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曉妍
我是學校引進的第一位具有碩士學歷的教師。
2007年4月,那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記憶猶新。從北京師范大學出發,搭乘公交,幾經輾轉,到達永豐站,轉了好幾個圈也沒有找到學校,最后打了個車才到。
站在學校門口,看著墻外的一片荒草,我的心都涼了。走在校園里,映入眼簾的是坑坑洼洼的路,低矮的圍墻也在訴說著這里的簡陋,于是心里就開始打起退堂鼓,這和我想象中的北京的學校相差實在太遠了。
到了校長辦公室,我看到一位儒雅的先生正在洗手,手上滿是粉筆末,原來校長還在教課,我頓時對校長充滿了敬意。校長說,我的簡歷是學校收到的第一份碩士研究生的簡歷,他一再提醒我要想清楚,做好吃苦的準備。從校長誠摯的話語中,我讀出了這所學校對高學歷年輕教師的渴求,當時我就決定留在這里。
耐心和愛心,與學生共享教育的幸福
入職第二學期,一位老教師退休,我中途被任命為班主任。在對班級管理還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下,我接過了沉重的擔子。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研討會,尤其是德育研討會,學習班級管理的理念;我還積極向老教師求教,學習班級管理的經驗。在學習與實踐中,我逐漸領悟到,班級管理應該關注生命中的教育細節。
在學校的幫助下,我逐漸成長起來,明白了每個教育細節都應該彰顯教育價值,教育是一個師生共同享受幸福的過程。幸福的獲得靠的是教師給予學生的耐心和愛心。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上,我曾給學生寫過信,也頂著炎炎烈日去家訪過,還帶離異家庭的學生到家里住過;為了杜絕班級學生大清早到學校抄作業的陋習,我每天早上5點40就出門,趕第一班公交車到學校;我用耐心和愛心,使來自汶川災區的插班生走出心理陰影;我用溫暖和關注,讓隨班就讀生收獲成長與幸福。
帶班久了就會發現,好的師生關系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尊重、愛、信任、慈悲……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不同的心境,學習和練習這幾個詞語所蘊含的本質意義而已。
有了這樣的認識,班級管理就順暢了很多,師生關系和諧了,教學工作也就更加自如。我用心設計課堂活動,摒棄雜念,用一顆包容的心堅持守候在這片“鹽堿地”上,不拋棄、不放棄,只為生長出希望的花兒。辛苦的付出也讓我體驗到了成就感,我先后被評為海淀區青年先進教育工作者、海淀區師德之星、海淀區青年崗位能手等,還參加了海淀區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取得教學設計一等獎,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多次獲獎并發表。
這片土地讓我成長,而成長的幸福也使我對這片土地更加深情和用心。
篤定和變革,與學校共享教育的發展
2011年1月,我被任命為學校教學副主任,那時我剛剛28歲。帶著學校領導的信任,我勇敢地迎接挑戰。憑借骨子里的韌勁和敢想敢干的沖勁,我提出了變革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想法。
我堅信,沒有科學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就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給我搭建平臺,派我參加了海淀區教學主任培訓以及北京教育學院“學教一體”項目的培訓。寶貴的學習機會使我對教學管理與服務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能夠更加游刃有余地處理教學事務。
幾年的教學管理工作,也讓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秉承清華人的實干精神,我始終把為教師服務好、為學生謀發展放在第一位,通過不斷組織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快速成長的平臺;通過校本教研和培訓,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使學校的教學工作向規范化、精細化不斷靠近。同時,為了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寓教于樂,促進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我積極承擔研究課,研究教育教學,不斷革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2013年12月,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授予我“優秀教師”的稱號。我用奉獻傳遞溫暖,用執著成就事業,用勤奮實現成長。
清華附中永豐學校使我成為一個教育的銳意改革者,一個腳踏實地的奉獻者。在海淀北部這片教育熱土上,有眾多默默奉獻、樸實無華,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價值和作用的教師,我只是其中的一員。入職的第一個十年即將收尾,今后的路還很長,惟愿自己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一路修行做教師,也是一路修行做自己。作為教師,我會懷著對教育的虔誠和敬畏,一直執著、堅守、思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