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識別、分析某制藥公司異地擴建項目可能產生及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確定危害類別,預測其對勞動者健康危害程度,探討防護對策和職業衛生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檢查表法和類比法相結合,對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進行預評價。結果 建設項目存在或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粉塵、噪聲、高溫、一氧化碳、硫化氫、不良氣象條件等,其防控重點為粉塵和噪聲,項目總體布局、生產設備布局等均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結論 該建設項目擬采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基本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從職業衛生角度分析,該建設項目可行。
關鍵詞:制藥;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某制藥公司雖已具有相當的醫藥生產、管理經驗,但受現有廠區場地、技術裝備的限制,不能滿足長遠的發展戰略,提出異地擴建和技術改造。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該建設項目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保護勞動者健康,受企業委托,筆者2015年對建設項目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某制藥公司異地擴建項目首期投資7.6億元,建成后年生產量中藥大蜜丸4億丸;水丸54噸;片劑180億片;顆粒劑130t;散劑1388萬袋。勞動定員585人,實行兩班工作制,每天工作8h,全年工作300d。
1.2方法
1.2.1評價依據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1]、《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2]等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作為評價依據;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文件、評價合同、委托書等作為評價基礎資料。
1.2.2評價內容
包括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個人防護用品、職業衛生管理等。
1.2.3評價方法
采用檢查表分析法和類比法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和定性、定量評價。具體步驟包括資料收集;工程分析;選擇類比企業進行類比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編制檢查表對總體布局、設備布局、防護設施、應急設施、職業衛生管理進行分析評價。依據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工作程序開展評價工作。
2結果
2.1主要工藝
建設項目主要生產工藝包括中藥材前處理(挑選、清洗、切制、干燥、炮制)、提取濃縮(煎煮、濃縮、醇沉/水沉、收膏)、乙醇回收、干燥、粉碎、制粒/壓片/制丸、包裝。
2.2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2.2.1類比調查
建設項目生產產品與建設單位老廠相同,擬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生產設備。建設項目工藝流程、職業衛生管理、崗位配置均無較大變化,本次評價選用建設單位老廠區生產車間及配套設施作為類比。
2.2.2類比現場檢測結果
類比企業接觸粉塵5個工種中僅壓片工接觸粉塵濃度未超過職業接觸限值,炮制工、粉碎工、制粒工、包衣工均超過職業接觸限值。接觸噪聲的13個工種中,水提、濃縮、制粒、包裝崗位接觸噪聲8h等效聲級未超過職業接觸限值;消毒工、粉碎工、壓片工、包衣工、制冷工接觸噪聲的8h等效聲級超過職業接觸限值。污水處理工接觸硫化氫濃度未超過職業接觸限值。鍋爐工接觸一氧化碳濃度未超過職業接觸限值。
2.2.3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和評價
經工程分析和類比調查,建設項目存在的職業病危害為粉塵、噪聲、高溫、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根據類比企業檢測結果,預測炮制工、粉碎工、制粒工、壓片工接觸粉塵濃度能夠符合能夠符合GBZ2. 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 化學有害因素》[3]的要求;但包衣工接觸粉塵濃度可能超過國家職業接觸限值,因為擬采取的除塵設施、作業方式、作業時間與類比企業相同。預測污水處理工和鍋爐工分別接觸硫化氫和一氧化碳濃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預測消毒、壓片、包衣、水提、濃縮、制粒等接觸噪聲強度會低于類比企業的檢測結果,能夠符合GBZ2. 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 物理有害因素》[4]的要求,但粉碎工、空壓工、制冷工接觸噪聲強度可能超過職業接觸限值,應縮短接觸時間并加強個體防護。
2.3職業病防護措施
2.3.1防塵措施
擬采用機械化設備取代人工作業;選用密閉效果好且自帶除塵設施的生產設備;原輔料加工、制粒、壓片等產塵工序,選擇將生產設備盡可能單獨布置,避免交叉影響;采用濕法制粒或噴霧干燥制粒工藝完成顆粒制備;產塵工藝部位封閉后再配局部通風除塵系統;凈化車間采取局部通風和全面通風的相結合的方式;走廊安裝機械通風系統。化學品庫設置事故排風系統,換氣次數大于12次/h,風機采用防爆風機。擬采取的防塵設施基本符合標準要求,仍需完善防護設施維護保養制度,加強管理。
2.3.2防噪措施
建設項目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高噪聲生產設備盡可能單獨布置,擬設隔聲控制室;空氣動力設備進、出氣口擬設消聲器,并減振安裝;強噪聲源車間擬采用封閉式或半封閉式廠房隔聲;室內吊頂設計采用成品潔凈板吊頂+礦棉吸音板吊頂。擬采取的防噪設施符合標準要求。
2.4個人防護用品
建設項目擬為操作人員配備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并定期發放或根據損耗隨時更換。類比企業為接觸職業病危害的操作工配備了防塵口罩、手套、潔凈服和防塵帽,基本符合標準要求。建設單位仍需完善防護用品發放標準和周期,建立防護用品發放臺賬,購置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防護用品,并加強管理[5]。
2.5應急救援設施
建設項目擬建應急救援組織,制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器材、設施,定期組織預案演練,基本符合要求,仍需補充制定一氧化碳中毒專項預案。
2.6職業衛生管理
建設項目依托老廠職業衛生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監測儀器和急救箱等,負責車間衛生、防護用品、健康檔案的管理;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并貫徹執行。結合類比企業職業衛生管理情況,建設單位職業衛生管理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職業衛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職業健康監護和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工作均未開展,應按照國家《職業病防治法》、《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完善。
2.7職業衛生專項投資
建設項目擬采取的職業衛生專項經費及概算基本符合要求,但未述及職業健康監護、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職業衛生培訓等費用,需補充完善。
3討論
3.1評價
建設項目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粉塵、噪聲、高溫、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建設項目屬于“醫藥制造業”的“中成藥生產”,依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安監總安健[2012]73號)的規定,結合建設項目工程分析、類比調查和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的預測等綜合分析,判定建設項目為“職業病危害較重的”項目。
建設項目在職業病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個人防護用品、職業衛生管理等方面基本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的規定,還需根據補充措施和建議進一步完善;在生產設備、工藝不變的情況下,預計建設項目建成后,在采取了必要職業病防護措施的前提下,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能滿足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建設項目從職業衛生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3.2建議
建設項目在施工前完成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試運行期間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補充完善職業病危害因素工程技術措施;制定專項應急預案并組織演練;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崗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加強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及培訓;設置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建立健全職業健康監護管理制度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據實列支職業病防治專項經費等;若存在外委、外協工程,應納入職業病防治范疇統一管理。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2011]5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S]. 2011-12-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GBZ 1-2010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S].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GBZ2. 1-2007.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 1部分: 化學有害因素[S ].
[4]GBZ2. 2-2007.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 2部分: 物理因素[ S ].
[5]許一玲, 蔣春梅, 李阿妮. 某制藥廠制劑車間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J]. 《職業與健康》, 2010, 26(15):1761-1763.
作者簡介:
王麗霞(1982-),女,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職業病危害檢測、評價,作者單位:河南安科院安全科技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