人與本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關于義務,在適當管理義務、通知義務、報告及計算義務的基礎上,增加繼續管理義務。一般來說,在一項事務完成后,管理人便能停止管理。但為了保護既存的、現有的合法利益,若管理人停止管理,會對本人帶來更大的損害,管理人就負有繼續管理的義務;若負有繼續管理義務的管理人失蹤、死亡或喪失管理能力,則由其繼承人承擔繼續管理義務,以原繼續管理義務為限。關于權利,管理人的權利應既包括狹義的支出必要費用、損害賠償請求權,還應包含債務償還請求權。其一,完善對“必要費用”的規定,將“必要費用”細分為必須支出費用、有益費用及自必要費用支出時所產生的利息、孳息。而必要費用的確定,應以管理行為實施時的客觀情況而定,只要是在當時社會一般情況下所必須支出的,即使支出過高,也應視為必要費用;但若依客觀情況,屬于不需花費的費用,即使依將來而言是必需的,也不能將其作為必要支出的費用。其二,增添債務償還請求權。社會倡導助人為樂的高尚行為,但若行使高尚行為會使管理人本身負擔債務,就失去了原有的救助價值。是以,法律要在制度上給予管理人保障,增強對管理人的救濟力度。
參考文獻:
[1]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二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2]萬 芳.論我國無因管理的司法實踐[J].法律適用,2016(10):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