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玉 楊玉英
摘 要:信息技術的課堂應用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的政策性報告就指出要把計算機作為資源、工具,讓教師與學生逐步使用。從理論與現實層面探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關系著信息化教學能否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理論;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念是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理論前提。明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屬性,理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現過程及具體表現,使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優勢充分凸顯,實現技術的有效應用。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許多學者給出不同的見解。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學的效果。綜合前人認識,雖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強調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出發點是課程,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服務于教學,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改善教與學的效果。
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是借助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重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流程,最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過程。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結構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等得到充分發揮,逐步實現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這一過程下,信息化教學環境、教與學的新形式以及教學結構的變革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只有將三者統一起來,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現形式
結合前人研究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現形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信息技術作為內容影響課程。這一層次整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其他學科學習的工具。
第二層次: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發揮作用。這一層次整合的目的是運用技術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與改善學生學習的目標。
第三層次:信息技術作為資源環境發揮作用。這一層次整合的目的是運用技術更好地增強學習效果,從而實現學生知識建構的意義。
第四層次:信息技術與課程的全面融合。這一層次整合的目的是運用技術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組織結構等的改革,從而實現教學結構的全面變革。
二、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技術優勢
課堂教學因信息技術的介入使封閉的教學環境變得開放化,使固定的教學時間與內容變得靈活化,使單一的教學形式變得多元化,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進而使教學結構發生深刻變革,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的終極目標。
(一)創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下教與學的環境是封閉的,教學信息的容量及呈現方式是固定的,教與學的方式是單一的,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激發,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信息技術在創設情境、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方面的技術優勢能夠創造豐富的教學環境,滲透到教學各個環節,使學生融入開放的信息化環境中,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工具獲取資源進行學習與交流,發展多方面的能力。
(二)實現學生主動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要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倡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為實現這一目的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情景、教學信息更加豐富,信息傳遞與反饋渠道更加多元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從知識的被灌輸者轉變為學習主動參與者,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促進教學結構的變革
信息技術作用于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信息技術通過創設開放化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發揮技術的演示、交流、個別化輔導的工具作用,使技術融入媒體信息、教學對象、學習方法、學生能力發展等各個要素之中。
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應用最終要落腳到教學的結構性變革上,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目標、組織結構、教學內容、資源與方法中。使教學目標更加突出能力,如批判思維、問題解決、協作能力等;教學組織結構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教學內容強調知識的內在聯系以及與生產實踐的結合。使技術成為課程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現與課程內容實施的高度和諧,促進教學實現結構性的重大變革。
(四)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
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日益轉向創新驅動;科技日新月異,正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智力活動,社會越來越凸顯對創新人才的需要。在學校教學改革中,需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以現代化的教學資源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給學生帶來思維創新和想象力發展的無限空間。
可見,信息技術是促進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的重要推動力。發揮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情境創設、豐富的多媒化的教學信息,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多方面優勢,可以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從而促進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創新與實踐等更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鄺錦耀.論信息技術應用所引發的課堂教學變革[J].現代教育論叢,2001.
[2]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孫衛國.聚合化環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