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香云
摘 要: 稅收負擔是稅收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問題,體現了國家的稅收政策,直接關系到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本文從稅收負擔的實質、衡量指標、影響因素、稅制改革等方面對稅收負擔問題進行了粗淺探討。
關鍵詞: 稅收;納稅人;稅收負擔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識碼:A
稅收負擔是稅收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問題,體現了國家的稅收政策,直接關系到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合理界定一定時期的稅收負擔,對于保證政府履行其職能需要,促進經濟發展、穩定人民生活以及稅收政策的制定都有著重要意義,稅收負擔一直以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今年增值稅稅率的下調、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以及國稅地稅機構的合并,主要目的就是激活經濟發展動能,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一、稅收負擔的實質
稅收是國家對納稅人所占有的社會商品或價值征稅,稅收具有無償性,因而對納稅人來說,必然存在一個稅收負擔多少的問題。
稅收負擔簡稱稅負,表現為因政府征稅使納稅人承擔了一定量的稅額,相應地減少了納稅人的一部分收入或利潤,并給納稅人造成經濟利益損失。簡單來說稅收負擔是納稅人因履行納稅義務而承受的一種經濟負擔。稅收負擔的實質表現是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一種分配關系。這種分配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政府與單個納稅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從單個納稅人角度來說,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政府對其征稅越多,可供納稅人支配的收入越少,納稅人的經濟利益損失就越大,勢必會影響納稅人的投資和消費。第二,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配置和消費關系。財政是政府為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分配活動,公共產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國家通過強制性手段從納稅人手中征收的稅款,大部分通過財政支出方式用于生產或者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實質上是政府作為中介把資源在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進行的重新配置,以滿足全社會對各種產品的需要。第三,納稅人相互之間的分配關系。國家征稅的過程就是一部分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從納稅人手中轉變為國家所有的分配過程,國家征稅的結果,還會引起各社會成員占有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比例的變化,一部分社會成員占有的比例會減少,客觀上起到了調節納稅人相互之間對收入或財富占有關系的作用。
在對稅收負擔進行分析時,一定要注意直接的稅收負擔和間接稅收負擔問題。直接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直接向政府納稅而最終承受的稅收負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存在稅負轉嫁,法律上的納稅人不一定是實際稅負的承擔著。間接稅收負擔是指被轉嫁者實際負擔的由他人轉嫁過來的稅額。在存在稅負轉嫁的情況下,納稅人向政府繳納的稅款并不意味著由納稅人自己來負擔,納稅人可能通過某種途徑全部或部分轉嫁出去,被轉嫁者雖然沒有直接向政府納稅,但確實際負擔了部分別人轉嫁過來的稅款,這就是間接稅收負擔,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廣泛的影響。
如何在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又不挫傷納稅人的積極性前提下確定稅收負擔水平,一直以來是人們探討的問題。首先在遵守稅收公平原則的基礎上,使國家與納稅人在稅收總量上要適度,兼顧需要與可能,做到縱向和橫向的分配合理。其次,還應對稅收負擔進行定量分析,使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二、稅收負擔的衡量指標
稅收負擔的實質是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實際中對稅收負擔進行分析時,可以從宏觀稅負和微觀稅負兩方面進行。
(一)宏觀稅收負擔的衡量指標。宏觀稅收負擔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考核稅收負擔,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稅收負擔總體情況。目前衡量全社會經濟活動總量的比較通行并可進行國際比較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收入(NI)。所以衡量宏觀稅收負擔狀況的指標也主要有兩個:國內生產總值稅收負擔率,簡稱GDP稅負率;國民收入稅收負擔率,簡稱NI稅負率。
(二)微觀稅收負擔衡量指標。微觀稅收負擔衡量指標也稱納稅個體稅收負擔衡量指標,是在一定時期內納稅人所納稅額占其收入總額的比重。國際上對企業和個人稅收負擔的衡量主要有企業盈利稅負率和個人所得稅負率兩個指標。但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實際繳納的各種稅中包含流轉稅,而流轉稅存在稅負轉嫁問題,所以企業盈利稅負率指標有時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其稅收負擔水平。
三、影響稅收負擔的主要因素
由于稅收負擔必須考慮需要和可能兩方面的問題,因此,一個國家在制訂稅收政策,確定總體稅收負擔時,必須根據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目標,綜合考慮影響和制約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并根據不同時期經濟調控需要,來制定稅收負擔政策。
(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可以通過增長速度、經濟效益、生產規模與人均國民收入等多種指標來反映,但一般是通過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兩個綜合指標。特別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能反映國民的稅收負擔能力。一般而言,在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的國家,社會經濟的稅負承受力是較強的。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較低。國家通過稅收能夠積累多少資金,社會總體稅收負擔應如何確定,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也不能只考慮國家的需要,必須首先考慮社會經濟體系和納稅人承受能力。只有稅收負擔適應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納稅人的承受能力,稅收才能在取得所需的財政收入的同時,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提高社會未來的稅負承受力。如果稅收負擔超出了經濟發展水平,勢必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任何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法律以及行政手段,來強化宏觀調控體系。各個國家會根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稅收負擔政策。比如2008年以來我國實施了近1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2018年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減稅、降費、加大支出力度補短板、惠民生,將全國赤字率控制在3%左右。
(三)稅收征收管理能力。由于稅收是由國家無償征收的,稅收征納矛盾比較突出。因此,一個國家的稅收征收管理能力,有時也對稅收負擔的確定有較大的影響。一些國家的稅收征收管理能力強,在制定稅收負擔政策時,就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確定,而不必考慮能否將稅收征上來。而在一些稅收征管能力較差的國家,可選擇的稅種有限,勉強開征一些稅種,也很難保證稅收收入,想提高稅收負擔也較困難,所以,我國為了提高稅收征管能力,進行國稅地稅機構的合并。
四、改革稅制、穩定稅負,建立現代稅收制度。
現代稅收制度的建設要穩定稅負,但“穩定稅負”不意味著我們在改革稅制上面無所作為。這是因為在宏觀稅負總水平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做好“結構性減稅”工作。同時,合理的稅負也并不意味著簡單在稅種或者稅目上增增減減。新時期的現代稅收制度建設要在“大數據”背景下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大數據時代”的稅收征管,要求我們破除部門利益的藩籬,實現財稅信息的共享,所以,目前進行的國稅地稅機構合并,有利于維護全國統一稅制的公平性,減少地方政府對企業投資行為的直接干預,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國的稅制改革也將將圍繞稅負問題步入全新的生命周期。
以上是本人對稅收負擔的粗淺看法,稅收負擔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是經濟體制轉換帶來的新問題,也是我國稅收理論和實踐正在積極研究和探討的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郭慶旺,呂冰洋.中國稅收負擔綜合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10(12).
[2]劉永新. 科學客觀的認識我國的稅收負擔[J].中國財政.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