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云
一、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意義
1.提高農民工技能素質,增加就業收入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耕地面積不斷縮減,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過剩,由此可以預見我國農民工數量今后還會擴大。但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卻不容樂觀,過低的文化程度和技能素質使農民工在城市就業中有競爭力明顯不足,農民工打工收入是農民工家庭的主要來源。
2.提高企業勞動生產效率,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手工業工人中,農民工占總人數的59.8%。因此我國的手工業勞動生產企業如果想要做到長足發展,不僅要大力引進專業技術型人才,還要著重關注基層工人的教育培訓,以提高企業勞動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發展。
二、當前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方政府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執行不力
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農民工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統籌不到位的情況,造成農民工教育培訓松散、應付,甚至出現政府培訓資金被挪用等情況,從而導致數據統計誤差大、真實性不強等,給國家宏觀決策帶來重大隱患。
2.企業對農民工缺乏有效的培訓
中小型企業是我國農民工勞動力資源吸收的主要區域。但是因為中小型企業資金薄弱,在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原材料不足、能源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壓縮、利潤率低下等問題,所以對于勞動力教育的培訓經常陷入有心無力的狀況,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放棄。
3.農民工對教育培訓的認知存在偏差
受自身文化素質和眼界的影響,農民工對自我教育方面的認識嚴重不足。一方面,許多農民工只打算好好打幾年工,在城市賺點錢,最終還是要回歸農村、回歸土地。另一方面,他們對教育成本問題和未來職業規劃存在認知上的選擇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參加教育培訓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就業技能和個人素質,但很難有大的改善。
三、當下農民工教育培訓機制探討
1.國家實行有效監督,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
國家通過“陽光培訓工程”,加大了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力度,提升了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不僅可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優化社會人口結構,推進國家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同時,對于農民工本身而言,既提高了他們自身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強了就業競爭力和融入城市的能力,又適當提高了他們的工資收入,改善了農民工個人及家庭的生活水平,這是新時期國家“扶貧攻堅”、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部署,其意義不言而喻。
2.加強宣傳教育,糾正農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訓認知上的偏差
舉全社會之力加強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其根本還在于農民工要有學習的自覺性。縱然政府、企業、社會懷著良好的愿望,如果農民工對參加教育培訓存在認知上的偏差,沒有積極參與教育培訓的自覺性,培訓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政府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行業協會、工會、企業、鄉鎮、街道、社區要組織人力加大宣傳,對農民工反復宣講教育培訓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徐錫廣,申 鵬.經濟新常態下農民工“半城鎮化”困境及其應對[J]. 貴州社會科學,2017(4):136-141.
[2]李運昌,左 信, 王棟亮.經濟新常態下的農民工培訓問題探討[J]. 新西部(理論版),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