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門祥
自近代國際體系形成以來,無政府狀態就成為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各成員國實際上是處于一個自助體系中,主要依賴自身的實力維護本國安全和利益。這里的實力,即是國力,又稱綜合國力;國家間的競爭,也越來越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國力的諸多構成要素中,經濟力量無疑占有重要地位。而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被認為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走勢的重要指標。問題是,作為一個統計數據,GDP是否可以準確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進而言之,GDP是否可以等同于國力?GDP與國力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近期,劉曉泉博士出版著作《GDP與國力關系研究——以近代中國為視角》①劉曉泉.GDP與國力關系研究——以近代中國為視角[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8.(以下簡稱《GDP與國力關系研究》),圍繞上述問題,以中國為本位展開了系統的探討,彌補了相關研究的不足,在實踐層面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綜合來看,該著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鮮明特點。
GDP與國力的關系問題,長期以來缺乏學術界應有的關注。《GDP與國力關系研究》從學術史入筆,全面回顧了前人研究成果,指出相關研究相當薄弱,從而確立了選題的可行性。著作聚焦于GDP與國力的關系,注重兩者間的雙向互動,進而構建了嚴謹的分析框架。一是分別以GDP數量和質量為自變量,以國力為因變量,詳細分析GDP對于國力的作用和影響。二是揭示了國力與GDP之間的變量關系,即國力對于GDP所具有的反作用。這一分析框架邏輯嚴明,充分體現了辯證法普遍聯系的基本觀點,防止了孤立、片面地看待GDP與國力的關系,是該著全面系統分析議題、有所創見的重要前提。在具體的論述和分析中,又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例如第二章《GDP數量對國力的貢獻》,共分兩節,第一節為理論分析,從理論上條分縷析GDP數量對于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科技、文化諸實力的貢獻。第二節為實證分析,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GDP總量迅速攀升,為中國國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中國的綜合實力因此顯著增強。從理論到經驗,著者的分析不但深刻厚重,而且變得生動鮮活。同時,作者語言平實,通順曉暢,既沒有艱深晦澀的概念和理論,也沒有復雜難懂的數學公式和模型,因而著作以極具可讀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通讀全書,讀者可以感受到學術作品的嚴謹與科學,可以在深入淺出的論證之中,對GDP與國力的關系獲得更為深切的認知。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視角,視角創新是成果創新性的生發點。《GDP與國力關系研究》一書圍繞GDP與國力的關系,以近代中國為視角展開探討,避免了漫無邊際的宏大敘事,將原本宏大的議題具象化,使得相關研究在這一獨特、新穎的視角下,不僅具有了極強的操作性,而且具有了深邃的歷史感。在歷史視野中,近代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GDP,但是GDP質量低下,因而整體上國力衰微,在近代國際體系中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從天朝上國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作者從中總結說,GDP數量與國力具有不對等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國力,GDP質量才是國力提升的關鍵因素,這些無疑是令人信服的歷史洞見。
同時,該著采用了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是一次跨學科研究的有益嘗試。GDP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學范疇,是宏觀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統計數字。國力本質上屬于國際政治范疇,是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一個基礎性概念。該書既非專門研究GDP問題,也非專門研究國力問題,而是對兩者的關系進行專題性研究,并且從近代中國的角度切入,這就決定了研究必然是在經濟學、國際關系學、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廣闊維度下展開的。作者對經濟學、國際關系學中的相關概念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對相關理論有熟稔的掌握和運用,對大量統計數據、歷史資料做了細致的爬梳和解讀。此外,還應用比較的方法,將近代中國與英國、日本等國家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共時研究進一步闡明議題。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采用,是當代學術研究的重要趨向,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并使得該著理論基礎扎實,問題分析精當而透徹。
該著研究GDP與國力的關系,不僅是為了在理論層面厘清這一問題,也是為了回應當前的現實問題。我國關于GDP的核算和使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一是對GDP的盲目崇拜。在政績的驅動下,地方政府將GDP增長等同于社會經濟的發展,GDP增長成為唯一的目標,為此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弄虛作假。二是對GDP的全盤否定。隨著GDP的迅速增長,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社會矛盾不斷加劇,GDP增長開始受到質疑甚至被妖魔化,有的提出要用“更為科學”的東西取代GDP。這兩種傾向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兩個突出問題。難能可貴的是,該著作并沒有把眼光停留在國內經濟層面,而是進一步延展到對外關系領域,即從國力乃至國運的層面,提出了為何要正確對待GDP,以及如何正確對待GDP的問題。換言之,應當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GDP與國力的關系?這個問題不僅事關國內經濟發展,而且事關中國的國際地位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問題的背后,無疑透露出著者以學術觀照現實的深層脈動。
在問題意識的指引下,全書從理論、現實與歷史等維度對GDP與國力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教訓。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前述對待GDP的兩種傾向都有失偏頗,GDP的數量和質量均應受到重視,兩者不可偏廢;又進一步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專章詳細闡述了其對策建議。作者提出,為了促進GDP與國力的有效互動,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應在牢記歷史的同時,著力增加GDP總量和提高GDP質量。另一方面,鑒于GDP與國力相輔相成,要努力增強國力,為GDP增長保駕護航。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這些對策具有了極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是作者在對相關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后作出的理性思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可知,《GDP與國力關系研究》一書視野開闊,架構合理,邏輯嚴謹,在獨特的視角下,將多種理論方法與問題意識相融合,在深入淺出的論述中,全面揭示了GDP與國力的關系,又針對當代中國的相關實踐提出了有益的建議。作為著者近年來的嘔心瀝血之作,該書特色鮮明,頗有創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不失為研究GDP與國力關系問題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