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葉
音樂的內容根據性質差異可以分為音樂性內容、聯想性內容與內省性內容三個層次類別。前者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官并喚起美感,繼而進一步引發后者,因此也叫直接性內容,后兩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的繼續和發展深入,是間接性內容。
一、音樂性內容
音樂性內容屬于自律性的內容。俄國形式主義批評的核心概念是“文學性”,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標志就在于是否有“文學性”。同樣,音樂性是音樂內容最本質的部分,是音樂區別于其他藝術種類的根本所在。音樂性內容是音樂內容的第一個層次,是審美直觀和直覺。它是聯想性內容和內省性內容的基礎和前提,音樂性內容是必然的,聯想性和內省性內容則是或然的。
音樂性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情緒情感、風格特征、精神氣質(內在精神或內涵的外在顯現和表現)。音樂情緒情感屬于審美情感,它不同于生活中的情緒情感,前者是主體的,主動接受和精神需要,后者是功利的,受現實利弊左右,是被動承受。風格在客觀形式層面是作品的諸多特點和這些特點的有機綜合,風格在精神層面則是指某種立美類型,即作曲家的審美追求與傾向。精神氣質是指音樂的總體情感特征和形而上的精神指向,是理性精神的輻射和外部顯現,如堅毅、蒼勁、沉雄、凝重、悲憫、肅穆,等等。
二、聯想性內容
《辭?!逢P于“內容”還有一個定義,即“‘文藝作品的內容,指通過塑造形象生動地再現在作品中的現實生活,以及這一現實生活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包括題材、主題思想、人物、事件等要素”。聯想性內容指音樂表現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因而又叫生活性內容,主體根據對作品的形式特征而生意象、意境、風格感、精神氣質等音樂性內容,并進而與現實生活內容或文學繪畫內容產生溝通聯想。聯想性內容在創作上常通過模仿、暗示、象征等方法手段來實現,如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中的鳥鳴和閃電雷聲的模仿等。
現代接受理論認為對語義性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接受,是主動參與和再創造。對非語義性音樂的接受則更是如此,形式只在聽覺上提供感性材料或坯料,接受主體則是用所供之材料來構建自己的內容大廈,不同的主體構建的大廈必然不同。
三、內省性內容(內涵)
內省性內容也叫內涵,指音樂所引發的主體之思想內涵與人生哲理。這是音樂最具價值的部分,是最深層次的內容,是音樂的精華所在。這類作品不引發主體對生活中事物的聯想,而是直達心靈,重在心靈體驗和精神感悟,貝多芬所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便是針對這個層次的內容而言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就明確主張音樂要表現人類的思想本質和心靈世界。
音樂不是文字,不能直接表達思想觀念,我們說一部作品有思想內涵,是隱含了一個前提的,即主體在接受該作品之前需要具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文化修養,有較豐富的、深入的人生體驗和思考,否則內涵得不到體現。
有時音樂的意義也指音樂內容,伽達默爾指出,藝術作品的意義根本不是什么永恒不變的、凝固的東西,而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1]。
四、結語
音樂的意義對每一個主體是不同的,不僅如此,因時間境遇的不同每一次傾聽的意義也有差異。如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是:“太陽每天都是新的”[2]。音樂的意義應在每一個主體對音響的每一次直觀接受之中;音樂的意義是動態的和無限的;對音樂的文字闡釋只能間接揭示音樂的部分意義。
參考文獻:
[1](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2](美)彼得·基維.音樂哲學導論——一家之言[M].劉 洪,楊燕迪,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