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象—形—意”到“物—符—音”: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演繹之路向*

2018-11-19 05:37:23米恩廣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符號生活文化

權 迎 米恩廣

“坡芽歌書”乃現今存活在壯族民間的古老文化形態,是壯族構造化活動的產物,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坡芽歌書”的創生則是壯族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更是人類智慧的外在表達。[1]但“坡芽歌書”產生年代、使用范圍等問題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加之該符號文化僅在云南富寧坡芽村的一塊土布留有記載,是僅存的物質記錄形態,這使其有了神秘性。因此,對“坡芽歌書”的獨特文化現象進行解讀,是從更微觀的層面詮釋壯族民族性以及符號文化與壯族人民間的內在邏輯的重要范式。

一、“坡芽歌書”符號文化的多元價值意蘊

(一)從結構來看,“坡芽歌書”體現了社群主體與個人主體的統一

2006年春,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坡芽歌書”走出大山被外界所知,其獨特性和神秘性引起諸多領域專家的關注。對世人和研究者來說,“坡芽歌書”是一種古老而新穎的文化形態,古老因其產生時間的未知,新穎則是因其表達形式的獨特。“以圖載歌”是其所富含特殊價值意蘊的凝練表達,壯族人民通過符號直觀形象地完成了抽象、無可言狀的情感表達,實現了歌書創生的初衷。[2]因此,歌書符號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意向表達,更為重要的是其承載了成百上千年壯族人民的集體智慧。

“坡芽歌書”由81個符號組合而成,學術界已將其認定為“文字之芽”,認為是比東巴文更原始的圖符文字。[3]133實際上,“坡芽歌書”中的每一個符號都被賦予了特有的內涵,直接承載了對應角色即個人主體的內心情感與現實訴求,而個體乃是壯族社群主體最基本的構成單位,社群主體性乃是個體共性的凝練表達。因此,81個符號既代表了壯族人民社群主體的價值與信念,也具體到每一個社會個人主體的價值追求,詮釋出了符號文化在壯族社會中的社群主體和個人主體的統一。

“坡芽歌書”以其“象形意”相結合的固有結構形式,實現了對社會群體、個人主體與符號關系的全面透視與闡釋,歌書符號成為壯族人民情感世界和內心獨白的物化表達。81個符號向人們展現了壯族人民與社會個體對情感的深刻認知,通過以物傳情、寄情于物的方式闡釋了從個體到群體的對愛情的獨白,通過符號將個體與整體相融合,不僅展現了物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意蘊以及人與物之間所表現的和諧化生關系,還表達出以壯族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固有的思維與內心情感方式和表達方式的睿智。

(二)就行為過程而言,“坡芽歌書”詮釋了符號創生中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在壯族賴以生存的天地系統中,他們歷經觀物、取象和構形的過程,通過意向與實物之間的轉換將可觀可感之物物化成像,實現了“坡芽歌書”符號的創生。歌書符號的創生實質上是一個將意向轉化為現實、用可觀可感之實物來承載壯族人民意識形態與文化意蘊的能動過程,既滿足了壯族人民將內心訴求付諸現實表達之需,同時也解決了情感、文化記錄的現實訴求,又實現了認知方式的外顯,彰顯了壯民與外界相處之道,壯族人民進而通過符號的創生詮釋了生產生活與內心情感世界之間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坡芽歌書”符號一經生成,其創造者和符號傳承對象間便通過各種形式的互動來完成符號文化的認知與傳承,進而符號也在無形中參與到壯族生產生活之中。在生產生活中,壯族人民通過特有的方式使得各種符號在民族社群主體間實現無障礙使用,使符號所凝結的意蘊在更廣闊的時空內得以播化,因此,在壯族人民創生“坡芽歌書”符號文化的過程中,巧妙地實現了抽象與具體的有機統一。實際上,歌書的播化是符號文化在壯民間的播化與實踐,而播化不僅僅是對歌書中81首情歌的簡單傳唱,對81個樸實符號的臨摹書寫,更是對歌書符號創生過程中所蘊含的壯族人民固有的智慧理念和民族文化的沿襲。壯族人民將其思想中美妙意境與其所思所想附著于現實物體,通過構形加以表達,使歌書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世代相傳,這也是壯族人民思想意識抽象層面的意境在現實中的具體表達,進而“坡芽歌書”符號也實現了由抽象到具體的演繹,這也是歌書歷經百年滄桑依然能在現代社會中存續的要義所在。

(三)內容表達上,“坡芽歌書”實現了內心與外在的統一

“一般認為人類是從事構造化活動的動物,并把自己所居住的世界秩序化,這就是把自然改造成文化的活動”,[4“]坡芽歌書”符號則是壯民從事構造化活動的產物,是壯族將其內心意境和情感訴求在自然世界中以物抒情,把自己內心世界向外界表達的文化寫照。“坡芽歌書”內涵豐富,意境優美,用歌聲的委婉動聽來展現壯族人民內心情感的細膩,更為重要的是歌書符號背后體現了壯族文化中物我關系的和諧相融,此乃其內心世界的真實顯現。從“坡芽歌書”81個符號取象的現實依據上來看,均源自于壯民生活與棲居其中的自然界常見之物,如月亮、白菜、三腳灶等,“在壯族先民的思想觀念中,月亮是一位女性,慈祥而又溫柔的善神”[5]40。符號構形的本源之物雖原始而簡單,但卻是壯民文化生活的歷史見證,承載了壯族人民現實中獨有且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因此,歌書符號通過優美動聽的81首歌的傳唱、81個符號的書寫來實現內心多樣化活動的生動表達,以聲表行,以行達意,來實現著歌書的價值和符號所蘊含的現代性表達以及歷史性的沿襲,從而使歌書蘊含的文化意蘊代代相傳,彰顯其時代價值,此乃內心在現實中的真實寫照。

“坡芽歌書”符號是壯族人民基于現實訴求參與自然物化的創生之物,是壯族人民在其農耕生產與現實生活中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的載體。在壯民實現歌書符號的描繪與書寫之時,符號承載了他們世代積累的經驗知識并將其以傳唱方式在社會中傳遞。而將文化和經驗播化與傳承是一個長期過程,傳承中壯民將其文化和價值意蘊附著于生產生活常見之物,在現實生活中將實物的象、符號的形、聲音的美與內心之意完美融合為一體,實現了物、符、意的相融相生。“坡芽歌書”符號在內容的表達上巧妙地將壯族人民的智慧與內心活動附著于生產生活之物,在“形式”與“內容”的整合中實現了情與物在“象、形、意”的完美結合與有效表達,實則實現了從事構造化活動之人繁雜的內心與多變的現實之間的有機統一。

二、從“象—形—意”到“物—符—音”: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演繹之路向

在現實的生產生活情境中,對所觀之物的認知是壯民歌書符號習得的重要基礎,而將情境之物的象、形、意相結合乃符號文化創生與認知的關鍵。壯族人民通過取象、構形、賦意為符號創生夯實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物—符—音”的融合來完成歌書符號的創生、傳承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因此,從“象—形—意”到“物—符—音”的轉化也成為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的演繹路向。

(一)象、形、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創生之源

取象:符號文化創生之源。壯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在漫長的農耕歲月中與生產生活中所見、所知、所感之物結下不解情緣,并與物共同構建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坡芽歌書符號乃壯族人民集體智慧的凝練表達,并非憑空而生,它是主體之人從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中取象,對其抽象意境加以構形,再通過寄情于物的表達方式而最終成像的過程。因此,人成為“坡芽歌書”符號的創造者,而符號則是創生,是社群主體抑或個人主體與環境互動與作用的結果。

實際上,“坡芽歌書”符號的創生過程乃是壯族人民自覺而主動地對外界事物進行觀察、類分的過程,即取象的過程,進而實現物色之動,情亦傳焉。此過程不僅使主體意象表達所需的物化形象通過符號的建構得以建立,并通過符號的多元使用使主體所欲表達之意附著于符號之上,以實現用原物之象傳達人文之理、欲表之意之目的。本質上而言,是壯族人民通過符號完成了從自然之理到人文之化的物化表達,因此,生產生活之物成為歌書符號創生之源、生存之基礎,亦成為符號播化的重要情境和載體。例如:壯族先民用農作物以及與農作物相關聯的動物來記錄和辨別時節,指導生產,他們將播種、育苗、翻地、灌溉、插秧、收割整個過程形成一種內在的文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農業生活。在水稻栽種的過程中與之相關的諸多事物也成為壯族先民辨識時節、指導生產的重要參考物。他們通過觀察稻作生產中的所視之物“浮萍”的顏色等來辨識稻谷的生長期,他們將浮萍葉子的顏色變化與谷穗成熟度相關聯,浮萍老了說明稻谷到收割時節了。因浮萍的熟知便于習得和傳承,在歌書的創生中便將其作為歌書符號的原生物,成為歌書第72符號——浮萍,從通過觀物—取象—表意的文化創生過程培育出了具有“地方性的農耕文化”,符號也承載了壯族人民內心意境的表達功能。

構形:符號文化創生之關鍵。“壯族生產生活的環境成為他們文化生活的場域,但壯民世代以農為生、倚靠山水而居,這就決定了他們所能掌控與熟知的外界條件的有限性,熟悉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周邊事物自然成為他們傳承民族文化和經驗的依托和載體。在壯族人民生于斯長于斯的生活環境中,他們深知歲有其物,物有其容,因此他們通過觀物以取其形,來實現內心所思所想的有效表達。而壯族人民“情以物遷,意以情發”的行為則是通過對所觀之物進行構形,進而實現以形表意。“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是壯族人民在其生存環境中形成的固有表達方式,因此“坡芽歌書”符號成為壯族人民抒情、表意的重要物化表征。“坡芽歌書”的81個符號的產生均源于壯族人民生產生活之物之原形,進而81個符號之形展現的是壯族人民生活與生產的現實縮影。誠然,田間地頭的野花小草、生活中的火塘曬臺、勞作中短暫休憩、閑暇之余的涼亭圩場等習以為常的場所和情景呈現出的象與形,成了壯族人民取象—構形的重要素材。

壯民先輩為使年輕一代在生動具體的環境下掌握其中所涉及的事理和人情,他們將內心的情感表達與民族習性、經驗文化寄于身邊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以利用熟悉事與物之形的構建,向晚輩們呈現難以言表的文化和經驗認知。如“七個石子,是壯民用來計數,表示7天;為了便于記錄,壯族先民以身邊司空見慣的小石頭原形作為符號的形象表征,用石頭原形來表達壯族先民欲表之意。同時,壯民還通過稻田里常見動物的形象、活動、出現頻率等來表達所欲之意。如壯族基于對螞蚱的熟悉,以螞蚱形象、數量、活動、頻率等來記載和傳授農耕知識。螞蚱便也成為歌書的原生素材,于是產生了歌書符號12——油螞蚱。實際上壯民欲表之意的實現則是“觀物—取象—構形”過程的現實演繹,也是壯族民族性與民族文化得以存續的重要方式與路徑。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事物皆成為壯族符號文化“構形”的基礎,而“構形”乃符號文化創生的關鍵。

附意:符號文化創生之所歸。“取象—構形”乃是實現意向表達的前提,實現所表之意的有效表達乃是符號文化創生的落腳點。壯族人民通過現實情境中將物之形與人之意相連,完成歌書符號創生與習得,因此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意向表達乃是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創生之所歸。現實中,壯族生產、生活情境之物乃壯族歌書符號創生的重要素材與來源,因此,素材的多元化決定了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意象表達物化表征的多樣性。如火塘,它不僅是壯民家庭的重要生活器具,是壯族老少均司空見慣的生活用具,其特點也深烙在壯民內心深處,同時火塘的場景和形式也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生活中的諸多事務是由壯族婦女承擔,尤其是燒火做飯、帶孩子。傳統壯族家庭都設有火塘,壯族婦女便在火塘邊準備家人的伙食,長輩們在火塘邊用餐或休息時慣于在歡聲笑語中完成對下一代的教導,包括生活技能、行為規范、經驗常識等。基于生活現實情境,壯族先民借用人們熟知的生活實物作為歌書符號的本源物,用歌聲將歌書符號及其寓意傳授給晚輩,便于傳授對象接受和識記。因此,壯族先民將火塘及其部件與歌書符號建立了內在的聯系,并將其欲表之意附著其上,進而便形成了歌書符號19——三腳灶,以便于后人熟記此符號的內容和寓意。同時,生活中常見的食物素材也成為壯族人民內心意境物化表達的重要素材,如歌書符號18——白菜、符號13——韭菜,均源于日常生活的飲食素材。誠然,壯族代際之間在生產生活場景中巧妙地完成了民族文化與民族特性的創生與傳承,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內心意境的現實表達,繼而進一步實現了符號文化創生的目的。

除了與飲食相關實物被壯族先民用作歌書符號習得與播化的重要素材外,生產生活中的常規性活動也成為壯族歌書符號“取象—構形—表意”的重要素材,如刺繡。傳統中刺繡等手工活動是壯族女性在農閑時節從事的主要活動,而壯民又已養成“活動中播化”的固有文化表達方式,因此,農閑時節也成為壯民開展代際教育以實現符號文化代際傳承的重要時間。農閑時節,壯族女性憑借自己靈巧的雙手從事織布、刺繡、縫衣等活動,按照慣例此類手工活都是家中女性長輩傳授給女性晚輩,一般女孩到10歲就開始接受長輩的技能傳授,日積月累在壯族民間已成為一種習俗,形成了一種氛圍。女孩子到了年齡也自然地去學習織布、染色、刺繡等技能,他們將生活中熟知的、漂亮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繡到衣褲之上,創作出精致而又惟妙惟肖的圖案作品,同時,壯族女性將其所表之意寄于所制衣物,以表其意,并將其繪制在歌書之中,形成特有的符號文化,因此“坡芽歌書”中也就形成了符號31——上衣和符號43——闊腳褲。

實際上,刺繡過程乃是壯族女性完成“取象—構形—表意”的符號創生過程,最終將符號附著于衣物之上,以實現內在意向的物化表達。諸如此類的過程乃是壯族人民將特有民族文化和固有民族性由抽象意境到具體物化表達的過程,他們不僅通過實物實現意向的表達,也對身邊事物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認知,通過不同個體、群體以及代際間的互動,無形中提升了壯族人民的動手能力,并將該行為培育成為一種民族習慣,為“坡芽歌書”符號形態的創生提供了技能支持。因此,以物傳情乃壯族表達其所思所想的重要方式,“坡芽歌書”則以“以符載歌,以圖表意”的形式實現了符號文化在壯民代際間的創生與傳承,更為重要的是此過程完美地實現了抽象與具體的統一,使得情感與實物的鏈接得以建立。

綜上所述,現實情境是壯族歌書符號創生、習得和傳承的重要素材來源,他們巧妙地將實物之象、器物之形與其內心之意關聯到一起,無形中積累了符號文化創生與習得所需素材和經驗,從而完成“坡芽歌書”符號在群體、代際間的播化。通過生于斯長于斯的具體情境,壯民基于對生產生活中事物的不斷“同化”與“順應”,完成了對歌書符號原生之物和外界環境的認知。通過日常活動在實物與形象之間建立起了內在關聯,借用他們生產生活中熟知事物的“象與形”去表所欲之意,從而使歌書符號文化通過“象—形—意”在壯族社會中得以建立并深化。通過“象—形—意”的結合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積淀了生產生活常識,為歌書符號在代際間的播化、在現實中的再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物—符—音”:“坡芽歌書”符號文化的實踐

“坡芽歌書”因其跳動的符號而成為一部活的文字,傳承符號文化則是民族性賦予的歷史使命。我們知道,壯族先民在現實情境中創生了歌書符號,又依托現實情境實現了歌書符號的傳承。事實上,除了依托具體情境實現歌書符號的習得與傳承外,符號借用的實物所蘊含的本質意義、符號化表征所形塑的符號形態與意蘊以及每一個符號所對應的歌曲等共同締造出了“坡芽歌書”符號的實踐路向。

繪物:“坡芽歌書”符號文化之要徑。壯族自古就有“以歌傳情、以音表意”的傳統,使得男女老幼愛歌愛唱,并形成愛學歌的風氣。在符號創生與習得過程中壯族先民巧妙地將物體、符號、聲音連接起來,將物之形與歌之意通過物化符號建立起對應關聯,并將之傳唱。正如劉錫蕃在《嶺表紀蠻》中寫道:“壯人無論男女,皆認為唱歌為人生之首要問題。人之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擇偶的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豕之頑民”。[6]156因此,依托于壯民對所創生之符的本源之物的形、音、意的喜愛來實現對符之蘊的掌握,進而坡芽歌書也實現了“物為符所依,符為物所用,音為意所表”。

生產生活中,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參與到大人們的勞作之中,長輩常在勞作休息之余放開歌喉,常常邊畫邊教,教孩子們唱他們所喜愛的歌曲,并讓其掌握所繪之物的深層意蘊。如巧遇山中鷓鴣鳴叫,父母長輩便會告訴孩子,此叫聲是鷓鴣鳥的聲音,同時用樹枝之類的硬物在沙土地上畫出鷓鴣鳥的圖案(歌書符號5),并用歌唱的方式讓他們認識鷓鴣鳥及鷓鴣鳥所蘊含的歌詞大意。實際上,傳唱過程并非是單一的演唱,在傳唱中大人們要求孩子通過實在之物轉化而成的物象熟練地記住歌詞,而后通過所畫圖案符號將歌詞含義告訴晚輩,進而巧妙地在“物—符—音”之間建立其關聯,以便他們記憶。久而久之,借物傳唱成為壯族人民的一種生活習慣,在代際間被內化為一種習俗。在生活勞作中,如果看到與所教歌曲相對應的實物,長輩們便會提醒孩子與此物相關的曲目,并帶頭歌唱,以達溫習、鞏固之效。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看到與歌曲相關的實物便會在腦海中浮現出歌詞,并在心中回想大意加以識記,隨性而唱。唱山歌作為壯族的一種習慣,生產生活中的實物為歌書符號的代際傳承創造了條件,成為歌書符號在現實中運用的重要實踐與參考對象,繪物也成為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創生、傳承的重要路徑。

制符:“坡芽歌書”符號文化的運用。對壯族而言,唱歌其實就是一種學習,他們常常采用“念唱”結合的方式教授歌曲,而通過熟知的實物畫出晚輩喜聞樂見的圖案乃是傳授符號文化的重要方式,符號也成為壯族欲表之意的重要載體,實則是對符號文化的具體運用。一般情況下,所見、所感之物在人們腦海中已形成具體的形象,長輩會靈活借用身邊熟知的事與物開始符號文化的習得,他們邊畫邊說所教歌曲的第一句歌詞,接著念完全部歌詞。畫完圖案符號便對孩子進行強化練習以加深對符號及其歌詞大意的記憶,同時叮囑孩子,以后見到這個符號,要記得第一句和隨后的內容,并以歌唱的形式加以傳授,“歌書中的歌曲就像漢語學習中的拼音、英語學習中的音標一樣,當他們看到某個符號就知道要唱什么”[2],以便孩子們通過對實物的物化形象加強對符號的記憶,進而掌握符號之蘊。可見,壯族人民以熟知的動物、植物、天體乃至人物形象等生產生活實物為符號創生之原形,巧妙地在符號原生與次生之間建立了邏輯關聯,在具體情境中不斷尋找出符號之根,且通過尋找到的符號逐步構筑出與壯族人民息息相關的風俗、生產、生活、神話等文化事象,勾勒出了壯族文化的畫面,不僅有效地將“物—符—音”融為一體,實現了符號文化的習得,更為重要的是符號背后所蘊含的意蘊也伴隨而傳承。

此外,提升符號認知也是壯族實現“坡芽歌書”符號文化代際傳承的重要環節。除了長輩傳授外,年輕一代自身也形成了獨特的學習方法以幫助自己完成歌書符號的習得,以達到見符起歌的目的。例如,初學者上山放牛時,會把符號畫在紙上,自己不會畫的時候,就請家中長輩幫著畫,畫好后隨身攜帶以防忘記歌詞。實踐中,初學者個體難以記住或記全歌詞,他們就相互邀約外出勞作,在勞作中即興起歌,忘詞或不會唱之時,相互提醒,經合作記憶與反復練習,初學者對歌書符號的認知日益加深。晚輩們一般到成年之際,便能夠記住歌書中的81個符號,掌握81首歌的不同唱法,其意蘊也隨之內化成為永久性記憶。實際上,“符號一經創造,相比其原生之物具有穩定性和功能性:能指代一定的事物、傳遞充沛的情感、指令特定的規則、表達豐富的涵義、呈現不同的美感、交流深邃的思想”[7],使人能夠“借助符號表現情感世界和認知世界,并借助符號系統實現文化的傳承與人性的塑造”[8]120。 因此,符號成為“坡芽歌書”文化價值意蘊的載體,是壯族人民對民族符號文化習得與傳承的重要媒介,且符號在壯族“坡芽歌書”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發揮著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作用。誠然,繪制壯族司空見慣、喜聞樂見的符號圖案乃是實現壯族“坡芽歌書”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現實再現與運用。

音律:“坡芽歌書”符號意蘊之表達。事實上,“坡芽歌書”中的每一個符號不僅僅代表了壯族生產生活中的一件或一類實物,更關鍵的是壯族人民通過“物與符”的結合,共同締造出具有特定內涵與意蘊的民族音律,而每一首歌,每一個音符均具有獨特的審美內涵,歌聲背后則蘊藏與凝聚著壯族符號文化的深刻文化內涵。而歌曲音律的傳唱則是將壯族對自然、對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特有的認知與思維方式一代代傳遞下去,是壯族獨特的民族性形成過程中不可規避的環節。音律乃“以音傳情”的具體表現,因此,“音”(即歌曲)固然成為壯族對符號應用與文化意蘊表達的重要載體與實踐形式。進而言之,音律在“坡芽歌書”符號文化物化表達中的表現形式具體有三:

其一,直表其意,暗露民族智慧。構成“坡芽歌書”的81個直觀符號表達了一對壯族男女青年的曲折愛情歷程,實則自然地體現了壯族婚姻風俗與情感文化,更深層次的則是通過歌唱的形式培育出了“以歌擇偶”的民俗,而通過歌聲進行試探與了解,則是用一個簡單的方式詮釋出了壯族人民的巧妙和互相考問的智慧。

其二,以情表意,揭示禮俗規儀。“坡芽歌書”表面上通過歌聲表現對愛情故事的描述,實際上向人們展現了壯族人民固有的風俗禮儀。如歌書中以發未辮的符號形象地代表了壯族未成年女孩,一個符號表面上是關于一個女孩的歌曲,實則是巧妙地將歌聲與內涵附著于特定符號之上,進而呈現了當地壯族社會中的民間風俗,即壯族女孩到十三四歲之時,需在女性長輩的幫引下舉行蓄發、修眉、染齒的儀式,儀式完成后就意味著該女子已成人,可以戀愛、成家、生子,而該意義的表達則是以歌曲傳唱的方式實現,可見,音與符的相融實則是對壯族女子成年禮風俗的再現。同時,同時“坡芽歌書”以聲音透射出了壯族社會中的服飾、飲食等物化習俗與文化。

其三,以聲傳情,詮釋人生規律。“坡芽歌書”以優美旋律展現了壯家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與人生風俗,旋律背后則詮釋了人自身生產的循環和發展。一言以蔽之,歌聲乃是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文化得以存續百年的重要媒介,歌聲所形塑的音律承載的不僅僅是符號與歌詞大意,更為重要的是擔負著傳承壯族固有民族文化與民族性的使命。

綜上所述,“坡芽歌書”通過“象—形—意”的轉化將壯族的風俗儀規附著到特定的符號載體之上,以傳授給更多群體成員,將“物—符—音”巧妙結合,用“以圖載歌,以聲表意”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向人們詮釋了壯族社會特有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特性,實現了社群主體與個人主體間的和諧互動。壯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所構筑的風俗禮儀等特有文化通過符號的直觀形象與歌曲的動感優美,在符號使用中相伴而承,并在傳承中,滋養著個體的發展,從而完成個體民族性的培育與發展,實現了壯族社群主體與個人主體的統一。在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環境中,壯族代際間進行包括符號原生之物、符號形體書寫、歌曲的傳唱,實現了符號“代表項、對象、解釋項”[9]58的完整統一,使人們在歌書符號習得過程中實現了對歌書符號從“象—形—意”到“物—符—音”的全面認知和整體把握。加之在生產生活中的反復練習,通過相互學習和對歌等運用方式,將習得的歌唱技巧付諸實踐,無形中提升了自己對符號文化的認知,從“象—形—意”到“物—符—音”的實踐與轉化則成為畫布上的符號存活至今的重要傳承路向,也使得“以圖載歌、以歌傳情”的技能得以傳承,符號蘊含的優美歌曲得以千古傳唱。

壯族人民通過對原生之物的“取象—構形—表意”實現符號文化的創生,在生產生活中強化著對符號的使用,實現了壯族符號文化“象—形—意”與“物—符—音”的轉化,轉化過程中使得壯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也隨之得以構筑,并在實踐中加以彰顯。在取象、構形、附意的過程中不僅使符號自身內容世代延續,其背后豐富而深邃的意蘊亦得以播化,使得符號生成中所涉及的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經驗,風俗儀規等也得以傳遞,從而化生為壯民精神成長所需的養料。另外,符號習得方式的靈活性在“象—形—意”到“物—符—音”的轉化傳承路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為壯族民族文化與民族性的化育效果的實現提供了條件,使得整個化育過程完整而豐富。

總而言之,任何文化現象的存續抑或拓展,不僅有賴于從自然系統獲取所需養分,而且更離不開文化主體自覺能動的傳揚,壯族“坡芽歌書”也不例外。然而,在內外環境劇變的情況下,將“坡芽歌書”置放在不受外界影響的純凈的真空中,讓人們重塑過往的生產生活情景均已不可能。那么,歌書如何在與外界的交流與互動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以應對外界變化的沖擊,成為歌書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議題。正如列維·斯特勞斯所言,“每個文化都是與其他文化交流以自養。但它應該在交流中加以某種抵抗,如果沒有這種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屬于它自己的東西可以交流”[10]。那么“坡芽歌書”應該拿什么去與他文化交流,從而實現傳承、拓展的目的?誠然,有效的構建和應用“坡芽歌書”符號的習得機理,弘揚“象—形—意”到“物—符—音”的民族文化演繹與傳承路向仍是壯族人民不可規避的重要環節,也成為當代壯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米恩廣,權迎.創生—傳承—化育:符號教育的內生邏輯——基于對壯族“坡芽歌書”符號的調研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2]權迎.云南壯族“坡芽歌書”符號創生與傳承的教育人類學闡釋[D].西南大學,2013.

[3][日]池上嘉彥.符號學入門[M].張曉云,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4]趙麗明.“坡芽歌書”的符號是文字嗎?[J].文史知識,2009(7).

[5]黃慶印.壯族哲學思想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

[6]劉錫蕃.嶺表紀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7][法]皮埃爾·吉羅.符號學概論[M].懷宇,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8][法]克洛德·海然熱.語言人:論語言學對人文科學的貢獻[M].張祖建,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9]丁爾蘇.語言的符號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10]張詩亞.“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華人教育路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猜你喜歡
符號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號的由來
誰遠誰近?
變符號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色婷婷|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丁香综合在线|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欧美劲爆第一页|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最新网址|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欲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黑人在线| 久久毛片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不卡无码网| 久久中文电影|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不卡网|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亚洲丝袜第一页|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理论精品|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夜夜操天天摸|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日韩专区欧美|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她的性爱视频|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第一页亚洲|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二区三区无|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婷婷色狠狠干| 成人福利视频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在线免费a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