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揚
當前,教育形式更加靈活,學生活動更加多樣,學校的管理和組織都在發生著變革。以往,我們更多地從學校背景、師資力量、學習效果等方面去考察一個學校,如今更看重的是學校的文化、辦學理念、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培養等方面。那么,未來學校應該更注重哪些因素?未來學校又是什么樣子的?我想,未來學校還是以孩子為主體,所以,評判一所學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孩子喜不喜歡。
每個角落都是學習空間
未來學校的創建離不開校園環境、設施設備等硬件的支撐,這些是創辦未來學校的必需品,那么怎樣發揮它們的作用呢?我想應該體現美觀、功能完備、現代化等特點。首先,迎接我們的不單單是門衛師傅,而是現代化的校園安全接送系統,家長接送幼兒的時候在校門口刷卡,有效卡會語音播報“班級+姓名”,無效卡會報警,杜絕陌生人進入校園。刷卡的同時會留下刷卡時間、記錄等,還有拍照的功能,刷卡后有短信提醒,這樣的系統大大提高了接送幼兒的安全性。
未來教室里,學習形式應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孩子進行活動不再受桌椅的限制,桌椅也不再是長方形且規規矩矩擺放了。它可以樣式、造型多樣,可以隨時根據孩子、教師的需要自由拼擺、組合,為孩子營造輕松、自由的活動環境。
未來教室中的墻面是可以互動的屏幕墻,將班內近期開展的主題活動通過屏幕呈現,孩子可以自由地在屏幕上操作或者查閱自己想知道的問題,豐富相關知識和經驗,從而“解放”教師,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多與幼兒溝通、互動。
未來學校樓道走廊每一層都有設計主題和特點。如結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性格特點設立自然博物館,讓男孩子們可以親密接觸白堊紀的霸王龍,讓女孩圓“公主夢”,隨時進行裝扮。而舒適、溫馨的開放式圖書館是必不可少的,投放試聽機、點讀筆、機器人、故事機等一系列的閱讀工具供幼兒欣賞、閱讀,同時為幼兒設置一個現代化的舞臺。
最后,未來學校更應關注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幼兒心理健康和情緒管理。我們發現,幼兒的性格不同,有的開朗愛表達,有的不愿交流,尤其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經常有分離焦慮情緒,教師在面對三十幾名幼兒時難免會忽略了對個別幼兒的關注。可以在未來教室里引入科技,每班都設有一面“心情墻”,它是基于云模型的人臉表情分析,根據幼兒的表情分析出幼兒此時的心情。教師可以隨時通過觀察屏幕,了解孩子什么時候狀態最好,及時觀察并關注每一名幼兒并進行適當的心理安慰。
總之,一切技術、硬件、空間設置都要為人服務,因師生的需求而靈活變化,這樣開放的教學環境也為孩子提供更多突破課本的探索機會,讓校園里每個角落都成為孩子的學習空間。
每個孩子都是空間主體
現在我們的課程多是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的,那么未來學校的課程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我想,在未來學校中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尤為重要的。
一是,在未來學校,學生不再僅僅是教師教育的對象,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開放,在這里孩子們是主體,他們已經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二是,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孩子為主。具體體現在:
學習內容根據幼兒需要自主選擇。未來學習設備更加多元,幼兒隨時可觸摸,所以集體活動不單是教師答疑解惑的過程,更多的是孩子們交流、分享、討論、提問題的過程,課上的目的是集中幼兒前期的探究,搭建促進孩子們相互分享、交流的平臺。學習過程不依賴于傳統模式,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如在虛擬環境中了解地球引力,幼兒可以自由操作,摸一摸,點一點,說一說蘋果為什么會掉,談一談蘋果是怎么掉的,通過“你說我說”的交流讓幼兒在探索中了解、發現、學習。
教學活動組織方式多樣化。幼兒學習的方式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現代技術能夠將平面的東西變成立體的東西,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例如,學習四瓣花時,有的孩子學得快,有的孩子學得慢,學得快的孩子可以自己操作iPad進行自學,能力弱的孩子喜歡教師帶著學,多種方式替代了單一的學習方式。
大數據改變家園合作方式
以往,家校溝通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引導家長配合教師做些事情。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在未來學校中,家長可以整體掌握幼兒在園內的情況和幼兒的發展。但幼兒園的教學區別于中小學,我們沒有分數去評價孩子的成績。家長怎么了解幼兒園的工作?怎樣評價幼兒的發展?這是我們工作的困境,家長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就滿足了,看不到教師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一套軟件系統,以照片、視頻、音頻和觀察筆記等多種形式記錄孩子的學習,并進行系統科學地分析,最后對幼兒做出評價。例如,幼兒在建筑區搭建樓房,教師可以將孩子搭建的過程上傳到平臺上,軟件就會根據幼兒的表現從認知、能力、合作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時,數據也會傳到家長手中,讓家長科學客觀地了解幼兒,讓家園共同參與兒童發展的過程。
總之,不管技術如何發展,我認為教師是最不可替代的職業。相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方式、課程、育人理念等方面實現變革。朱永新說:“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未來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所以,我相信未來的學校正在悄悄地向我們走來,我們大家要一起去創造未來。
編輯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