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迎來了新的機遇。但是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和就業門檻的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凸顯。
一、理工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分析
本課題通過對北京交通大學理工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調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理工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現狀予以分析。
(一)對學校培養工作的滿意度
1.對學校培養各方面能力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顯示,理工類畢業生對學校培養工作整體比較滿意,尤其是專業能力、創新能力、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課下交流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學習能力,在工作中通過軟件的開發、設計和程序的運用等不斷提高自身的互聯網應用能力,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具體分析見圖1。
2.對學校各項資源受益程度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顯示,理工類畢業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導師的指導比較滿意。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和導師的指導,畢業生既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又能夠開闊視野。學校的學風、校風、傳統以及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品牌、多學科、學術交流活動幫助學生開闊了視野,為畢業生就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具體分析見圖2。
(二)對學校就業工作的滿意度
1.對學校就業服務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顯示,理工類畢業生普遍認為學校開展的就業服務較好,對此滿意度較高。學校就業服務工作配置的硬件設施較為齊全,就業服務基本滿足了畢業生的需求,能及時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尤其是戶口、檔案和組織關系的轉接工作。學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辦理工作,簡化了辦事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便利,具體分析見表1。
2.對學校招聘工作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顯示,理工類畢業生對學校舉辦的招聘會和發布的招聘信息較為滿意。學校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密切,能及時在學校的相關平臺推送招聘信息,使畢業生在第一時間獲取就業資源。在春季和秋季通過舉辦大型招聘會、宣講會,加強企事業單位與畢業生的了解,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平臺,搭好橋梁,具體分析見表2。
3.對學校就業教育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顯示,畢業生對就業指導教育的整體滿意度較低。畢業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課時安排、師資力量、教材選用等不太滿意,認為教師的研究方向和課程的聯系較小,難以提供深入的學習指導,在教材的選用上,缺乏內容創新。同時,畢業生認為學校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用性較小,提供的就業指導可參考性較小,具體分析見表3。
(三)對簽約工作和職業發展的滿意度
1.畢業生對簽約工作的滿意度
從統計中不難看出,70%的畢業生對簽約的工作比較滿意。在用人單位的薪資福利方面,認為工作單位的薪資福利與預期相符,能滿足畢業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部分畢業生對工作單位的物理環境、工作強度和人際關系不是很滿意。這主要是因為畢業生往往選擇在一線或省會城市工作,工作壓力較大,工作競爭激烈,具體分析見表4。
2.畢業生對職業發展的滿意度
理工類畢業生對就業單位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整體較為滿意。他們認為,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所從事的工作基本吻合,在工作中會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同時,就業單位的企業文化氛圍較好,能激發畢業生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使畢業生對自身的職業發展更有信心,具體分析見表5。
二、影響理工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
1.畢業生的專業知識能力
由于擅長技術與科學實驗,理工類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傾向于選擇技術類工作,從事技術研發,比如通信、電氣、軌道等,而很少涉及市場、行政等其他工作領域。畢業生的專業知識能力越強,就業滿意度就越高;相反,專業知識能力越差,就業滿意度就越低。
2.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經過學校四年的培養,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使畢業生在工作的過程中能較好地融入新工作,適應新環境。綜合來看,理工類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較強,就業滿意度較高。
3.畢業生的就業觀
就業觀是影響理工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就業區域來看,畢業生往往選擇一線或省會城市來就業。從行業領域來看,大部分從事技術類崗位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更高。在整個就業過程中,畢業生往往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擇業,受家庭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較小。
(二)外部因素
1.工作薪酬和企業環境
對理工類畢業生來說,工資薪酬是影響他們就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畢業生簽約工作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越好,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就越高,反之,簽約工作的薪酬和待遇一般,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就較低。此外,企業環境,如企業文化、企業愿景也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企業環境越好,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就較高,反之,就業滿意度就越低。
2.地理環境
工作所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工作環境較好的,就業滿意度較高。因為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各種基礎配套設施比較齊全,包括商業、休閑娛樂等都基本滿足了畢業生的需求,所以地理環境優越的地區,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就較高。反之,在交通不便、工作環境較差的地區,理工類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就越低。
3.社會環境
國家政策,如經濟政策、稅收政策等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不可忽視。由于目前政策環境對畢業生整體較好,所以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較高。此外,行業的發展情況、行業趨勢等也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在對就業滿意度的調查中不難看出,行業的薪資報酬對就業滿意度的影響較大。行業薪酬越高,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就越高,反之就業滿意度就越低。
4.就業過程
畢業生的就業過程總體上是曲折的。畢業生簽約的工作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薪酬福利、工作環境等。在就業過程中,部分畢業生感覺就業壓力較大,工作競爭比較激烈,使畢業生的就業負擔較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
三、 理工類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領域較為狹窄,多為技術導向型工作
理工類畢業生簽約的工作大多集中在技術類崗位,很少涉及行政或教學類崗位,少部分從事服務和研發類崗位。學校注重對學生技術的培養,但是技術型人才不能單單依靠技術,要同時增強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等。
(二)畢業生就業單位較為單一,多為國有企事業單位
理工類畢業生在就業時往往選擇國有企事業單位或國內外知名企業,選擇民企和其他企業的人數相對較少。國有企業和機關的就業人數占比約70%,是其他機關單位占比總和的兩倍,主要是因為國有企事業單位各方面的薪資保障相對較好,所以成為理工類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單位。
(三)畢業生就業地區較為集中,多為一線或省會城市
理工類畢業生的就業地區集中在一線或省會城市。因為一線或省會城市的文化資源、就業機會和教育資源等各類資源比較豐富,為理工類畢業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所以吸引了理工類畢業生的目光,使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重點選擇北上廣深和其他省會城市。
(四)畢業生綜合能力相對較弱,人際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理工類畢業生所學專業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更加專注于專業課的學習,從事科學實驗或技術性探究活動,往往淡化人文素養,自身的綜合能力較差,比如公文寫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這使理工類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難。
(五)畢業生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缺乏穩定性
畢業生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整體來看缺乏穩定性。雖然只有少部分理工類畢業生目前沒有考慮過更換工作,但是約35%的畢業生表示會在未來的2~3年內更換工作,約10%的畢業生會在未來的3~5年內更換工作。由此反映出在當下復雜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畢業生更換工作的頻率相對較高,就業缺乏穩定性。
四、提高理工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建議
(一)開展“互聯網+”教學模式,開拓學生專業思維
學校應從互聯網入手,探索新的教學培養模式,比如開展專業課視頻討論交流、網上模擬仿真實驗、遠程教學指導和國際留學生學習交流等,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機遇和平臺,為理工類畢業生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工程技術類專業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
從學校來看,應從學校的頂層設計出發,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特長,尤其是理工科,應加強理工科大學生專業知識的技能訓練,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參加社會兼職、優秀企業實習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
(三)加快推進創新創業工作,為畢業生的發展搭建平臺
學校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結合理工類學生的發展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活動,比如成立理工科的技術創新創業坊或者邀請優秀的企業家、校友開展創業教育座談會等。通過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使理工類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以提升,可以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
(四)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量身打造”畢業生職業發展規劃
學校的就業部門可以根據理工類畢業生的需求,邀請優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管理人員走進校園,對畢業生進行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使畢業生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豐富并完善自我。理工科院系應不斷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發展需要,開展有利于理工類大學生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和科技論壇,使學生能清晰定位自己。
(五)鼓勵畢業生樹立新時代正確的擇業觀與就業觀
在擇業的過程中,理工類畢業生應著重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企業發展、企業愿景等,在選擇工作崗位的過程中要善于分析工作的利弊。同時,要樹立平等就業觀,只有平等就業,才能不斷提高就業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梁九妹,張建國,徐粵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張克營,張 娜,曹穩根.提高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途徑的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2012(5).
[3]林嘉華.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
[4]朱科蓉.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思路[J].中國電力教育,2010(3).
[5]張建環.河北省高校體育院系大學生就業指導現狀調查與分析[J].青年科學(教師版), 2012 (10).
[6]李 輝,楊 蕾,陳 明.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輔導員怎樣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J].青春歲月,2011(2).
[7]劉春景.民辦高校的班級管理與班風建設初探[J].網友世界,2012(24).
[8]舒 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9]陳迎明.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研究十年回顧: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獻的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3(4):35-44.
[10]韋 良.金融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業路徑選擇——大學生就業問題思考之一[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9(2):14-21.
[11]孔欣欣.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7).
[12]岳昌君,楊中超.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國高校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13]杜桂英,岳昌君.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會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1).
[14]岳昌君,文東茅,丁小浩.求職與起薪: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15]陳樹玉,王 輝.省屬高等院校理工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調查[J].繼續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