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忠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進行,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同步發生著改變和更新,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的確看到學生主體性增強,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果顯著等可喜變化,但是,毋庸置疑,一些隱形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教學情境創設效率不高,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教學評價質量不盡如人意等,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夠不斷深化并推進課改。
一、教學情境創設效率不高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數學內容,通過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最短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其思維聚合到數學問題中,通過或形象生動或真實可感,能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情境,使得學生主動進行數學探究活動,從而保證教學的順利與有效。不過,盡管教學情境創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和作用,但是,在數學課堂具體情境創設中,仍然出現了不容忽視的一些問題。一是有的教師只走過場,所創設情境“華而不實”,沒有實際意義。如教學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并順勢導入到新課。情境是這樣創設的——教師給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話說小明家的衣櫥上鑲嵌了兩塊全等三角形玻璃,某天,小明在家練習顛足球,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小明一腳將球踢向衣櫥,只聽嘩啦一聲,衣櫥上的一塊玻璃被打破了,碎了一地,這可怎么辦,同學們,你能幫幫小明嗎?”這樣的一問,讓學生不知所云,怎么幫助小明,是幫助他找家長,還是帶他上醫院檢查受傷了沒有?教師一看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切實際,也沒有與所要講授的數學內容——全等三角形有效鏈接起來,教師為了彌補失誤,隨即話鋒一轉,“大家想一想能否幫小明畫出同樣的一塊玻璃補上?”學生這才有了思考方向,議論紛紛,教師告訴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接下來的教學就是怎樣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創設情境毫無實用性,先前的提問與教學內容毫不相關,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授課時間。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課改一再倡導的凸出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就是合作交流。通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布置教學任務讓小組合作完成,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小組活動中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暢所欲言,從討論到交流再到探究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合作中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學生之間能夠取長補短獲得知識的補充,同時零距離的交流更能夠讓學習氛圍變得融洽、輕松和愉悅,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開啟。但是,不得不說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未能走出形式主義的怪圈,看似熱熱鬧鬧在分組談論交流,也只是教師的一時興起所開展的,并沒有對如何結合教學內容來組織小組學習討論,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任務和目標的設計缺乏適宜性、針對性,對各小組的學習能力沒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較為隨意。
而引導小組或者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教師的運用趨于頻繁,每一節課硬是要讓學生對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究,言下之意就是要讓學生不斷挖掘思維深度,但事與愿反的卻是教師為探究而探究。例如,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中,教師提出“當兩個三角形的6個元素中只有1組邊或角相等時,大家通過畫圖看一看是否它們全等”的探究問題,學生紛紛進行畫圖并展開討論,并舉了反例說明不全等。之后,教師并沒有繼續增加條件,深入探究戛然而止,學生無法借助簡單問題進行持續深入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也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判別命題的正確性所運用的數學思想。探究淺嘗輒止,或是遇課必探究,或是探而不究,濫用探究學習,使得探究失去必要性,走向庸俗與形式化。
三、教學評價質量不高
教學評價在教學中可謂是點睛之筆,恰當的評價能夠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也會成為學生開動思維,繼續深入探究數學問題的催化劑。可以說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生生之間的評價所包含的意義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極其吝嗇,評價語言少之甚少,有的教師評價過于籠統,評價語言套路化。還有的教師對學生實際表現未能作出客觀評價而只是一味地鼓勵、肯定……新課標中指出教學評價對課堂效率的重要作用,強調教師要尊重、賞識學生。但是教學評價也要具有藝術性,要有法也要有度。既要看到學生存在的問題,也要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既要運用切實的評價引導學生保有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精神,還要對學生出現的知識性錯誤及時做出糾正。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更多是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需求,個人吸納知識的程度,如何促進學生能夠發展潛能,引導和幫助學生從數學解題過程中建構自我知識體系,養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可以說,教學評價要本著客觀、公正原則,體現全面性、科學性,既要掌握評價時機,還要掌握評價的度。
總之,作為教師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通過具體的可行性的教學實踐,讓課堂教學顯露出實際意義的生機勃勃,而不是表面光鮮,內里陳舊老套,要將教學質量始終作為自己授課的生命線,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教學,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適應整個課改巨輪的不斷推進。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