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金, 黃紀心, 苗珊珊
(1.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廣州 510935; 2.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河南焦作 454003)
糧食安全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社會問題[1]。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糧食供求一直面臨緊平衡的困擾,加之2008年以來農資價格的不斷攀升,受國外糧食價格大漲的影響,我國糧食價格也呈現出頻繁且劇烈波動的特征。在此過程中糧食安全的區際平衡受到嚴峻考驗,主銷區糧食自給率急劇下降,主產區糧食調出量逐步減少,自求平衡地區糧食供需缺口逐步擴大,糧食產量不僅受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社會生產要素的影響,而且受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的過程。由于廣闊的地域條件以及較大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差異,導致影響各地區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不盡相同。通過對影響我國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糧食生產的因素進行分析比較,探尋各區域糧食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進而提出差異化的區域糧食生產政策建議。
國內學者對我國糧食生產給予高度關注,對影響糧食生產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一些學者利用計量經濟模型估計影響糧食生產因素的彈性和貢獻率,得出糧食播種面積、物資投入、化肥施用量是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2-4]。而汪彤等則認為,我國糧食成災面積增長率和種植面積增長率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作用和程度最顯著[5];張馳等運用VAR模型對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我國1998—2003年間糧食產量的連續下降不是自然原因和農業投入,而是農業政策和其他原因[6]。姜德波等基于我國17個重要產糧省份1992—2014年的面板數據,對影響糧食產量的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小麥產量對土地面積、化肥使用、氣象災害、財政支農支出更敏感,而水稻產量對勞動力投入更敏感[7]。黃金波等通過探討糧食生產效率發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因素是影響我國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關鍵因素[8]。周應恒等采用索洛余值法、全要素生產率方法、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測算農業技術進步對糧食增長的貢獻率,并認為農業技術進步是我國糧食增長的主要源泉[9-10]。有學者分析我國糧食單產和面積的變化趨勢并得出相似的結論,即技術進步是提高我國糧食產量的新途徑[3,11]。也有學者專注于某一區域糧食綜合影響因素研究,認為各地區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差異因素各不相同[12-15]。更多學者對于某一地區的糧食產量波動趨勢進行預測和分析,并針對顯著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保障糧食安全的對策[16-18]。
綜上,國內學者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從全國或某個區域的視角探討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不同學者選取的解釋變量不同,所得結論差異較大。此外,還有學者對中國糧食地區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比較研究,但從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的視角進行比較研究的較少見。本試驗基于我國糧食生產分工格局的現實,對我國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糧食產量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在總體上呈波動式增長的態勢。1978年全國糧食產量為3 047.7億kg,2013年達到 6 019.38億kg,36年間共增加了97.51%,年均遞增2.71%。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較大,不同區域對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貢獻不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生產格局。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劃分標準,選擇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個省(區)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從糧食種植區劃上看,糧食生產主要分布于長江中游區、黃淮海區和東北區,其中種植面積在400萬hm2以上的有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區);遼寧、江西、湖北3個省的糧食種植面積也超過了300萬hm2,將這13個省(區)作為糧食主產區。糧食主產區相對非主產區而言是指地理、土壤、氣候、技術等條件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糧食產量高、種植比例大、除區內自身消費外還可以大量調出商品糧的經濟區域。選擇山西、廣西、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1個省(市、區)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產銷平衡區,選擇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省(市)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主銷區。
主產區糧食產量占我國糧食產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2%左右,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但近年來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面臨一些問題,如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短缺、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薄弱、糧食生產成本的提高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威脅我國糧食安全。
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比例基本維持在17%左右,雖然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給自足。但由于不斷深化的“糧改”政策,增加了工業用糧量,調整了各地的農業產業結構,減少了地方糧食儲備,增加了外調糧比例,進而改變了平衡區的糧食產銷供求形勢,增大了糧食供給缺口,使得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
糧食主銷區原本糧食播種面積占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例和糧食產量基本都維持在10%左右,隨著主銷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非農人口比重越來越大,房地產業、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導致主銷區糧食播種面積的急劇下降,城市化進程和糧食市場化威脅主銷區糧食安全。
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比例變化見圖1。我國糧食主產區對糧食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作用,糧食主產區自然資源良好,糧食生產條件優越,生產經驗豐富,糧食產業發展潛力大,為我國糧食產量作出了巨大貢獻。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比例呈現出在波動中上升的趨勢,占比從1978年的69.31%上升到2013年的 76.03%,年均遞增0.19%。產銷平衡區雖然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給自足,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比例變化較小,1978—2013年年均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比例為16.98%。主銷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比例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14.17%下降至2013年的5.47%,年均下降0.23%。

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例變化見圖2。主產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例整體呈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67.95%上升到2013年的71.66%,年均增長0.10%。產銷平衡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本比例變化不大,1978—2013年年均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例為21.72%。主銷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例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10.83%下降至2013年的5.52%,年均下降0.15%。

研究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通常采用CD函數、超越對數函數、線性回歸方法、DEA方法等,本研究采用經典的CD函數,分別建立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糧食產量計量方程,分析不同區域糧食生產主要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如下:
(1)
式中:yi表示第i個區域的糧食總產量;xij表示第i個區域第j個解釋變量;aij表示第i個區域第j個影響因素,即解釋變量的彈性系數;ξij表示隨機誤差項。
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本研究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影響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并嘗試分析價格因素,但結果不顯著;因此,在參考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將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歸納為生產條件、物資投入、勞動力投入、技術進步、農業政策、各種自然災害等。結合實際和已有文獻對解釋變量的選擇,選擇的解釋變量為糧食播種面積(xi1)、有效灌溉面積(xi2)、成災面積(xi3)、化肥施用量(xi4)、第一產業從業人數(xi5)、農業機械總動力(xi6)、農業財政支出(xi7)、農業貸款(xi8)等。采用1978—2013年中國糧食生產的相關數據資料,對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所用數據主要來自各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等。
運用Eviews 6.0對公式(1)進行回歸分析,逐步剔除最不顯著的影響因素,得出三大區域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回歸方程如下。
3.2.1 主產區回歸方程 從主產區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糧食播種面積、成災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財政支出、農業貸款,均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是影響主產區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的符號為正,對糧食產量具有顯著性影響,糧食播種面積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 15.18%;而成災面積的符號為負且彈性系數較小,說明成災面積是糧食產量增加的制約因素,但影響較弱;化肥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3.06%;農業財政支出的符號為負,與預期不一致。該結果與姜長云等的研究結果相似,原因是農業財政支出按人頭支出未真正用在農業生產上,導致地方財政負擔過重,打擊了主產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挫傷了地方政府增加糧食產量的積極性[18]。農業貸款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顯著,農業貸款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1.61%。
lny1=-10.93+1.518lnx11-0.000 056 9lnx13+0.306lnx14-0.126lnx17+0.161lnx18
(7.134***)(-3.658***)(3.182***)(-5.921***) (4.599***)
(2)
式中:*、**、***分別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差異顯著;下同。
3.2.2 產銷平衡區回歸方程 從產銷平衡區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糧食播種面積、成災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是影響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糧食播種面積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對糧食產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糧食播種面積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11.37%;成災面積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且符號為負,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程度較大,意味著成災面積是阻礙糧食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化肥施用量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1.64%;農業機械總動力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2.63%。
lny2=-5.327+1.137lnx21-0.072lnx23+0.164lnx24+0.263lnx26
(8.708***) (-2.454**) (4.435***) (10.351***)
(3)
3.2.3 主銷區回歸方程 從主銷區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糧食播種面積、成災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貸款是影響主銷區糧食產量主要因素。其中,糧食播種面積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是糧食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糧食播種面積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12.32%;成災面積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符號為負,且彈性系數較小,表明成災面積是糧食產量增加的制約因素,但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農業機械總動力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2.59%;農業貸款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每增加10%糧食產量就增加0.45%。
lny3=-5.405+1.232lnx31-0.032lnx33+0.259lnx36+0.045lnx38
(17.74***) (-2.349**) (4.724***) (2.175**)
(4)
根據對我國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糧食產量的回歸結果分析,各區域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的比較結果(表1)如下:第一,三大區域影響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差異,主產區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是糧食播種面積(1.518)、成災面積(-0.000 056 9)、化肥施用量(0.306)、農業財政支出(-0.126)、農業貸款(0.161)。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是糧食播種面積(1.137)、成災面積(-0.072 000 0)、化肥施用量(0.164)、農業機械總動力(0.263)。主銷區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是糧食播種面積(1.232)、成災面積(-0.032 000 0)、農業機械總動力(0.259)、農業貸款(0.045)。第二,3個區域中糧食播種面積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上顯著,且3個區域糧食播種面積的彈性系數均大于1,表明無論在哪個區域糧食播種面積都是增加糧食產量最關鍵的因素。但對各區域的影響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主產區糧食播種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彈性系數最大。另外,成災面積對三大區域糧食產量的影響作用也非常明顯,均在9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自然災害頻發是各區域糧食減產的主要影響因素。第三,3個區域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化肥施用量對主產區和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量的影響也顯著,尤其對主產區的影響程度最大,但對主銷區的影響卻不顯著,存在一定的點源污染。農業財政支出僅對主產區的影響顯著,但影響是負向作用,挫傷了主產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農業貸款對主產區和主銷區糧食產量的影響均較顯著,說明農業貸款對農業的促進作用較明顯,但是產銷平衡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觀念轉變緩慢,被“不喜歡借錢過日子”的觀念束縛,影響了農業貸款對糧食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樣,在主產區和主銷區由于經濟發展迅速,技術進步帶給糧食產量的影響已經不是很明顯,而對產銷平衡區的影響較顯著。
有效灌溉面積和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對3個區域糧食產量的影響均不顯著,由已有文獻及經濟常識可知,有效灌溉面積是糧食產量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但本試驗研究結果卻不顯著,一方面是有效灌溉面積在糧食播種面積中的占比較小,雖然已從1978年的37%增長到目前的50%左右,但仍有較多的糧食播種面積處于干旱半干旱狀態,而干旱是糧食增產的重要障礙因素;另一方面,有效灌溉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統計軟件分析存在一定的共線性,使得有效灌溉面積對糧食產量的作用被削弱。

表1 三大區域糧食產量影響因素
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即勞動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較小,反映出三大區域農村勞動力存在過剩的現象,不斷增加勞動力會導致勞動邊際效率下降。
無論是主產區還是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糧食播種面積都是增加糧食產量最關鍵的因素。成災面積對糧食產量具有重要影響,是糧食增產的最大障礙因素。而三大區域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及其程度差異較大,意味著各區域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實施差別化的農業政策。
“民以食為天。”土地是糧食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因此必須將“基本農田保護區條例”落到實處,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建立永久農田保護區,保證耕地面積的基本穩定。糧食主產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核心區域,對確保國家糧食的有效供給具有決定性作用。一旦糧食主產區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而且糧食主產區的13個省(區)主要是北方地區,受特定的自然條件、市場因素、加工規模等條件限制,種植經濟作物往往不如種糧,種植糧食是降低土地機會成本的最優選擇。同時,糧食主產區應加強農業財政支出監管力度,使其真正用于農業生產,并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效率,增強技術對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
產銷平衡區由于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山區較多,土地較分散,規模效應低,因此為了防御糧食產量不斷下降,在保證糧食播種基本穩定的同時,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執行最低收購價格,加快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力度,發展“糧食訂單”,促進糧食產業化發展。同時,應建立健全普惠型農村金融制度和財政支農扶農政策,扶持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提高農民應對風險的能力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糧食主銷區主要位于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城鎮化、工業化程度高,導致耕地面積快速減少,糧食產量逐年降低,而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增加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的需求量卻在不斷增大。糧食主銷區應盡量減少農業用地用于非農業生產,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進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自然災害是影響糧食產量最主要的障礙因素,因此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政策性糧食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用足用好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農業保險“綠箱”政策,增強農民防御和應對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