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任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里蘭提出的,廣為接受的定義是由Spencer(1993)所提出,是指能將某一項工作(或組織、文化)中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潛在的、深層特征,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績效和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
勝任力模型是指為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一績效目標所具備的一系列不同勝任力要素的組合,包括不同的動機表現、個性與品質要求、自我形象與社會角色特征以及知識與技能水平。這些行為和技能必須是可衡量、可觀察、可指導的,并對員工的個人績效以及組織產生關鍵影響。
國外勝任力模型研究相對成熟,為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提供了新視角和有用的工具,國內從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探索勝任力模型,形成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縱觀勝任力模型研究,為勝任力理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勝任力模型被廣泛應用在人員的招聘、培訓、考核、選拔等人力資源管理各個方面。但勝任力模型在不同環境下應用差異較大,研究對象也需要進一步擴大,特別是針對人民銀行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研究相對較少,使得本文研究更有意義。
1.被試的選擇。研究對象以人民銀行某地市中心支行及縣支行的行員為樣本,從分析樣本的年齡、學歷、履職經歷等特征入手,為構建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提供數據支持和實踐基礎。
2.建立績效標準。通過成立專家小組,確定研究對象選擇標準,區分優秀組行員和一般組行員。績效標準是能夠鑒別優秀績效者和一般績效者的指標或規定,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專家小組討論法來確定。本文績效標準的建立主要是根據基層行員日常工作表現和年度考核結果進行綜合評定,并經行領導、人事部門和管理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專家小組討論評價來確定。
3.研究方法。勝任力模型構建有很多種方法,如文獻研究法、行為事件訪談法、關鍵事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等。首先,通過文獻研究,參考借鑒2003年12月國家人事部制定的《國家公務員通用能力標準框架(試行)》要求9種通用能力,結合基層央行對行員能力素質要求,經過專家小組認真篩選,初步提出了基層行員應具備的勝任力,包含20項潛在勝任力,即主動性、認真態度、敬業精神、責任擔當、心理調節能力、目標導向、自信心、學習能力、執行能力、調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計劃能力、自制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專業知識、寫作能力、團隊協調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服務意識。然后,根據潛在的勝任力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采用李可特五點量表方式。最后,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采用spss16.0軟件對優秀績效組和一般績效組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由分析結果來確定基層行員的勝任力模型。
4.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分為個人信息和能力素質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部分,包括被試的性別、年齡、工齡、學歷和職級。根據調查結果,對調查對象的五個維度進行描述性分析。第二部分為能力素質部分,采用行為描述量表,列舉了基層行員完成工作可能應具備的20項勝任力。選用李克特五級量表為評價尺度,從“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五個尺度進行評價,要求調查對象根據自身情況對勝任力的符合程度進行打分。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調查對象面向基層行員,共發放了問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問卷78份,優秀績效組為38份,一般績效組為40份,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科學做好“雙聯”站點合并調整工作。縣人大常委會在全縣8個鎮、1個街道設立了9個人大代表民情聯絡站,按照“四有”(有辦公場所、有辦公設施、有工作制度、有活動經費)和“三統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接待時間)標準進行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在全縣按片區(管區、社區)設立47個人大代表聯絡點。把每月雙周的周四作為全縣各聯絡站點代表接待日。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統計表
調查對象中,男女占比均衡,年齡結構適中,職級比率較合理,工齡分布兼顧老、中、青行員,學歷以本科為主,且各分類級別都有優秀績效、一般績效人員,不局限于某一類人員,整個調查對象人口統計變量適用于行員勝任力模型構建。
2.問卷的信效度分析。為了便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需要進一步考驗調查問卷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檢驗。
信度即可靠性,是檢驗調查問卷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一般采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數。本文通過運用SPSS16.0軟件對勝任力量表進行信度分析,α值為0.973>0.7,說明問卷的穩定程度較高,量表信度較好,所得結果和數據是較真實可靠的。
效度即有效性,是指調查問卷能夠準確測量的程度,分為內容效度、準則效度和結構效度。本文的調查問卷經過反復修訂,語句、內容符合邏輯,然后運用SPSS16.0軟件對量表進行效度檢驗,KMO值為0.870,在0.7以上效果即是較好,巴特利球形檢驗(Bartlett's Test)結果顯示其Sig值<0.01,這說明調查問卷的效度較好,適合做進一步分析。
3.調查結果分析。通過運用spss16.0統計分析,對20個勝任特質進行樣本T檢驗,檢驗每一個勝任特質在優秀績效組和一般績效組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調查結果統計表
樣本T檢驗結果主要是分析sig值,它是對方差齊性的假設檢驗,如果sig值<0.05,說明不滿足方差齊性,檢驗對象存在顯著性差異。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在最初設定的20項行員勝任力中,有10項勝任力在優秀績效組和一般績效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分別是認真態度、責任擔當、目標導向、自信心、學習能力、調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計劃能力、自制力、寫作能力。
為了驗證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的適用性,將構建好的十項行員勝任力,提交專家小組進行討論修正。經過研究分析,專家組一致認為所構建的行員勝任力模型可以反映基層行員勝任素質。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如圖1所示,下面對每個勝任力的涵義進行說明:

圖1 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
勝任力1:認真態度。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使命感,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行為表現:對工作保持熱情,準確理解崗位要求,遵章守紀,認真履行工作職責。
勝任力2:責任擔當。把個人發展與組織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以實現組織的目標為己任,任勞任怨,樂于奉獻。行為表現: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全情投入,工作一絲不茍,為了實現組織目標,不計較甚至犧牲“小我”利益。
勝任力3:計劃能力。詳細周到考慮工作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安排工作進程,確保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行為表現:對工作進行相應的規劃與安排,設定目標的進程及步驟,確保在規定的時限內按質、按量地完成工作事務。
勝任力4:目標導向。個人具有成功完成任務的愿望,設定標準挑戰自我,追求卓越。行為表現:對自我要求高,喜歡設定具有調整型的目標,關注工作結果、績效,并為之付諸行動。
勝任力5:自信心。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完成工作任務。行為表現:相信自己行,不輕言放棄,對自己的決定或判斷認可,鼓勵自己有能力實現既定目標。
勝任力6:自制力。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行為表現:面對工作挫折和壓力,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目標保持良好的堅持性,不因外界干擾而經常改變工作計劃行動。
勝任力7:學習能力。積極獲取與工作有關知識和信息,吸取自己或他人經驗教訓、工作方式等,增加學識,提高技能。行為表現:自學能力強,堅持不懈學習,努力專研工作資料,能夠快速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并消化吸收。
勝任力8:綜合分析能力。對待工作各種現象、問題進行收集、歸納、概括,掌握內部要素關系和本質,分析解決問題。行為表現:善于抽象思維,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完成的任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提煉對策和經驗。
勝任力9:調研能力。有目的開展調查,系統客觀收集信息并分析、判斷,揭示本質,尋找規律,總結經驗。行為表現:運用各種調查工具有針對性開展調查,獲得工作有關的各種信息,綜合研判,做出判斷和預測以供決策。
勝任力10:寫作能力。即書面表達能力,對自己積累進行選擇、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行為表現: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表述清楚、條理清晰、符合規范,能夠及時應對各種公文寫作。
通過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建立了十項勝任力組成的模型。勝任力模型可以對基層行員的實際能力素質進行測評,發現其能力素質的差距,然后有針對性加強培養,有利于提升基層行員勝任素質。基層行員自身也可以對照勝任力模型進行自我測評,對照測評結果,加強自我修煉,彌補不足。因此,基層行員勝任力模型實際上是一把“標尺”,是工作勝任的標桿,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最后,鑒于研究條件限制,研究對象的選取及研究方法的選擇可能對研究結論的普遍意義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