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溪溪 吳建平 陳華明 方芳

摘 要: 本文通過統計近幾年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數據,調查分析在校生的就業意向著手,總結在校生與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差距,使在校生以了解現實,恰當調整自我學習的計劃,做好就業的準備。在此深入探討了就業的問題,分析造成就業問題的原因。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對應的就業指導策略。以供老師與學生的借鑒,高校提出人才培養方向改革,以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就業問題;就業調查;就業指導策略
1教育技術學專業就業現狀
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教育技術在我國興起,在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發展的。在1998—2002年間,由于縣市級興建地方電視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失,所以有大量該專業畢業生到電臺、電視臺工作,教育技術學畢業生曾一度成為了電視節目制作的主要力量,填補了當時空缺。[1]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該專業就業也面臨問題。一方面是高校的增設,資料顯示截止2002年,我國有100多所高校設置教育技術學專業。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擴招,造成了培養方式的固定化,其相當于批量生產“線性產品”,畢業生處于供過于求狀態。甚至專業與社會的分層使很多用人單位對專業產生不解、誤解,導致嚴峻的就業問題。綜上所述,高校在培養人才與就業銜接上存在一些問題。
1) 培養模式單一造成結構性失業
目前,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素質提出了“加強基礎,拓寬口徑,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教育技術學專業面向的是一個服務領域,而不是一個特定的職業,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應具備職業的適應性,表現出職業能力多元化的特點。[2] 為此專業應設定寬口徑、彈性化的培養模式,就業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動態變化的過程,要求學習知識除了專而精、廣而博。許多院校在教學上更多的在技術、教育之間的表層上,一方面學生就業能力及觀念方面存在缺失。所以專業教學目標與培養模式的單一性,導致畢業生與社會需求出現斷層,產生結構性失業。
2)教學課程設置的不合理造成技術性失業
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契合于社會的“高精尖”人才的發展方向。而資料顯示普通本科在課程設計上缺乏綜合性的內容,實踐時間少且分散在各個課程和學期。課程內容具有冗雜性,培養方向具有模糊性。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比較薄弱,學科特點沒有得到切實的體現。培養方式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不再是該專業唯一的服務領域;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在招聘時要求有相關經驗的優先,這也是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大困境。培養單位應考慮學生如何才能夠在畢業時就擁有能夠從事技術方面的具體崗位的能力。教學設計及課程設置僅僅只是局限于教學與技術的表面,沒有突出專業特色,導致的技術性失業。
下面我們以昆明學院近幾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就業情況為例進行統計分析。
就業信息統計分析:從圖表分析出就業類型從單一變得多樣化。專業設定對于自主創業的培養較薄弱,學生創新性的增強迫在眉睫。公務員、地方基層項目、應征義務兵等就業形式的出現,但比重甚少。近幾年就業趨勢大致相像。部分學生的就業觀念有所轉變,仍存在著許多不足需要改進、加強。專業培養對創業的發展有所倦怠,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考研比例較低,在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模式上較緩慢。近幾年還存在“考公務員熱”的現象。
2調查問卷研究與分析
在就業形式嚴峻的情況下,在校生很有必要了解本專業往屆畢業生所從事工作,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點規劃職業,有選擇、有重點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3]分析顯示的就業短板,以及畢業生在就業觀念、創業以及選擇考研上有所或缺,在校生對“公務員”熱現象所持態度。本次要了解在校生的就業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做了進一步研究。
2.1 研究設計
1) 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根據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編制教育技術學專業在校學生的就業意向調查表。問卷38個問題項目,其中34個為封閉型問題,4個為開放型問題。
2) 調查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是調查過程的起始階段,其嚴格按照問卷調查法的要求進行設計。問卷分為八個小部分:(1)直接就業(2)自主創業(3)考研深造(4)考公務員(5)參軍(6)村官(7)支教(8)西部大開發。其中創業、考研、公務員有針對性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了解在校生對就業短板及熱現象是否與畢業生大相徑庭。
3) 數據收集情況
問卷調查方式以網絡調查的形式展開,分別發放給符合條件的對象進行填寫。研究樣本來源渠道為手機提交和通過鏈接提交,有效率75%。
2.2數據分析
就業方向在參軍、村官、支教及到西部支援的比重較少,而選擇直接就業的相對較多,自主創業(21.33%)與公務員(16%)偏高于以往幾屆(0%-5%),考研比例10.6%與16、17屆接近。數據顯示學生的就業觀念與現實存在溝壑。
選擇直接就業學生,在考證風現象、興趣與就業上持有理性的觀點,部分對就業較迷茫,對人才市場行情及用人單位了解甚少。學生較多選擇穩定、高薪、條件優異的職業;愿意去鄉鎮工作的學生能夠有意識的適應市場及社會的需求,比較清楚自我不足、強項及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但在個人現實學習成長中不能依據其為發展航標,易脫離企業要求軌道。大學生作為新鮮血液對市場機制了解少,易把人才選拔市場理想化,致使求職時出現極強的排異反映。在如何解決當前就業難的方法上大部分學生認為有必要尋求就業指導、調整擇業期望值、調整就業心態。
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在自我能力及熱情方面是比較肯定的,在規劃創業時也較具有理性,具有極強的冒險、創新精神。其對創業主要條件和難題的考量上也是較客觀的。其適應社會培養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方向。本專業應對課程的安排和教學模式的組織上做一定的改變,提供足夠的創業平臺,教學方式新穎活潑且多元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
選擇考研深造調查顯示,很多學生考研動機不是很純粹為了提升自我知識及能力發展,部分學生選擇盲從,學校的選擇上偏具理性的,學生應得到一定的指導,使其認識到考研的重要性。使學生在考研的過程中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端正態度,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盡其所能。
選擇考公務員的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對其有所了解,能夠認識到其考試要點。但選擇意圖存在傳統性,相對選擇穩定性強、薪金高的職位。結果顯示具有實踐經驗對應屆畢業生考公務員具有一定的影響。學校及在校生應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公務員考試競爭極其激勵,學生對考公務員的心態有所調整,在備考時,也應當抓住其他領域的求職機會。不要一味的追尋社會熱潮,被社會風氣淺移默化,按部就班。對在校生來說新型的就業觀念是迫在眉睫的。
3教育技術學就業指導策略
在就業的指導上,培養單位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方面有待改進,使學科自身的發展具體化,達到學科共享發展理念。所以給學生做相關的就業指導是至關重要的,以達到協調解決就業需求問題的目的。
1)建立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和優化教學課程設置
培養單位應建立多元化培養模式,適應社會發展。單位應建立寬口徑、復合型、創新型的培養模式。教學培養模式不僅要注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還要緊抓學生課后的自我探究及實踐,即在雙主模式的基礎上增強學生自律性、主動性,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多途徑把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尤其是針對學生利用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優化課程設置,如增設跨學科選修課程,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一些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使得學生把專業學習與就業去向剝離開來,跳出專業決定就業渦旋。
2)注重信息的收集抓住就業機遇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對就業信息的收集、整理是就業的基礎和關鍵。“雙向選擇”的前提是掌握并利用好一定的就業需求信息。學生必須會適量收集、整理同時以方便利用的方式存儲與傳遞各種求職信息,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科學篩選和運用職業信息要求對就業信息及時了解和準確把握。對國家一些支持、鼓勵、保護的有關人才流動的政策法規應了解,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及對用人單位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篩選,以免就業時被動地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3)樹立積極的擇業心態,合理調適就業心理
學生應樹立必勝的信心,以積極、務實的心態去對待就業,還要嚴謹客觀的評價自己,期望值不應過高,尤其熱門職業。在擇業時,不要眼高手低,要正確的認識就業的形勢,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和調研,克服從眾心理[5]。學生不能盲目地熱衷于豐厚的待遇、發展迅速的地區,要認識到其嚴峻和殘酷的競爭性。就業的競爭是優勝劣汰的篩選過程,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發展作出最佳的選擇和科學預測。擇業時應以自我的社會需要、突出優勢、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作為出發點,尋求適合自我發揮才能的職業,實現自我的價值。
4)不斷提升就業能力
盡管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豐富的知識積累,但用人單位更為看重的還是能力[5]。 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把知識結構與自我各個方面的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在求職的過程中取勝。學生要抓住實驗實習及社會實踐的機會,盡可能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我能力。其中最基本的能力有:
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應學會變不利的因素為有利因素,去適應周圍不斷改變的環境。培養單位應提升學生獨立生存的能力,通過心理引導,了解心理動態,建立培養機制。學生要學會克服困難,適應新環境。人際交往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美國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說過:“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決于人際關系和為人處世的能力。”大學生應重視人際交往,正確地處理好各種關系,要主動尊重、關心、幫助他人。
表達能力,是運用語言文字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思想感情的能力[6]。其不僅決定著求職擇業過程的亮點之處,而且是向他人展示自我的一種不可低估的能力。在面試環節上,表達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就業成敗。學校應營造良好的語言鍛煉環境,包括開展學術性演講、朗誦比賽,開設普通話語言類課程。
5)職業生涯規劃
現代職業生涯領域,只有變化才是永恒的主題,所以必須注重采用新的職業生涯發展策略,這就要求學生建立自己的目標。職業生涯規劃屬于一個新的發展起點,應當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充分考慮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技能等,以及在家人和教師的指導下,經過不斷地努力實現。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作為在校生,應明確自己的方向并制定生涯規劃,詳細估量內、外環境的優勢與限制,才能在就業時根據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來抉擇。[6]使職業成為有計劃、有目的、有現實打算和未來發展方向的事,是謀職者走向成功最好的保護傘。
參考文獻
[1]張文君. 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7).
[2]張軍征,張建平. 以職前培訓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策略探討[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4).
[3]李智勇,張西寧,林關成. 教育技術學專業在校生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就業的策略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12(36).
[4]劉仲仁.《大學生擇業指南》[M]. 中國物資出版社,2000.
[5]張霞道.《擇業就業大學生求職指南》[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85-107.
[6]趙衛國.《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新模式案例實務全書》[M]. 中科多媒體電子出版社,20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