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耕
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以719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561萬人口,在大國的夾縫之間,自1965年建國以來用一代人的時間從第三世界攀升到了第一世界(發達經濟體),創造了4200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人均GDP達58665美元(為全球第六),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二,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第三(亞洲第一),世界機場排名第一,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第三①以上均為2017年數據。。這一發展奇跡,值得海南學習、借鑒。
1.地利——馬六甲海峽、世界航運樞紐
殖民地時期,英國當局就正確地選擇了自由港政策。獨立后,新加坡進一步發展自由港,使這個“蕞爾小國”,充分分享了全球化發展的紅利②新加坡外貿12000多億美元,是其GDP的3倍以上。。
小國要成為發達經濟體,發展全球化產業是必然選擇。作為港口城市,發展港口經濟是普遍規律。發達經濟體幾乎無一不是因為具有發達的港口城市而發展起來的。港口城市必然要大力發展港航物流,必然要大力發展跨境商貿以及發展相應的代理、保險、金融、通信等服務業,同時也必然要大力發展港口工業,包括服務于航運業的造船、修船、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工業,以及依托港航物流的石化、汽車等制造業。
港口經濟的發展也依賴于廣大的經濟腹地。東盟為新加坡提供了這一條件。
2.天時——政治穩定、法治傳統、規劃先行
并非擁有地利就能發展,并非天然良港就能成功。殖民地時期的三州府(包括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只有新加坡發展起來,還得益于天時、人和。
雖然是國土面積不大,新加坡的領導人卻具有全球視野。新加坡政治清明,長期一黨執政,政治穩定,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產品。
新加坡的發展是審時度勢,基于清晰的戰略和頂層設計而規劃出來的。規劃對于發展具有基礎性、關鍵性的意義。新加坡嚴格遵循了如下發展原則:“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先修路后建廠,制定規劃更要堅持規劃,市長可變規劃不能變。”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在中國的突出成功,也正是遵循了這樣的原則。
新加坡發展的天時還得益于全球化的產業轉移。其發展起飛期正是全球化風起云涌之際,日本的雁行發展說正當其時。新加坡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條件,正確地選擇了產業發展順序,從勞動密集到資本密集,再到技術密集產業,實現了良性循環,正向發展。
3.人和——包容歷史、融合族群、吸收外力
新加坡華人占74%,很好地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充分發揮了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新加坡包容歷史,兼收東西方文化,既有英國留下的法治文化、契約文化,也有東方人的中和、平衡和進取精神。
新加坡社會華人、馬來人、印度裔和歐洲裔人和諧相處,這一點甚至體現在了社區文化中——每一棟組屋①政府建設的高端保障房,占新加坡人居的83%。居住的居民都是按人口比例安排了華人、馬來人、印度裔和歐洲裔人。除了英語溝通,新加坡社會擁有多語言融合的優勢。
新加坡社會開放,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幾乎每十年一次),大力吸收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外腦、外力,吸引高端人才。新加坡自身資源貧乏,而最大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
1.新加坡的產業選擇
產業選擇是新加坡政府的重大決策:一是將新加坡作為一個全面的商業中心推向國際市場,積極吸引金融、教育、生活、醫藥、IT等領域的國際性服務公司。二是將制造業的比重保持在25%的水平,將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亞洲鄰國,集中發展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實際上這就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今天新加坡的產業選擇不是憑空得來,實際上依賴于新加坡的發展歷程。現代產業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升級而來的。
新加坡的產業發展策略經歷了五個逐步上升的階段:
(1)20世紀60年代發展勞動密集型。這一時期以初級加工為特征,擴大就業,實施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集中建組屋,騰出港口土地發展出口加工區),并加強國民教育。
(2)70年代發展經濟密集型。果斷淘汰粗加工傳統產業,狠抓技術培訓,推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3)80年代發展資本密集型。突出國際化的大資本引進,走產業化集群發展之路,重資本、輕資產,積極發展服務業,吸引人才,創造自主品牌。
(4)90年代發展技術密集型。更加注重人力資本,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優雅社會。
(5)新世紀發展知識密集型。在新世紀,新加坡站在知識型社會的新起點,以國際格局的遠大胸懷,建設創新人才的宜居家園。
2.新加坡的產業結構變遷

新加坡的產業結構變遷(%)① 引自唯一國際集團楊建偉先生講稿。
由上表可以注意到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作為自由港保持了交通倉儲業10%左右的基本面。
(2)第一個十年(1965—1975)制造業大幅躍升了11個百分點,到22%,成為第一大產業,以后基本保持在這個水平;與之相伴隨的是批發零售業從第一大產業大幅下滑以及此后的持續下滑,以及制造業帶動金融保險業的伴隨上升和持續上升。這表明在新加坡的起飛階段,傳統社會的批發零售業主導開始被制造業主導取代,這是起飛的關鍵一步。
(3)此后批發零售業地位進一步降低,而金融保險業地位進一步提升。
(4)制造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5年曾經達到28%。2015年一度降為18%——這與這一階段房地產的上升相關——新加坡政府及時反思了這一問題,并進行了及時調整,要求制造業比重決不能低于20%,否則經濟發展全局會出問題。目前制造業比重已回調到20%-21%。
3.新加坡產業發展路徑的啟示
(1)制造業的基礎地位。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發展工業經濟是從傳統農業社會跨越到現代信息社會的必經之路,概莫能外。特別對于自貿港建設,港航物流、修船造船、石油化工、臨港工業都是必然要發展的產業,在嚴格的環保標準下與生態文明建設也并不矛盾③新加坡裕廊島,石化產業與藍天碧海并存,花園城市與重化工交相輝映。,并且具備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條件,也是促進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
(2)現代服務業的必然趨勢。即便發展制造業也是瞄準重資本、輕資產的目標,在全球化的格局中發展,側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港口基礎設施,對全球資源的調集、整合;在制造業服務化的大趨勢下,加大服務業比重,并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3)產業發展的階段性與產業發展路徑問題。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成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經濟體都基于建立在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基礎之上的全球大市場,經歷了從紡織工業起飛,到消費品工業、機械、電氣、化工、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歷程。新加坡現今高附加值的產業結構也同樣是經歷了基本相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順序。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也走在相同的產業發展路徑上。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海南的歷史使命。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既要遵循新加坡等自由港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結合海南實際,站在新時代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這就是要正確處理好“一般規律”“海南實際”“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
1.海南自貿港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就是海南自貿港的建設要在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前提下,一心一意謀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就是要承擔起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國家擔當,勇作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就是要探索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制度體系。
2.海南自貿港的時代特色
時代特色,就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足改革開放,堅持全球化,堅持多邊主義。立足生產力發展到數字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現實。立足全球經濟命脈已經從交通動脈、石油血液、金融經絡演進到數字大腦和神經中樞的時代特點,大力建設數字自由港。
3.自貿港的海南實際
海南實際,就是要充分發揮海南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特區優勢。海南姓海,就是要在海洋經濟、港口經濟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海南名南,就是要實施南向戰略,打開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開放門戶;特區姓特,就是要大膽闖、大膽試、主動改。
4.自貿港的一般規律
一般規律,就是要建設國際化大通道,培育國際化大市場,打造國際化大產業。大通道就是要大力發展航運、物流,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大力發展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大市場就是要深入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開放型經濟,分享全球化的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大產業就是要打造面向全球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高科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1.不以轉口貿易和加工制造為重點不等于不搞制造業
海南自貿區(港)定位不能以轉口貿易和加工制造為重點,而要以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必須辨明的是,不以轉口貿易為重點不等于不搞貿易,反而要大力發展增值貿易;不以簡單加工制造為重點不等于不搞加工制造,更不等于不搞制造業,反而要大力發展高科技術制造業。對這點如果缺乏清醒認識,簡單認為不搞加工貿易、不搞制造業,就是對習近平總書記“4.13”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的全面理解,就根本不符合自貿港建設的一般規律,這種思維必將貽害自貿區(港)建設。
2.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產業優先順序
簡單的轉口貿易和簡單的加工制造確實不能作為主導產業來選擇,而要聚焦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在這三大方向中,也還需要進一步細化選擇,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就是打造大產業,結構性改革就是選擇好大產業,有所為有所不為。從經濟體或者區域經濟起飛的先例來看,一般規律就是必須依賴大市場,結合自身資源秉賦和比較優勢,選擇需求彈性大的大產業。需求彈性大意味著對價格敏感,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生產率提高帶來價格下降會誘導需求的大幅上升。需求彈性大的產業才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帶動力,可以成長為帶頭產業、支柱產業,才具備全球化產業的潛質。這樣的產業在海南來說,比如互聯網產業、健康產業、教育產業、文化產業、醫藥產業、油氣化工等。
選擇全球化的產業,不僅要考慮需求側的全球性,還要考慮供給側的全球性。在某地生產,而能使產品和服務在全球分發、供應,在全球消費,這才是完全的全球性產業,即產業的在地性(局域性)與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全球性的完整結合。完全的全球性是產業選擇的首選,其次才是部分全球性的產業。
部分全球性的產業例如旅游業、康養業等。它們基本不具備供給側的全球性,依賴于在地消費,在地體驗,在供給側屬于在地性。但是在需求側,它們是全球性的,全球的消費者都可以來到海南消費。另一方面,在數字經濟驅動下,這些產業也具有向雙重全球性轉化的能力。這些產業可以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但其發展順序應該在完全的全球性產業之后。
3.找準海南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海南實際,優先選擇完全全球性的產業。
(1)扎實發展港口經濟,包括港航物流業、臨港制造業(石化、修造船、飛機維修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這是補傳統自貿區建設之課。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工業園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以100萬噸乙烯等項目為契機,延伸產業鏈,可以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2)優先發展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互聯網+”和“+互聯網”,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衛星導航、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更新換代的機遇,換道超車,建設新興產業生態,發展基于數字經濟的現代服務業。以區塊鏈理念打造可信互聯網,建立跨境數據協同體系,支撐數字經濟發展。以運營商面向兩洋建設國際光纜為契機,打通全球化數字經絡,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國家數字絲綢之路。
(3)著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依托海南海洋生物資源和熱帶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天然優勢,結合海南生態環境利于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優勢,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心①康養產業依賴在地性服務,醫藥產業卻是完全全球性的。,發展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典范。以樂城健康先行試驗區、動植物種質資源安全管理區建設為契機,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帶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選擇產業突破口并不排斥其他產業發展,例如電子制造等輕物流的高技術制造業。全球性產業的發展也進而更能支撐金融業、物流業、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全球性的現代服務業和知識產業的發展。
4.規劃先行,立法立威
全球化產業的發展急不得,需要規劃先行。通過特區立法權,讓產業規劃成為法定文件,樹立規劃權威性。將產業規劃納入“多規合一”范疇,進一步強化產業規劃的空間布局。規劃法定,讓投資者看到不可隨意更改的產業愿景,使產業政策透明、穩定和法治化,也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在良好營商環境下的招商引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在一帶一路共贏發展,在海南自貿區(港)良好營商環境的感召下,全球廠商、全球人才能不紛至沓來、安居樂業、大展宏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