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首先闡述虛寫、實寫的含義及其關系,然后說明避實就虛含義及其寫作技法,并闡述了避實就虛寫作技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虛寫;實寫;避實就虛
寫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生產勞動,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寫作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和方法,掌握和運用寫作技法,對閱讀、理解、欣賞文學作品和一個學習寫作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實寫與虛寫是兩種基本的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對文學創作或藝術創造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虛寫的運用更能獨辟蹊徑、虛實相生、富于含蓄的美,在初中語文寫作訓練中應引起高度重視,教會學生在實際寫作中運用避實就虛的寫作技法。
一、實寫和虛寫
1.實寫
實寫,指的是作者在反映現實,描繪生活時所作的正面的、直接的表現,即寫客觀存在的實像、事實、實境。實寫可以使描寫對象具體可感,富于直觀性,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生動的印象。
2.虛寫
虛寫,指的是由文學創作中有形或真實的部分所引起的無形或虛構的部分,作為一種寫作手法,虛寫經常借助比喻、夸張或象征的作用,給讀者提供聯想的空間,從而達到一種必然的虛境,即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象。[1]
3.實寫和虛寫的關系
虛寫與實寫,是相反相成、相輔相生的。在這種辯證關系中,虛因實而更見其抽象,能啟發讀者用想象的馳騁而獲得更高的藝術美的感受;同時,實因虛更見其具體,能使直接的描寫更顯得氣氛濃烈、背景開闊、蘊含豐富。
二、避實就虛
由眼前的自然界之路聯想到人生的道路,由爬越高山去欣賞大海聯想追逐夢想的堅定信念,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山方法聯想到面對困難的解決之法,由夾竹桃花的敗落聯想到父親的離世,由蓮出淤泥而不染聯想到君子之德,由茅屋為秋風所破的自然景象想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這些由眼前的景象景物以具體的事物寫起,然后形成水到渠成的手法,這就叫避實就虛之法。我國自古以來文章中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虛筆。也就是說作者不直接也不正面地把內容講清楚,而是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體會,從而將讀者帶入一個意境深遠、主旨深奧的境界,這樣就能收到非常好的表達效果了。所謂“虛實相生,寓實于虛”“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梅圣俞)等,表達的就是這個內容。可見,運用虛筆也是我國自古就有的藝術表現手法。[2]
我們如何把避實就虛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呢?通過實例來分析——根據以下兩則材料,閱讀后,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1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生活處處會留下我們的腳印:小路上,石橋邊,大街小巷……腳印無處不在,但是今非昔比,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腳印,我們不能撿拾;過去的事物,離我們而去。但回首往事,回眸我們來時之路,隱約之中又會有曾經的足跡印在了心底,由此你能聯想到哪些?
同學們請以“腳印”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以寫自己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說說自己的體驗、想法、感受,可以講述故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材料2 有人說親情是無形的,有人說親情是無償的,還有人說親情是無價的……
關于親情,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悟。請你以“感受親情”為話題作文。
兩篇材料,要求一致:①主題自定;②題目自擬;③體裁自選;④文字不少于800。
作文題目“腳印”,能夠看見能夠觸摸,其有形可感,也就是說它是實際具有的事物;“感受親情”,“感受”作為動詞,其意蘊處在思維當中或內心深處,無法可視可觸,“親情”亦無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載體中。學生思考具體事物為話題的作文題目,他們的作文思維會常常受限于題目中具體的事物名詞本身,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或者聯想、想象內容過于單一蒼白,也不能夠多角度對方面的發散思維,從而很難把現實生活中面對的材料和寫作內容很好地聯系在一起,這樣他們就不能夠找到很好的寫作角度和方法,以至于學生的作文思想膚淺,手法幼稚。針對以上問題,如果學生能夠嘗試運用“避實就虛法”來寫作,那么就可以這樣寫作了:如果描述景物,可以寫過去的、將來的景和心中的景,來體現眼前的實景,使人身臨其境;如果描寫人物,可以寫楊二嫂的站姿和范進的瘋態來表現現實中的人,使人如在眼前;如果記敘事件,可以寫曾經的、幻想的事件來表現此時此刻真實的事件;如果闡述道理,可以由具體的意象寫起,去談論自己的認識。我們可以從自然界道路上的“腳印”(實)進而聯想到我們自己腳下的道路(虛),再從自己腳下的道路聯想到自己成長的軌跡(虛),由自己成長的足跡想到我們人生的足跡(虛)等等,題中的“腳印”其內涵非常豐富深刻,而這種豐富與深刻性,只有運用“避實就虛”之法才能體現出來。有了這種作文方法,我們的構思和寫作思路就寬闊多了。比如《文化,踏著秋的腳印》文中就寫道:
平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練一練片斷小文,注入“虛實互見”的寫作思路,必有好處。有一位學生學習了“避實就虛”作文方法寫了這么一段文字:
他飛快地拉開窗簾,然后推開窗子,面對東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氣:“多好,太陽每天都從我的窗前升起。”
就是這么一段文字,從它表面上看那是實寫,但深刻思考起來它還有一層是虛寫,那虛寫又出了什么意思呢?文字深藏之處體現的是小作者內心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作文須“言之有物”,且“文以載道”。“物”,實也;“道”,虛也。明了虛、實的概念,深悟兩者的關系,寫作的泉流就永遠不會枯竭。教會學生避實就虛的寫作技法,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夠開拓學生思維,延伸寫作范圍,突出文章主旨,給人以無盡的想象,讓學生的作文獨樹一幟。尤其是考場作文,如果運用此法更能起到視角新穎,立意深刻的功效。
參考文獻:
[1]蔣挺,趙慧.論文學創作中的虛寫[J].山花,2010(12).
[2]萬奇.寫作技法實用指要[M].遼寧民族出版社,199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