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圣”孟子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書中,他提倡的愛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直至今天,仁政愛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孟子》;孟子;仁政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涵義在不同的境況之下有不同的解釋,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仁政”學說是孟子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仁政”就是善政,體現在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思想上倡導“民本思想”,“民貴君輕”。重民思想是孟子“仁政”的核心。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同上)”。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了,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既然百姓最重要,執政者就要愛民、行“仁政”。那么,“仁政”的具體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孟子提出“制民之產”的主張。所謂“制民之產”就是要讓老百姓有一定的土地、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恒產”,讓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這是政治穩定的基石。《孟子·滕文公上》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恒心”指的是向善的仁人之心。有了一定的財產,百姓能吃飽穿暖,社會也才會安寧祥和。老百姓如果沒有恒產,就“無恒心”,就會“放辟邪侈”、鋌而走險、“饑寒起盜心”,百姓就會做違法犯罪的事。孟子進一步解釋道:“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認為不能讓百姓因為沒飯吃而犯罪再對他們處以刑罰,這等于設置了陷阱讓百姓自投羅網,哪有賢明的君王這樣去陷害百姓的呢?因此孟子認為明君應該“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同上)。百姓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會有向善之心志,才會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安寧的社會環境。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社會,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是百姓最重要的恒產。孟子的“仁政”從給百姓土地并劃分、確定田界開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滕文公上》)”。百姓有了土地,就可以從事生產,經營生活,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孟子·梁惠王上》”。百姓有了“恒產”,在飽飯暖衣的基礎上,還必須有“恒心”,要對他們進行道德教化,擴充向善之心。“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同上)”。光有吃穿,沒有教化,如同禽獸。“恒產”與“恒心”的關系,是財產與道德的關系,有了“恒產”做保證,才會有道德上“恒心”的提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孟子的“仁政”還表現在他反對戰爭,主張用王道而非霸道一統天下。孟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民的死活,頻繁地發動戰爭。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孟子對此深惡痛絕:“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帥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離婁上》)”。統治者為了爭城爭地,不惜犧牲百姓生命,餓殍遍野,這些統治者罪該萬死。孟子反對戰爭,主張與民休養生息。執政者不要打亂百姓的生活節奏,破壞百姓的生產生活,百姓豐衣足食,死而無憾,這是“仁政”,也是行王道的基礎。“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仁政”主張體現在君主與百姓人格平等上。孟子善用比喻,對于君臣關系,孟子運用比喻手段從正反兩面闡述得非常具體生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從正面看,如果君王能愛護臣子,對待臣子如手和腳,那么臣子把君王當心臟一樣珍視;反過來,如果君王待臣像狗和馬,那么臣屬就把君王看作陌生人,冷眼相對;更糟糕的是,君王如果把臣子看作泥土、草芥一樣卑賤,可以任意踐踏,隨意拋棄,那么臣屬就會把君王看作仇敵,怒目相向。更有甚者,國君如果虐政害民,自己生活荒淫無度而不顧百姓死活,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以致“君之倉廩實,府庫充”,“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這就是殘害百姓。百姓有權推翻對他們賊仁賊義的暴君。在君臣關系中,國君是主導方,要使百姓敬愛自己,歸附自己,必先愛民。這樣才能君臣一心。
孟子的“仁政”基礎是他提出的“性善論”。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作為統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于掌上(《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提醒統治者要施行“仁政”。為政必須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滅亡。孟子的“仁政”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帶有濃厚的階級色彩,但仍然不失為一套治國安邦的好方針。
“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和他的社會理想的最基本內容,而性善論則是其內在的依據。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民眾為出發點的政治理想,這既展現了利民價值取向,也是一種為民情懷,所謂“興天下利,利濟蒼生”,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關照。這種精神關照、愛民保命思想在今天仍有其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默.小議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2005.
[2]楊明.倫理學研究[J].2015.
作者簡介:
張玉春,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委黨校社會與文化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