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
摘 要: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衍生出了很多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微課堂教學模式即是其中非常典型的方法,它的應用讓教學資源逐漸朝著更加微型化與碎片化的方向發展,學生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在移動設備中觀看課例,不但讓學習更加方便,同時也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討了微課堂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微課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微課堂教學的概念和特點
微課堂教學模式即依靠信息技術,通過視頻的方式對某一知識點或題型實施的專項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專業性,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微課堂還讓知識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獲取知識,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總的來說,一是微課堂教學模式表現出知識內容高度濃縮的特征,如此我們就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為學生傳輸更多的知識內容,同時很好地突出重難點知識,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二是微課堂教學模式的針對性較強,因而具有更高的實用性,有助于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處理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三是微課堂教學模式下更多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知識內容通過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能夠將很多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象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更加深入的理解[1]。
二、“微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
(一)微視頻的制作與應用
課堂微視頻制作應當充分體現出手機、PAD等現代設備的正向使用價值。教師結合教學目標與要求,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知識技能,可轉變傳統的、落后的傳授形式,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可為學生帶來一種新的學習體驗,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微視頻屬于繼PPT后的高效、漸變的輔助教學模式,教師對課本中的重點資源進行篩選與整理,根據學生特征以及新課程教學要求,制作成微小短視頻,計劃性地引導學生觀看學習,學生可隨時隨地借助手機、PAD等現代設備完成預習或復習等學習活動,可促進知識點的學習更有計劃、有目標,也能解決學生應用手機、PAD等影響學習的矛盾。
微課引領,實現翻轉課堂。教師所制作的微視頻內容均有針對性,是課堂的重難點知識。每個課前課后下發的微課,要求學生學習的微視頻,和課堂教學內容彼此呼應,相輔相成。課前利用微視頻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可促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提前有大致了解;而課后的微課學習則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補充與鞏固。在微課的正確引導下,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得到認可,且在教學工作中得到有效實踐與開展。另外,教師還可將一些疑問困惑、重要習題解法等錄制成微課視頻,供學生學習與探究,而學生則能隨時進行知識點的鞏固復習,實現完全掌握相關知識點的目的。
(二)“微課堂”深化教材內容
將微課堂運用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進一步深化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微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主要是以語文教材為核心,在這一基礎上對知識內容進行延伸,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與日常生活及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進而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文《三峽》時,由于該文屬于文言文,其中的內容對初中生來說較為難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對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加強引導,指導學生能夠全面、深入、準確地理解課本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三峽”相關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后可以對三峽有形象、直觀的認知,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奠定基礎[2]。采用這種方式,可以顯著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并促進學生對課本情感的理解,培養良好的審美情操。
(三)“微課堂”突出教學難點
微課堂在課堂使用過程中有針對性優勢,重點突出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借助微課堂的開展,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課件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彰顯課堂主次內容,顯著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學習《變色龍》一文時,該文屬于諷刺類文章,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準確掌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內容。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制作數字故事,結合小說劇情梳理線索,充分彰顯出課本中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心理活動變化情況,并對男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人物形象進行總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在的諷刺意義,收獲更高的課堂教學成果。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借助于微課堂教學模式能夠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夠在短時間內給學生呈現更多的內容,促進學習效率提升,同時還能夠突出重難點知識,提升教學質量。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微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價值,科學地應用這一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設計整個微課堂的教學流程,讓學生真正能夠在微課堂中獲得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提升,從而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魯明.淺談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及運用[J].中華少年,2017(32):16.
[2]李才江.基于微課的現代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10):106-107.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