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青
摘 要:一兩個學生逃課如果沒有發現或者教師予以忽視的話,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一群人的集體逃課。其實當有一兩個學生逃課現象發生后,往往會帶動班級里其他一些學生的逃課,因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學生會像其他學生尋求心理安慰,這會讓他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正如古斯塔夫·勒龐所說的:“群體中的個人會因為自己身邊有著許多的人,因此認為自己掌握了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群體感情就會占據主要地位。而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就會失去這種力量,失去安全感,收斂自己的所作所為。”以逃課為例,來分析群體性現象。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失衡;優越感;自卑感
一、研究背景
“追求心理優越和感到自卑,在心理現象中是一體兩面的。”這是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所著的《兒童人格形成及培養》中的表述。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這兩個特征更加明顯,由于孩子生理上還不能和成人相比,以及心智上的不健全,他們往往會對大人們所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產生一種無助的心理感覺,而這種無助的心理感覺又是產生追求優越感的源泉,一般而言,中學生適度的表現是正常的,但是過度的無助感和追求感很可能導致中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表現出的行為是逃課、不誠實等問題,表現的內在問題是抑郁、自閉等。下面將對此心理失衡問題予以分析。
二、現象分析
過度的無助感會使中學生在學校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這常常會表現在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身上,他們往往表現得很迷茫,這個階段需要老師或者家長拉他們一把,比如說些鼓勵的話或者做一些積極有益的活動,強化他們的自信心,使其不至于過度地產生自卑感。使孩子們能夠正視自己,迎難而上。而如果教師和家長對其予以責難、懲罰,就會導致孩子無力直接反抗父母和教師的責難(如果正面反抗,往往會迎來更大的責難,終究還是會轉向內心的異化),開始以另外的方式反抗老師和家長。
他們會把它糅合在對父母和老師的反抗心理中,期望強化自我的認同感,例如,逃課打游戲中的學生會極力追求游戲中的勝利。父母和老師的懲罰越壓迫,他們的自我性格越明顯,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不愛說話,性格孤僻等,而父母和老師由于可能經過許多次勸導,仍然不能使這部分學生的狀況得到改善,最后往往會出現放任這部分學生的情況,而學生由于老師和家長的忽視,他們內心最后的一根稻草也無法抓住,造成惡性循環,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況中不乏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老師、家長對其的期望以及自我期望都比較高,學生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壓力大,一旦不能保持最佳的狀態,又得不到老師、家長的及時疏導,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出現心理問題。
三、方法措施
一位好的醫生應具備兩種能力:治病治在早期和發現病源以切斷病源。一名優秀的教師防止中學生的心理失衡問題同樣需要具備兩種能力:及早發現中學生心理失衡問題和找到心理失衡的原因。
在許多時候,教師往往把逃課、沉迷網絡游戲等中學生不良行為當做心理失衡、內心異化的原因,其實不然,這些行為往往是心理失衡所造成的結果。當他們表現出以上行動或者狀態時,就代表了他們內心異化的完成。他們內心已經打破了無助感和追求感的心理平衡。因此,學生逃課的此類現象應及早發現,早發現治療才更加容易些,切記,一定要對癥下藥。
因此,當一位學生出現逃課現象時,就必須加以重視,否則當逃課的行為變成一種群體性現象時,就會形成一種可怕的共鳴力量,因為,這時教師的說教會淹沒在逃課群體的非理智心潮中,這種群體很容易吞沒教師的單方面意志,這時教師就很難再管理學生了。當逃課的學生形成一個群體的時候,這個群體中一定有一個主體,當他提出主張,其他成員很快就會認同這個主張,并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共識,哪怕是簡單的一句話,也會導致逃課行為的發生。教師應該重視這種現象,通過對每個成員單獨情況的分析,逐一耐心梳理,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擺正態度,不忽視每個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異樣行為,不放棄每個學生,找到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引導整個學生群體,積極樂觀地度過整個學習生涯,為今后步入社會仍然能夠保持正確的心態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后,引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話用作結束語:“一個醫生如果一開頭就接受了‘無法治愈這個概念,他就拋棄了自己的使命,當了逃兵。”同樣地,作為一名教師,負責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一種使命。
參考文獻:
古斯塔夫·勒龐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臺海出版社,2018-02:19.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