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浪
摘 要: 滇黔桂共瞻“兩江一河”,捷足先行南盤江流域,一邊著眼產業帶建設、積極對接國家各級各部門、各產業(行業)方向的計劃類項目扶助;一邊不拘一格、積極籌措廣泛意義的社會資本(財力與技術)有序融入。既要量財力而行、風險可控,更要借力發力,傾全力打造存量與增量、積累與發展良性互動的系統化平臺與空間,方能真正循序漸進地推進流域主線扶貧產業化進程,確保流域與區域循環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后勁。
眼下,南盤江流域黔桂段戰略性脫貧攻堅工作的切入點,理當瞅準農業項目扶助精準點。筆者略作淺析,可望業內同仁商榷共識。
關鍵詞: 資源變現存量;資源變現增量;空殼村破殼行動;PPP模式
一、產業連片共建,鄰里經濟縱橫拓展
南盤江屬于珠江主源西江水系,發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中部的沾益縣馬雄山南麓,流經云南、貴州、廣西三省(?自治區),呈西北高、東南低走向,貫穿云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在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境內與北盤江匯合,依勢匯入廣西。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多處顯呈尚未開墾的處女地現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的西南部、滇黔桂交界、云貴高原東南隅,屬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流域,系黔、滇、桂三省區重要交通樞紐及物流集散地的結合部,也是西南三省橫跨桂粵的出海口。
盤活資源存量,激發產業增量,持久展開“空殼村”破殼行動,致力突破村級財富的零積累,無疑是連片扶貧戰略中的一大攻堅戰。
黔西南州全境,綜合社會、人文傳統功底扎實,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景觀神似金山銀山。憑借山地旅游、高山高效農業等資源存量與增量的良性互動,內斂“水墨金州”底蘊,享譽流域內外。
尤以黔桂兩地唇齒相鄰、魚水相依:白色地區以紅色旅游為先導、以經果林、經濟作物產業為支撐、相對能夠近距離先行感受沿海深化改革的“躁動”;而黔西南州水力發電、水產養殖與生態旅游、生態觀光農業相得益彰,社會人文條件后發趕超,尤以自然資源資產發掘潛力得天獨厚。
順應天適地利,流域兩地產業連片共建與共享,早已蓄勢待發,更是鄰里經濟縱橫拓展、共同取向的必然。
二、突破融資瓶頸,發力“四兩撥千斤”
連片共建,資本注入是第一要務。市場主體融資成本高,金融借貸固有的質押門檻,使得農業經濟實體融資更是難上加難;政府決策導向主體,雖然義無反顧地舉起了招商引資的大旗,卻始終難以施展拳腳;而土地流轉現實意義上的附加值,即便在土地確權頒證基礎上,作為第三方投資者的投入所產出的固定資產,其資產權屬與后續處置又如何界定?在單一資產管理向多元化資本管理的進程中,一個個待解之謎的解答,都有待流域產業連片共建結合體勇于先行先試。
連片產業創建聯盟,秉持向投入要產出的期望目標,勢必應有“給我一個支點”的膽識,更應有“四兩撥千斤”的睿智。
鑒于傳統金融放貸業務質押條件較高,農業經濟實體質押條件欠缺;金融放貸平臺商業化運作模式及其行業規范有礙于農業擔保政策措施落實等諸多問題,我州農委積極爭取農業部、省農委、州委州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持,已啟動“金農貸”、“農保貸”財政金融支農創新業務平臺,致力解決流域產業融資瓶頸難題。
聯動產業資本、尤其財政“點位”撬動資金的融合與注入,已務實成就明顯突破的樂觀態勢。
權衡融資利弊,既然“坐等”無望,也未必不可因循變數、適時適當酌情“靠與要”,靠天適、要地利,要財力支點、更要計劃內項目借力發力。
憑借財政點位撬動資金的力量,連片產業共建最為便捷、高效的“支撐點”,無疑正是項目扶助的“精準點”。由此,產業牽引與撬動、資本增量與積累,都應首先得益于更為精準的項目扶助。
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這是典型傳統農業地區產業支撐的特情,也是流域產業連片創建的必然途徑。那么,戰略性切入項目扶助,力爭并優化整合項目資金,無疑是流域連片良性“撬動”綜合目標的重中之重。
區域性特色農業產業項目,以及多行業領域產業項目,承載公益性資本存量,互動產業資本與社會資本增量,既是流域扶貧產業聯動良好初衷的基本訴求,更是聯動風險可控,且聯動資本最大化與權益分享最大化的營運目標。
三、政府公益性助推項目,如何錚亮互動窗口?
流域共性,民生受益項目建設目標,不單純是營造受益氛圍民生政治影響的窗口;民生受益個人及群體的社會活動,以及整體生活水準的提升,也絕非是脫離經濟促發展的理想真空。只有經濟發展與資源積累才是社會和諧最為過硬的考量,只有產業支撐與人民生活富裕,才是區域內社會人文、經濟與生態和諧進步、共同發展的源動力。
漸進當口,真正向投入要產出、向市場要增長,向項目要牽引,向聯動要連片、向持續要生態、向積累要發展、向發展要循環,不失為我州“十三·五”規劃務實求真的根本目標。
隨著民生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以及國家多層面項目扶助力度的傾斜,我州“十二·五”期間著力讓農民減負的任務已發生了由量到質的跨越,如何從“農民減負”漸變而為“農民致富”?當為再塑新農民、新農村與新農業“三農”工作任務的首肯。由此,高標準農田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鄉村振興建設等一系列強農惠農公益性扶助項目的實施,無疑是尋求區域內外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前奏曲。
因地制宜,將公益性項目成果與屬地充分挖掘的特色資源成捆打包,在市場經濟的潮漲潮落中接受歷練、在循環經濟的燦爛陽光下脫水晾曬,該是真金白銀的,就讓這真金白銀凝聚在經濟促發展、和諧與循環的前沿陣地閃閃發光。
無論是政府決策層面或是聯動可操作層面,都應腳踏實地、統一共識,前瞻性地將項目《實施方案》的設計初衷首選定位在“資源搭臺、民生唱戲,產業支撐、投入產出”基本考點,走活流域一線、區域內外經濟發展、生態文明與社會進步一盤棋。
同理,盤活資源存量、催生資源增量,將慣常認知的“筑巢引鳳”老一套做法,技巧性漸變為現實維度的“引鳳筑巢”全新嘗試,不失為產業連片、脫貧攻堅務實舉措的一大工作切入點。
公益性項目扶助,不應只停留在公益性影響表面,不應割裂其內在的市場經濟要義,不應忽略其后續功能的延伸和運用,更不應脫離資源與產業、經濟與發展的板塊布足。同步調整產業結構、探索實現產業構想,夯實公益項目窗口內容、豐富窗口內涵,客觀要求在第一時間、第一順序,對村級兩委經濟財力零積累的“空殼村”,切實展開破殼行動。
打響整合資源開發與利用第一槍,是重點梳理屬地存量資源資產中自然資源資產的市場含金量,分門別類理清對接市場的主脈絡,以供需產銷實情而不是極端個人偏好,同步確立產業方向及培植支撐龍頭產業的有效辦法,傾力打拼、開拓踐行。依序把存量資源資產中的社會人文資源充分激活,創造量變條件、促成增量質變,激勵、引導不同產業方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種農民經濟組織、以及各類農業經濟實體,巴實扮演好各自角色,用好用活公益性項目扶助成果,始終作為公益性扶助項目與產業項目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承載主體,堅守對內承接、對外拓展的前沿陣地。
各行政村村級兩委,要憑借公益性農業項目扶助成果的平臺與窗口,積極扮演市場前沿哨所的致富能人和致富帶頭人,讓產業支撐、產業增量、產業產出的資源財富入駐千家萬戶,堅決突破村級集體經濟與集體財富的零積累,徹底將空殼村漸變為集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觀光與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不同市場組織架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意義上的美麗鄉村,充分彰顯基層組織的核心堡壘作用。這才是錚亮窗口、有序牽引和帶動的硬通貨、硬道理。
四、市場主體產業扶助項目,如何走出市場低谷?
流域中下游前沿,我州本土經濟成份的農業項目承載主體,主要分類為各種農民經濟組織與農業經濟實體,覆蓋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農業技術服務、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等主要產業方向,凸顯茶產業、畜牧水產養殖、精品水果蔬菜、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農業機械有償服務等主打產業雛形。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區域內計劃干預與市場牽引比重不協調等特定歷史原因,主體觀念中仍有“等、靠、要”舊習。有的農業園區“窗口項目”因草率上馬,亦然游離于公益性農業項目扶助與農業產業化項目扶助之間,本應有的市場角色扮演錯位、本應有的市場功能錯失,進而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法則下,迷離囧途,明顯暴露出與市場期望值、與項目扶助初衷的較大反差。
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核心理念不外乎:既然是市場主體,那就應該走出單一“等、靠、要”項目扶助的溫室,生于市場、博弈于市場,勇于在市場經濟的風口浪尖上摸爬滾打,以打鐵要靠自身硬的生存發展技能,自適應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法則,自適應自負盈虧的商業化、資本化運作模式。在資源優勢下,消化吸納項目扶助成果、積累自身經營成果,放眼市場供需、發力市場內蘊,變消極“等、靠、要”項目扶助而為“短、平、快”項目主動出擊。
與觀念脫貧同步,克難攻堅、千錘百煉,循序漸進地加快、加大資源變現的能力,把握好市場契機,夯實自身品牌打造、品牌營銷、品牌化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有序融入以政策性導向、牽引、帶動為主旨的脫貧攻堅戰略,互動達成脫貧攻堅戰略目標,力求形成雙邊多贏、多邊多贏、區域內外產業鏈輻射的社會化、商品化市場格局。
對于市場主體的項目扶助,在官方無償性項目資金流注入環節略顯蒼白不見得就一定是壞事,相反,百般寵、千般愛,一攬子包干,即所謂“政府給錢企業辦事”的溺愛式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大有恨鐵不成鋼之劣態。就拿閑置土地的流轉整合來說,如何在流轉使用的土地空間,戰略性醞釀和滋生社會、生態與經濟綜合效益的土地附加值,理應是市場承載主體自身產業立足、產業生存與發展的首要考點及首肯要務之一。區域內,政府不可以不謀劃,企業不可以不謀略;政府不可以不引導,企業不可以不自力。
客觀上,過多的存量資源,尤其得天獨厚、且自然與社會人文景觀一脈相承的特色資源資產,都離不開市場主體的承載和市場化運作,這也是資源變現存量向資源變現增量有序漸變的有效捷徑,更是生于市場、博弈于市場的長效機制。
無論是計劃性項目扶助的初衷,或是優勢資源整合要義上的招商引資戰略推進,都不應當是政府層面單一的行政行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足矣,但更具實踐指導意義的資源搭臺、民生唱戲無疑更甚一籌。
因循市場法則,讓市場主體先行一步,學會必要的自主與自力,直面必要的擔當與擔待;讓市場主體秉持自身優勢,也義不容辭地扛舉橫向聯合、縱向拓展的招商引資大旗,不僅勇于面對市場搖旗吶喊,更是勇于面向市場沖鋒陷陣,方可謂踐行市場、沖出困境,淡定走出市場低谷的現實理念與良策。
我州脫貧攻堅基金市場化、資本化運作舉措、PPP全新嘗試,皆因循脫貧攻堅戰略初衷,以催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前奏,依序吹響了多主體、多產業權益增量全民共享、全社會共享的集結號。
筆者認為:“公益資本存量互動產業資本增量,市場化鏈接權益分享與風險分攤”不失為產業井噴的觸發點。
并非結束語:南盤江流域扶貧產業連片共建大業,理當多害避其重、利大舍其輕,無論筑巢引鳳或是引鳳筑巢,擇良木而棲定能海闊天空。
著眼“十三·五”規劃,以全新的農業項目扶助觀念及做法,不拘一格地讓資源變現與產業融資、產業支撐與循環積累良性互動,漸進加大農業市場主體的有償性項目扶助,通過企業自身拓展,再與財政、金融支農創新等相結合,量力漸進流域一線持續的市場化、資本化運作。
精準出擊、見縫插針,開拓性做好區域內外審時度勢的市場格局大拼盤,將貧困的“結”查擺在市場,將脫貧致富的花開與花落植根于市場,將脫貧攻堅的目標與成果彰顯于流域產業、連片創建的大市場。由此,方解扶貧產業連片共建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