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玲
支部為龍頭,工廠為依托,黨員為骨干,群眾為主體,富民為目標,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
近年來,平利大力實施移民搬遷工程,雖實現了“搬得出”,但如何“穩得住、能致富”?平利積極探索“支部+新社區工廠+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
統籌規劃,建設一批新社區。按照“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帶就業”的總體思路,黨支部積極打造“環境優美星、創業致富星、文化特色星、法治管理星、服務保障星”的“五星社區”,充分考慮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將集中安置區建設與新社區工廠同步規劃、設計,在每個大型安置區一樓預留門面房用作社區工廠廠房,總面積達到37350㎡,城關藥婦溝、老縣錦屏、長安高原等一批安全避險、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和諧發展的新社區不斷建成,為興辦新社區工廠奠定堅實基礎。
招賢納士,引進一批金鳳凰。大力推行“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和“興產業、辦企業、置家業”的“三鄉三業”能人興村模式,121名鄉賢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53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創辦新社區工廠,香港嘉鴻手套、杭州合力毛絨玩具、江蘇陽光制衣、上海嘉麟杰服裝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平利,其中嘉鴻手套公司在全縣17個農村社區開辦分廠,提供就業崗位1300余個。
聚焦市場,選準一批好項目。針對農村留守勞動力多,但又以婦女、中老年人為主的現狀,村黨支部瞄準勞動密集型產業,普遍將新社區工廠定為投資小、門檻低、易上手、管理靈活的小微企業,全縣基本形成了毛絨玩具、服裝手套、電子元件、手工藝品四個社區工廠產業集群,形成了訂單加工、貼牌生產、自建品牌三種模式,預計2020年實現就近就業10000人、帶動脫貧30000人的目標。
雙培雙帶,能人黨員領辦工廠。借助“能人興村”和“青苗工程”,堅持“雙培有渠道、雙帶有措施”,以培育本地創業人才為重點,實行村干部“1+1”結對幫帶,在有條件的新社區工廠成立黨支部,先后吸納11名政治覺悟高、帶富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新社區工廠負責人及技術骨干加入黨組織,鼓勵支持15名有致富帶頭能力的黨員領辦新社區工廠。目前,79個貧困村都有黨員致富帶頭人積極領辦新社區工廠。
率先垂范,普通黨員傾情服務。結合村情實際,利用黨員積分和公開承諾,對農村普通黨員進行設崗定責,對普通黨員走訪貧困戶、結對幫帶和宣傳政策等進行積分管理,并納入民風評議。充分利用普通黨員與貧困群眾“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關系,要求他們在群眾中廣泛宣傳新社區工廠的好政策,動員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積極加入新社區工廠務工增收、勤勞致富。
爭先脫貧,貧困黨員自力更生。在農村創新開展“先富黨員帶頭扶貧樹榜樣、貧困黨員帶頭脫貧樹信心”的“雙帶雙樹”活動,新社區工廠優先吸納126名貧困黨員勞動力進廠務工。同時,在工廠醒目位置設立“黨員先鋒崗”48個,切實把工人黨員培育成為工廠的“領頭雁”“主心骨”和“排頭兵”,通過貧困黨員爭先脫貧、率先致富,達到致富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果。
鼓勵激勵,出臺“誘人”政策。按照“總部建在園區、車間辦在社區”的發展思路,依托縣工業集中區的優勢,集中配建16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先后出臺《促進社區工廠發展的若干意見》《扶持發展社區工廠的暫行辦法》《支持貧困村發展“小微社區工廠”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每年籌措3000萬元,設立了專項發展基金,在房租補貼、融資擔保、技能培訓、擴大生產等方面給予專項扶持,讓小企業同樣受重視,小規模同樣被扶持,小貢獻同樣得獎勵。2016年以來,累計為返鄉創業主體解決信貸資金6.3億元,免費技能培訓3000余人。
結對幫扶,落實“五星”服務。把新社區工廠作為“一把手”工程,縣上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新社區工廠發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鎮書記、鎮長每年分別包抓1家新社區工廠,實行“領導聯廠、部門包廠、干部駐廠”結對幫扶機制,為企業提供“店小二”式的“五星”服務,營造一流發展環境。探索建立大數據平臺,對全縣83家新社區工廠逐一編號,各工廠定期上傳用工需求、企業生產、管理運營等視頻資料,便于縣鎮管理部門掌握動態信息,及時指導和幫扶解決各類難題。
四個掛鉤,企業競相扶貧。制定新社區工廠帶動貧困戶脫貧考核辦法,以增收目標完成率、幫扶對象脫貧率、脫貧對象鞏固率和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與項目資金扶持、兩權抵押貸款、扶貧支農再貸款、帶貧成效獎勵“四個掛鉤”,鼓勵新社區工廠多幫多帶,競相幫扶貧困戶。2018年5月29日,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設立的“暖心工程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在京啟動,平利成為全國唯一試點地區。
實現“穩得住”,群眾更富。新社區工廠就業門檻不高、用工需求量大、工資相對穩定,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留守婦女和中老年人來說,通過簡單培訓即可上崗就業,每個月在家門口上班20天就有2000元以上收入。目前平利新社區工廠吸納就業4500余人,其中貧困勞動力約1000人,按每戶3人計算,至少帶動3000人穩定脫貧。這促使廣大農民擺脫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方式轉身為產業工人,實現了生活方式和生產業態的轉變,基本解決了貧困群眾易地搬遷的后顧之憂。
解決“三留守”,民風更善。新社區工廠使很多搬遷群眾結束了在外打工的“候鳥”生活,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家人能夠長團圓”,“三留守”問題也迎刃而解。隨著新社區工廠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成了“上班族”,“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少了,打牌混日子、無所事事的人少了,人人有事干、村村講和諧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新社區工廠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促進社會和諧、重塑文明新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村子“能發展”,經濟更強。過去農村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空心村”情況較為普遍。發展新社區工廠后,一大批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引領了平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手工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蓬勃涌現,鄉村旅游、物流快遞、電子商務等三產服務業也跟進發展,農村產業更加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