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創建為加強城鄉中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城鄉接合部中學師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以我校城鄉教育結合的現實為基礎,結合“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創建和應用,對于城鄉接合部中學應用空間情況進行粗淺的分析,并展示了網絡學習共同體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方面的特有魅力。
關鍵詞:教育資源平臺;城鄉中學;學習共同體
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終生教育思想的持續深化,移動網絡學習共同體正逐漸成為教師構建知識架構,推動專業發展一種理想學習環境。如何深入應用資源服務管理平臺,繼續深化對“學校學習共同體”的研究,這對當前“互聯網+教育”命題的回應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 建設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對于構建城鄉中學學習共同體的意義
福建省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是在福建省教育廳的統一組織下,采用“資源分布存儲使用,資源目錄統一集中”的構建模式,以校際資源共享聯盟的組織形式,建設一個基于云計算的區域內學校資源交換平臺。
數字化資源平臺促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管理和組織模式。在城鄉接合部中學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平臺意義重大。通過資源教育平臺的創建,將有效地解決城鄉接合部中學學生在開展大規模及深入交流學習活動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之間良性互動關系,有利于提升學習資源共享的及時性、便捷性。
(一) 無限的交流空間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在獲取和吸收信息方面打破了空間的限制,無論身處何方何地何時,只要擁有合適的終端設備和相應設施,如一臺普通的智能手機及相應的網絡信號,就可以便捷地登錄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充分利用零碎的或模塊的時間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情感溝通都是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管理過程和學習評價也在平臺上完成。平臺的建設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所有師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有效信息,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
(二) 充分的資源共享
截至2018年2月23日,平臺已有海量資源5,813,039份,擁有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評價等應用、名師工作室、體驗中心等,覆蓋中小學20多個學科,基本滿足基礎教育的教學和學習需要。我們的師生只要登錄平臺就可以共享這些海量的資源,甚至我們的學生可以關注或訪問全省的名師空間,和名師直接對話,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公平。
(三) 有力的助學服務
此次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既吸收技術專家、學科名師等專家的資源優勢,又獲得了一線教師及學生家長的支持,可以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助學服務。這些助學服務主要包括學科支持、技術支持和學習生活方面的支持。學科支持包括了提供教案、課件、素材、試卷等教學資源,促進學習和交流;技術支持包括平臺專門設立QQ群,由專門技術人員第一時間幫老師進行技術指導和解決技術難題;學習生活方面的支持包括提供每周食譜欄目、校內外等,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供學習生活方面的咨詢與指導。
二、 借助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在構建城鄉中學學習共同體的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校教師在利用資源平臺情況的分析調研,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但表現較為突出的查找難與應用難等“兩難”。
(一) 平臺資源儲備與現實需要差距較大,針對性不強,使用過程中“查找難”的問題比較突出
調查中發現,受訪的教師普遍認為,福建教育資源網目前所提供的大約500多萬個的資源中,雖然基本上都是免費的,但是優質資源、適合當前使用的資源數量卻不多。一方面,由于教育教學變化日新月異,資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現實的需要。很多老師一致認為平臺所提供的資源沒有“中學學科網”所提供的資源來得新,來得快,來得多。平臺所提供的資源是稀少甚至是空白的,比如高中思想政治的微課資源仍在建設中;另一方面,雖說平臺的教育資源總量并不小,但是自主開發的資源比例很低,尤其是在與實際使用教材的同步性及一致性,對教師教育教學實際需要的滿足性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加上資源重復建設嚴重,資源分類不夠科學,可利用性差,搜索和篩選資源困難。對學生來講,在海量資源中進行搜索和篩選更是難上加難,既耗時效率又不高。因此,很多教師和學生寧可到百度上查找資源,更加直接有效。
(二) 應用程度不高,需要解決應用難的問題
1. 資源交流和共享不便。雖然在校每位老師和學生都注冊了網絡空間,一大部分老師和學生也進行了空間建設,可是,真正的空間使用率并不高,網絡空間對于教師來說可用性不強,建設與應用之間的聯系不大。以本人政治教學實踐為例,我一般上完課,都會相對比較及時地把課件、練習、教學設計以及一些補充材料上傳至網絡空間,并交代學生要關注空間動態。不可否認,一些時政熱點、時政評述確實對學生尤其是主動學習的學生在課外知識的延伸、擴大知識面等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但由于平臺沒有后期跟進開發APP服務終端,學校更多的學生要求我上完課把課件、練習等直接拷到班級電腦桌面,他們可以直接下載,方便快捷,免去了登錄網站和賬號等繁瑣的程序;又比如,我也經常要求學生在課外遇到什么問題可以在我空間留言,進行交流。事實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和學生之間的教學研討更多的是通過QQ、微信等交流工具來解決,空間留言時效性較差的弱點暴露無遺。
2. 觀念問題還需解決。通過分析資源服務平臺使用率不高的原因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很多教師及學生不了解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已經提供的各個服務項目,對于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便捷性及實效性缺乏實證性認識;其二是能力的欠缺。尚有部分人群缺乏應用平臺的能力,如一定的終端使用技術、網絡基礎及軟件工具的使用等。
三、 借助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在構建城鄉中學學習共同體的對策和建議
(一) 建立系列化資源,評選精品資源
1. 建立完善的學科資源。建設教育資源平臺的目的是整合省內各校、各學科的優勢教學資源,并將優勢資源進行共享,為廣大師生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服務平臺,不止服務教師方便地查詢教學資源,而其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利用網絡豐富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而作為城鄉接合部中學的我們,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學習本就缺乏興趣和自覺性,倘若一門學科的設置上沒有體現學科內容的聯系,會給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帶來很大的阻礙,因此構建體系化的完整的學習資源才能夠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功能。
完善的資源還意味著資源的豐富性,對于某一方面的知識點可以有多個版本的素材資源,如文本類、視頻類、音頻類、圖形、圖像類等,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針對自己的實際及興趣愛好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源素材,進而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2. 評選優秀精品資源。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教師和學生獲得大量的優秀的資源。平臺不僅要開展空間創建評比,更應該開展優秀資源評比。通過資源評比活動以選拔出優秀資源可以促進每個對自己上傳資源內容更加關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建設平臺的含金量,評選出各學科中優秀的精品資源,提升網絡資源在教師教學中的地位,活躍建設網絡資源氣氛,使網絡資源的發展呈現優勢循環。
3. 提供資源描述版塊。教師是資源的主要提供者,而網絡資源管理平臺的瀏覽者大部分不了解所上傳資源的特色以及上傳資源的真正用意,也使得瀏覽者對資源的理解增加難度。因此在上傳資源的同時頁面空出一個版塊用來詳細介紹資源和資源背景知識及用途,這些描述內容有賴于資源的創作者自己動手,因為創作者是對資源和自身了解最多,一方面使得整個管理平臺的資源呈現一個知識系統,另一方面也讓管理平臺內容更加豐富,也做到了資源的更加透明化。同時描述內容可以作為搜索功能的搜索范圍,為瀏覽者尋找資源提供便利。
(二) 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信息素養
福建教育資源服務平臺作為一個新出現的事物,要讓老師、家長和學生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很多教師很少甚至心理抵觸去運用資源平臺來為教育教學服務。歸根到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老師不知道平臺的優點,沒有嘗到運用平臺的甜頭。因此,各級部門和學校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更重要的是要開展各級各類的相關培訓,讓更多的教師了解平臺的項目和功能,并通過培訓解決教師在創建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高教師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學校發展已進入到一個高原期,陳舊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學生教師發展的“瓶頸”。不少教師滿足現狀,相當一部分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逐漸減弱,再加上我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進城務工人員,他們原生家庭的特征給了他們淳樸的性格特征,但是與城里同學相比,他們在交際能力、溝通能力上又略顯不足,體現在學習上則為學習自主性差、基礎比較弱,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厭學情緒。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我校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力爭有所突破。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此次信息技術能力工程的培訓,注重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
為此,我校在教學工作方面實施了“扶貧幫困”“借雞生蛋”“招商引資”等三大工程。
所謂“扶貧幫困”工程,即組織學校骨干、優秀教師、青年教師率先參與優秀空間的創建評選活動,由這些教師先行先試,示范引領,開展與信息技術能力較差教師的“一幫一”活動。
“借雞生蛋”工程,即鼓勵教師積極走出去學習,吸取外校之精華,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相關培訓和競賽,提高自身總體水平。
所謂“招商引資”工程。即主動把外校專家、優秀教師請進來,通過示范課、專題講座等形式進校傳經送寶,既拓寬思路,又改變觀念。
(三) 增加APP服務終端,方便交流與溝通
由于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暫時還沒有開發出相應的APP服務終端,師生在使用移動手機時只能通過網站瀏覽信息,那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不便。智能手機APP改變了電腦使用的空間限制,只要在智能手機安裝相應的APP,就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信息的查詢、發布及交流。而且APP還可以針對不同人群的特征及不同需求,定制個性化功能,實現差異化服務,在師生互動上更是實現了及時性及瞬時性。
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關系到我校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進程,及時發現平臺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妥善解決問題才能使整個教育資源平臺成為學校教學資源的活水,優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推動我們城鄉中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艷.關于構建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7).
[2]王繼新,徐婷,梁書孟.構建城鄉網絡共同體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8(3).
[3]代玲玲,唐章蔚.移動環境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10).
作者簡介:
吳麗娟,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