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楠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關概念界定
對于認罪制度,本文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分類,根據認罪的時間節點分為在刑事訴訟程序進行中的認罪和在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完畢之后的認罪,但是也包括在刑事訴訟展開前的認罪,只是這類認罪屬于自首,刑法本身就對其行為進行了從輕減刑規定,因此不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體現。第二種是按照自愿認罪的原因進行分類,將其分為自動認罪和被動認罪,前者是在刑事訴訟程序進行中,面對偵查人員或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詢問,主動供述自己的罪行,后者則是在辦案機關辦案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起初不肯認罪,但在辦案機關提供充分證據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了認罪。第三種則是按照認罪的形式來進行分類,將認罪分為默示認罪和明示認罪,默示認罪屬于面對證據和訊問不進行辯解,明示則是主動交代證據,對辦案機關提出的證據供認不諱。
二、關于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建議
1.明確值班律師的地位和職責
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使值班律師更好地履職,實踐中應在認罪認罰程序中明確規定值班律師充分享受其作為辯護人的權利,在此基礎上發揮其與檢察院進行量刑協商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
(1)值班律師應充分利用閱卷權、會見、通信權和調查取證權了解案情和控方掌握的證據,為被追訴人提供法律幫助。
(2)向被追訴人解釋認罪認罰,幫助被追訴人進行認罪認罰的選擇。
(3)在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后,可以進行相應的量刑協商。
2.制定值班律師的履職規范
為了保障被追訴人的權利,應確定值班律師參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同時,需要建立值班律師的工作責任機制和考評機制,以監督值班律師的工作,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更好地得到相應的幫助。
3.完善被害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權利保護
第一,對在犯罪中遭受損害的被害人的利益也需要進行保護和完善。在實施過程中要讓被害人參與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程序當中,其可以對被追訴人進行諒解,也可以提出相應的監督方式。當被害人認為不能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進行從輕從寬處罰時,需要說明理由。對辦案機關有濫用職權或阻礙其監督的行為時,可以提出控告,確保制度順利落實。
第二,保障被害人參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權利。
(1)被害人應在認罪認罰制度中享有知情權。
(2)被害人應享有救濟權。
(3)被害人享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第三,被害人由于在刑事訴訟中身份特殊,因此要保護被害人在參與認罪認罰制度時的人身安全,可以請求相關司法機關對其及其家屬進行保護。
4.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建立自愿性審查的機制
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自愿性審查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應該保證律師的參與,另一方面應設立刑事訴訟被告人認罪撤回權,這樣有助于保障認罪認罰的自愿性。
5.對偵查機關的偵查惰性進行監督
偵查惰性不利于刑事訴訟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目的的實現,應當有相應的機關對其進行監督,檢察機關在案件偵查中應對偵查機關的違法偵查行為進行調查取證,還應與監察委員會合作。在相當數量的輕微刑事案件中,偵查惰性與玩忽職守、權錢交易有很大的關聯空間。在監察委員會設立之后,對偵查惰性中涉嫌瀆職、權錢交易等行為進行立案查辦。檢察機關通過前述兩種監督手段,可以對在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偵查人員的相關瀆職、腐敗線索移交監察委員會進一步查處。
參考文獻:
[1]胡 銘,張傳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法律監督[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2]陳衛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中的幾個問題[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