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軍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這一認識至今仍在影響著清華的學術和教育的發展。清華附中永豐學校繼承了清華人“尊師貴道”的理念,在教師的“選、用、育、留”四個關鍵環節下功夫,構建起“選得精、用得活、育得優、留得住”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保障體系。
選得精
——多渠道廣納賢才,高標準綜合遴選
清華附中選派了包括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海淀區骨干教師在內的一批精英教師到清華附中永豐學校指導和任教,同時,永豐學校招聘了一批有思想、有朝氣、有潛力的博士或碩士畢業生,引進了有經驗、有成績、有干勁的優秀教育人才。多種人才招聘方式,吸引了一批有識之士,共同投入到鄉村基礎教育事業中。
嚴把教師“進門”關,不僅通過筆試、試講等環節考察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綜合素質,還通過科學可量化的模型測試、考察教師的職業傾向、敬業精神、個性特點、內在潛質等心理素質。
用得活
——用人方式多樣化,人才調配動態化
作為海淀區屬公辦學校,永豐學校積極嘗試多種用人方式,破解公辦校教師編制數與優秀教師需求數不匹配的難題。目前,學校有事業編教師、海淀區教育人才庫派駐教師、清華附中本部派駐教師、勞動派遣教師四類教師。
清華附中教育集團實行“一個法人、一體化管理”的模式,實現了人才調配的動態化。一方面,附中本部將高級管理人才和優秀教師派駐各分校,帶動分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分校新招聘的青年教師也將被派到本部學習鍛煉,使其快速提升專業技能。這種模式打破了教師屬于某一分校的心理定性,讓教師流動變得順暢;打通優質校與薄弱校之間的教師流動壁壘,促進校際教師流動常態化。同時,實行績效工資,各校教師同工同績同酬,為一體化學校的所有教師創造同樣開闊的職業空間和多樣的職業體驗,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融通共享。
育得優
——“三課”發展思路 ,“四維”培訓體系
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永豐學校本著“以課程為載體,以課堂為核心,以課題為引領”的思路,鼓勵教師大膽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個性化的改革嘗試;引入“翻轉課堂”、微課等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向深度、廣度發展;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市級、區級、校級課題研究,緊跟時代脈搏,不斷更新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式,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滿足教師專業成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自清華附中承辦后,永豐學校每年舉辦論文年會,一線教師全員參與,以科研的思路重新反思教育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理解和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
永豐學校重視對教師培訓的頂層設計,逐漸形成“四維一體”的培訓體系,即積極利用市級培訓資源、緊密跟進區級培訓、重視與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的聯動以及努力開發校本資源,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樂于奉獻的專業化師資隊伍。永豐學校經常邀請北京教育學院和北京教科院的各學科專家來校指導教學和教科研工作;每學期,定期邀請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專家來校聽評課,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舉辦的培訓、集體教研、同課異構等活動,對教師的成長產生了巨大影響。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新教師培訓,讓每一位進入清華大家庭的新教師切實感受清華精神,認同清華教育理念,完成角色轉變。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師徒結對”,從清華附中本部和學校內部為新教師、新班主任聘請經驗豐富的師傅,新教師可以隨時向師傅請教問題,進入師傅的課堂,近距離學習教學理念和方法。連續幾年進行的初三、高三畢業年級的集體教研活動,幫助畢業年級教師把握中考、高考改革方向,讓師生受益匪淺。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舉辦的學科集體教研和同課異構活動,為集團內各分校的教師提供了展示與提升的舞臺,以點帶面,帶動了整個集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
留得住
——關注教師實際獲得,鋪設職業發展通道
永豐學校努力提升教師的實際獲得感和幸福感。學校的福利、待遇堅持向一線崗位和重點崗位傾斜,讓鄉村教師崗位更有吸引力。學校還根據教師隊伍實際情況,為新任教師、成長期教師、區級骨干教師、區級學科帶頭人、市級骨干教師、特級教師等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量身打造職業發展規劃,讓每位教師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有目標、知途徑、懂方法、能實現。
針對學校教師隊伍年輕化、學歷高、經驗少的特點,學校適當減少工作3年以內青年教師的課時量,鼓勵他們利用工作時間在本校或附中本部跟隨師傅聽課、學習,并且按照滿工作量發放工資,最大程度地滿足其迅速提升專業能力的需求。
另外,學校還堅持德才兼備、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構建能上能下、競爭擇優的用人制度,對全校中層干部實行“競聘上崗”,為每位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教師鋪設職業發展和晉升的通道。
學校關心教師身心健康,不僅通過工會了解教師的實際困難,并想辦法為教師排憂解難,還申請了有關教師心理素養提升的課題,定期舉辦心理減壓活動,有效緩解一線教師的壓力,呵護教師心理健康,讓教師切實感受到職業幸福感,保障教師隊伍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