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物質構成的奧秘,學生從宏觀物質的學習過渡到微觀世界的學習,由于微觀世界對學生而言十分陌生,又無法感知到,所以學習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本文圍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的幾種輔助教學方法,主要描述運用實驗、多媒體及模型的方法輔助講授微觀世界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中的微觀世界。
關鍵詞:微觀教學;實驗;多媒體;模型
經過這幾年的化學教學工作,我發現在前兩章的學習中,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大,因為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識記,掌握起來并不難。但是進入第三章構成物質的奧秘的學習,仿佛進入了一個分水嶺,這是由于微觀世界比較抽象,學生們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無法通過各種感官感知到,學生普遍反映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微觀世界教學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高中化學知識的重要基石。因此,學好微觀世界這部分知識非常重要,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把微觀概念直觀化,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一、 從身邊常見的現象出發
微粒的性質是學生進入微觀世界的第一堂課,雖然之前在物理上有所接觸,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微觀世界對學生而言依然十分陌生。化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了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出發。比如: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濕衣服在溫暖的環境下比在寒冷的環境下干得更快等等,幫助學生理解微粒是不斷運動的,且溫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劇烈。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拉近化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 通過實驗建立直觀現象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的教學離不開實驗。對于初三學生而言,微觀世界比較神秘,僅靠平面教學,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事實上學生對親自動手做實驗非常感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驗為基礎進行科學探究,由此展開教學。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切身感受,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便于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
例如:①在學習微粒間存在空隙時,向一端封口的玻璃管中先加入二分之一滴有紅墨水的水,再加入二分之一酒精,上下顛倒,玻璃管中會出現一段明顯的空氣柱,直觀地表現出水和酒精混合后體積減小,分析出水分子進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從而得出結論微粒間存在空隙。②在比較不同狀態物質的微粒間空隙大小時,可以進行分組實驗,每一小組有兩個注射器,分別吸入等體積的水和空氣,擠壓注射器,通過比較注射器內物質體積壓縮程度比較水和空氣兩物質中微粒間空隙的大小。
三、 借助模型建立直觀教學
“模型”是人們為了研究科學問題,對研究對象的一種“簡化”的“描述”或“模擬”,是研究對象的一種特殊的中介。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說過:“人認識客觀世界,首先用形象思維而不是抽象思維,比如小孩的思維就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的。”中學生的思維處在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過渡期,思考問題會不時的在這兩者之間切換。一個好的模型,就像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之間的橋梁,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思考、接受和理解。例如: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為什么他們的性質卻不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石墨和金剛石的結構模型,直觀而形象地向學生展示這兩者結構的不同,金剛石為立體網狀結構,而石墨卻是平面網狀結構,故而金剛石堅硬而石墨質軟。同時為第三章構成物質的奧秘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金剛石的晶體結構模型
石墨的晶體結構模型(Ⅰ)和平面網狀結構示意圖(Ⅱ)
四、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計算機運用聲音、圖像、動畫和文字等信息,可以使教學從無形到有形,從平面到立體,從無聲到有聲,改變了教學模式,有效地拓展了教學空間,優化了課堂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微觀世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原本需要學生在大腦中進行形象思維抽象推理的許多內容以直觀的、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將微觀粒子問題形象化,抽象推理內容簡單化,使學生順利地建立起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聯系。例如:①以電解水為例講授化學變化的本質時,可以借助電子白板,演示出水分子是如何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的,同時也可以演示出氫原子和氧原子是如何分別形成氫分子和氧分子的,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②在講解溶解過程時,可以借助FLASH動畫,演示出氯化鈉和蔗糖溶解時的微觀過程,便于學生理解溶解是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
化學是一門宏觀思想與微觀思想相結合的基礎自然學科,化學微觀思想和概念滲透于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認識微觀世界是學好化學的必要條件。想要提高化學微觀世界的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緊密聯系日常生活,采用多層次、多途徑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感受微觀世界,理解微觀世界。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種思維模式,能夠在宏觀世界及微觀世界之間來回切換,用微觀知識解釋一些宏觀現象。化學微觀世界教學的方法和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只有繼續不斷的探索、總結才能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化學微觀世界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
朱佳燕,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蓬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