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ITFIN)的本質是金融,其獨特之處在于借助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精神,最終在某些方面優化了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由此對于我國傳統商業銀行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商業銀行為了實現高效、穩健、可持續發展,紛紛謀求轉型經營。基于此,本文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介紹,重點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商業銀行轉型經營策略,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現實意義。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晚于歐美發達國家,但是由于我國法律環境相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這也進一步加劇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沖擊。從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程來看,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基于此也可以概況分析其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影響。第一個階段:1995-2007年,我國民用互聯網開始出現,傳統金融服務開始與互聯網接觸與緩慢融合,在這一階段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微乎其微,并且隨著網絡銀行的出現,資本市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第二階段:2007-2013年,電子商務快速崛起,第三方支付平臺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該階段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開始提升,但仍不顯著;第三階段:2013-2016年,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快速出現,P2P網貸、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消費金融企業開始快速出現,這一階段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沖擊比較強,商業銀行開始意識到了互聯網金融對其經營模式的競爭;第四階段,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風險開始暴露,如P2P跑路、第三方支付平臺漏洞等問題開始出現,互聯網金融行業開始整合發展,這一階段既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機遇,也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挑戰。由此可見,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因此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非常關鍵。
在負債業務方面,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較為明顯,最為直接的就是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長出現增速放緩的情況。從圖1可以看到,2001-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速較緩,但是自2008年開始到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快速發展,這與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寬松的貨幣政策息息相關,但是在2016年后,我國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速開始放緩。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分析,2017年1至11月,居民儲蓄新增3.8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增超7000億元,這無疑是互聯網金融將居民的部分存款轉化為互聯網金融理財,如余額寶、P2P等理財產品。存款增長承壓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利差,從而使得事業而銀行業務盈利能力降低。

圖1 2001-2017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數據庫。
在資產業務方面,商業銀行的貸款客戶也出現分流,由于在價格、門檻、流程、時間等方面具有靈活性,互聯網小貸公司的貸款服務與產品具備一定的優勢,從而造成部分銀行信貸客戶的流失,并且潛在客戶的流失更為明顯;與此同時,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理財產品收益較高,對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也形成巨大沖擊。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類“寶寶”貨幣基金都吸收了大量的客戶資金,對銀行理財業務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在中間業務層面,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搶占了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市場份額,雖然在中間業務方面商業銀行的優勢異常明顯,但由于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相繼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成為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業務類型,因此,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侵占會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最終造成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受阻。特別要提出來的是,由于支付寶、微信錢包等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僅轉賬無需手續費,而且還擁有一定的免費提現額度,加之客戶使用黏性較高,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潛在影響較大。
在創新業務層面,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壓力倍增,因此商業銀行會謀求轉型發展,從而加大創新的投入,提升商業銀行內部創新動能。譬如,建設銀行開始積極踐行科技興行戰略,打造智能網點,并加速試水無人化智能營業網點,中行、農行、交行也相繼開始智能化經營探索,例如在網點終端擺放智能AI機器人,實現對客戶快捷、高效、標準化服務。在創新業務層面,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開始謀求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業務創新,通過業務數據信息挖潛,實現對業務環節的競爭把控,從而為金融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條件。
毫無疑義,信息是傳統商行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競爭所擁有的最大優勢,因此,傳統商業銀行利用科技金融戰略的落地契機,充分挖掘信息價值,從而實現對信貸業務各個環節的精準把握,最終達到最便捷、最準確、最及時、最可靠的信貸控制體系,真正滿足客戶在信貸業務方面的切實需求。與此同時,通過對信貸模式的電子化、智能化以及跨區域化的運營革新,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將突破貸款環節長、貸款成本高、貸款門檻高的弊端,真正顯現大型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方面的綜合性優勢,從而實現信貸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圖2 商業銀行產品(服務)需求曲線
從長遠來看,隨著居民理財意識的覺醒,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必然會處于一個緩慢增長的態勢,因此負債業務應該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發展過程中首要考慮的重要業務環節。如何增強自己負債業務的競爭力呢?改善服務體驗是國外商業銀行實現負債業務平穩過渡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國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吸取。從圖2可以看到,商業銀行產品(服務)的價格并不是決定消費者選擇其服務的唯一標準,若服務質量較差,再低價格的產品或服務,消費者也不會選擇;相反,若銀行通過改善客戶服務、提升客戶體驗,隨著客戶群體的增加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流水必然日趨豐沛,從而實現平穩過渡。
眾所周知,中間業務的合作主體多是商業平臺,尤其是以京東、淘寶、蘇寧、國美等為代表的網絡購物平臺,其支付結算業務的規模越來越大,未來必將成為各大支付結算機構爭搶的重要業務資源,因此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強化自身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作,強化自身與各大網絡電商平臺的協調配合,真正融入到新消費模式的產業鏈條中去,使得在未來的中間業務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長期以來,商業銀行由于經營體制相對保守,內部部門協作一直廣受詬病,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與經營水平,最終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并且在此過程中創新業務與傳統業務的投入之爭成為各大商業銀行討論的重點。筆者認為,商業銀行創新業務與傳統業務的投入比必須與商業銀行的投資預算線及相應的產出相匹配,最終找到一個綜合的平衡點,因此,商業銀行內部各部門要注重內部協作,降低內耗,通過各部門的創新合作,形成業務合力,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務模式,最大程度地給予客戶高效、便捷、優質、精準、安全的投融資服務,滿足客戶的投融資金融需求,最終實現客戶財富的保值增值。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轉型經營是商業銀行實現高效、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舉措與有益探索。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在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創新業務等方面均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既有對現有業務的直接沖擊造成收入下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商業銀行提升服務能力,因此可以說互聯網金融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此情況下,商業銀行應該要根據業務類型,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策略,具體包括:信貸業務要借助信息優勢實現金融科技戰略的落地;信貸業務要以服務立本理念改善支付體驗;中間業務要以融合共生的思維強化平臺合作;創新業務方面要以一站式金融服務模式來贏得創新優勢;唯有如此商業銀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才能實現高效、穩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