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紅忠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以及知識的不斷更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現代語文教育的認知水平和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從現實層面,國家要求培養更多具備現代知識與技能的合格公民;從道德層面,要求現代人類具有更高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從現實層面,萬千家庭殷切期望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知恥尊禮,用知識讓生活更加美好。語文是良好的知識、技能、素養、審美形成的載體,語文教師不僅要沿襲傳承千年的“師道”,更要放眼未來、開闊眼界,在實踐中不斷進步、不停探索?!皩W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的標準在現代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道德層面,更多是在教師專業層面,“名師更容易出高徒”。
教師專業水平越高,學生在學校接受的人文熏陶、精神涵養就越好,從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健康向上的人格。可以說,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未來語文教師向專業化邁進,進而實現教師個人人生價值的必經之路。在此,筆者就農村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以下策略。
一、提高農村教師的補助
可以適度提高農村教師的邊遠補貼和交通補助,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教師在城市就讀的孩子,設定“綠色通道”,讓這些孩子上學、吃飯有保障,解除農村教師工作的后顧之憂。國家應該逐步建立和實行農村教師定期健康檢查制度。在完善醫療保險保障制度的同時,提高教師醫療福利,包括建立健全農村教師心理健康輔導機制、教師療養機制等。
二、確保教師在農村的服務年限
以制度形式建立持續的、系統的人才輸入機制,使農村教育受益,使教師城鄉流動、地域流動成為常態。在教師考評中采用積分制,在農村任教積分達標后,可申請調入條件好的學校,減少和避免教師在調動過程中產生的腐敗問題和經濟壓力。暢通東西部及城鄉教師的交流通道,實行教師輪換制度及換崗制度,讓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教育,讓農村教師感受城市教學氛圍,增強職業榮譽感。
三、完善考核獎勵制度
現階段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獎勵激勵等各項制度都有待完善。對中高級職稱的分配,可以在參考教師在農村服務年限的基礎上適度向農村增加名額。由于當前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部分農村出現地廣人稀、學生銳減的情況,并且個別學校由于人員配比不合理,造成專業教師不上專業課的現象,建議結合農村地域、人口因素配備足夠數量的語文專業教師,至少保證語文教師入職及任課的專業性。
四、實行應需、分層培訓
切實深入了解當前農村語文教師專業提升的需要,應人、應地、應時安排培訓項目。當前的教育培訓模式是在假想農村語文教師知識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不是建立在對他們需求的深入了解之后,進行培訓課程的設置。了解目前他們最迫切需要的培訓內容和最有效的培訓方式有哪些,不要造成國家有限的培訓資源不必要的浪費。能制訂出結合農村語文教學實際的、能被廣大語文教師廣泛認同的教育教學培訓計劃。
五、激發教師職業歸屬感,做愛教、愛生的樂教者
農村教師認為當前待遇低,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自農村,父母是農民,寒窗苦讀使他們跳出農門,過上了相對體面、輕松的生活。并且,教師工作穩定,個人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較多,工作的環境相對單純,與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和諧,所以他們從內心里對教師這一職業是認同的。如果在教學中取得一定成績,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獲得一定的教科研榮譽的話,就更容易產生滿足感和自尊感。部分語文教師,尤其是中老年語文教師常年在教學一線年復一年重復教學,缺乏教學激情,專業知識陳舊、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還是沿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年代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沒有機會去接觸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自身又沒有形成教學研究的習慣,因此完全談不上對教學的創新。
首先,教師職業感程度高,可以促進教師對學校各項工作的參與意識,更加渴望一個民主、人文、充滿生機的校園文化氛圍,主人翁意識強烈。對教學工作有激情,對學生充滿熱情,對自身專業發展會不斷提高要求,教學質量會不斷提升,從而全面推進學校的各項工作向前發展。
其次,教師自身會對學校發展傾注感情和熱情,生活態度積極向上,能夠帶動和感染同事、學生甚至領導。教師的歸屬感,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內部動力,是一個學校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甚至可以決定學校未來的興衰。它體現在教師對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發展的關注和自發地推動學校進步上。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以及與同事、學生間的關系等都十分重視。
最后,教師歸屬感之所以產生,它的基礎是學校教師之間和諧共處、長期合作交流并在教學過程中達成一致和默契,把團隊的發展視為己任的態度。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積極的一面,要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在工作中發揮自身才能,發揮影響力。樂于付出,全身心投入本職工作,并盡力促使其成功。同伴和領導的認可與賞識,將使其更樂于融入集體、關心他人。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有這樣的心理愿望,這就是形成良好教師歸屬感的內在基礎。農村教師的職業歸屬感不強,自身對農村教師這一身份不認同,更遑論對學校及集體的熱愛,激發這些教師的職業歸屬感顯得十分有必要,他們中很多人來自農村,具有深厚的鄉土情懷,了解農村、親近農村學生,只是缺乏理性的指導和恰當的獎勵激勵機制,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和渠道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農村的教育事業將會呈現更大的生機和活力。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