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人的死亡是自身的結束,同時也是死者親屬悲痛的開始。多數喪親者在經歷一段時間調整后,能逐漸從悲傷中恢復,部分喪親由于不能妥善疏導不良情緒,可能導致精神或身體不適,甚至增加死亡危險[1]。女性群體受性格特征影響,哀傷反應程度較高,尤其是經歷重要應激事件后,心理癥狀往往重于男性[2]。國內對于喪親相關研究較少,且現有研究多為喪親人群的橫斷面調查,關注重點主要為各類悲傷癥狀,僅有少數研究者通過質性研究來考察喪親人群的具體悲傷過程[3]且研究對象以青少年人群或地震災后人群喪親后悲傷過程考察為主,女性群體喪親質性研究相對缺乏。本研究通過對于女性喪親人群進行質性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女性喪親人群悲傷反應及其應對方式特點。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16年4月—2016年8月選取四川省不同地區有喪親經歷的女性人群作為訪談對象。納入標準:①有喪親經歷的成年女性(≥18歲);②自愿參與研究;③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能夠真誠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喪親經歷不對研究對象產生影響者。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達到飽和為標準。本次研究共納入9名訪談對象,年齡(37.56±11.94)歲,喪親時間(7.56±7.20)年,逝者年齡(45.56±10.02)歲,訪談對象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訪談對象一般資料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是觀察者置身于生活世界的情景化活動,它通過一系列解讀和研究工作使人們更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的研究[4],其大致分為3個步驟:資料簡化、資料展示、結論引出驗證。質性資料著重于人們“活生生的經驗”,主要適合探索意義問題,可發展研究假設,探索新領域,也可用來檢驗研究假設或輔助量性研究,對量性研究進行補充、解釋和闡明[5]。本次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女性喪親者內心世界,探索其悲傷體驗過程及其采取的應對方式,具有一定的隱晦性和探索性,因此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更為恰當。
1.2.2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取開放式訪談方法。訪談地點選擇安靜、寬敞、舒適的空間。訪談正式開始前,告知訪談對象本次訪談的目的及注意事項,請訪談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訪談過程中及時進行錄音和書面記錄,注意觀察、記錄受訪者特殊語調、聲音、情緒等。訪談時間控制在20 min~50 min,在避免訪談對象產生疲勞和厭煩感受的同時,保證資料收集的完整性。
1.2.3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資料逐句轉錄為文字稿。采用扎根理論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遵循理論驅動與資料驅動相結合、情境分析和類屬分析相結合的原則[6],釆用質性研究分析軟件Nvivo 10.0進行管理和分析。
共總結獲得3大主題:喪親事件引發的典型情感表現、喪親事件引起的后果及喪親者對喪親事件的應對方式。
2.1.1 悲傷
2.1.1.1 悲傷原因
悲傷是最常見的喪親情緒,通常會貫穿訪談過程始終。①逝者臨終狀況不佳,使喪親者感到自責和難過,延長悲傷情緒持續時間。A9:“想起他臨終前很痛苦就感覺十分難過。”②親人去世使家庭失去凝聚力,喪親者體會到孤獨感。A7:“當時感覺沒媽了,失去了依賴感,總感覺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家就散了。”③對去世親人難以割舍。A3:“一方面是覺得失去親人后很傷心,另一方面我覺得爸爸媽媽會傷心,自己就更傷心了噻。”
2.1.1.2 悲傷持續時間
本次訪談結果顯示:喪親者悲傷持續時間因人而異,無明確時間界限。喪親者普遍反映,悲傷會隨時間流逝變淡,但不會完全消失。A1:“反正傷心持續時間挺長,最難受的是最初一、兩個月。”A5:“估計一兩年才能慢慢想通。”A3:“現在想起來都傷心,最傷心的時候,持續了四、五年,之后也沒有完全放下。”
2.1.1.3 影響悲傷嚴重程度的因素
①喪親事件發生突然,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會加劇悲傷程度。A2:“很突然,我回去的時候,我爸爸就已經不行了。”②親人逝去時間越短,悲傷情緒越嚴重。A7:“我爸爸過世很長時間了,傷心的感覺也就隨時間慢慢過去了。但是我媽過世剛滿2年,我現在每次想起來都很難過。”
2.1.2 難以接受
聽到喪親消息難以接受是女性喪親者常見的情感反應。A2:“當時我感覺特別難以接受這個事實。”A4:“當時真的是想不到,根本不會想到她會走這一步,真的好難接受哦。”A1:“特別是剛剛診斷(惡性腫瘤)的時候,大家都不能接受。”
2.1.3 自責
喪親者在訪談過程中,多會提到對逝者的愧疚,會反思逝者生前或臨終時對其照顧不周,產生自責情緒。A4:“我還是(很后悔),心想要是我在的話就好了,她跟我說話的時候,如果有啥事情,我還可以開導她。”A2:“感覺我還沒有好好報答我爸爸,我爸爸就一個人走了。”A9:“我覺得當時要是及時(救治),會不會他會活的更久一點呢。”
2.1.4 遺憾
喪親者遺憾的情緒一般體現在喪親對象是低齡去世者或者長輩上。對于低齡去世者的遺憾是由于逝者沒有享受生活。A3:“我還是覺得他這一生太短了。”對于長輩的遺憾是認為其太辛苦,沒有安享晚年,而喪親者也遺憾自己沒有盡到孝道。A1:“就當時比較悲傷,覺得她這一輩子吃了很多苦,希望她有一個比較好的晚年。”
2.1.5 思念
夜晚、生日或節日時容易增加思念情緒。A5:“比如說她的生日啦、過年啦,就想起她以前那個樣子。”
2.1.6 移情
喪親者容易把對逝去親人的情感,跟環境或在世親人聯系起來。A8:“以前聽到別人親人去世我都沒有太大感覺,但是現在提到親人去世的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外公。”A2:“現在就把對我父親的這種情緒,放在家里老年人身上了,反正年輕人就多忍讓一下。”A4:“遇到那些不珍惜個人身體,不珍惜個人生命的那種,就一哈子想到她(自殺的姐姐)。”
2.2.1 對喪親者人生觀和生活態度的影響
①促使喪親者更加獨立和自強。A1:“我媽媽生病了,我就覺得一下子長大了,以后任何事情都是我做主。”②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邊親人,學會更加包容。A8:“我外公過世后,我回家的次數就變得比以前多了,對現在還在身邊的人好一點。”③人生觀和生活觀有所改變。A1:“她生病后,我很多生活方式就改了,我覺得一定要對得起自己,我要穿好吃好,該出去旅游就出去旅游,該出去看就出去看。”④引發厭世的消極態度。A3:“以前嘛,他(父親)都還是很積極的,弟弟去世之后,他的生活態度就發生改變了。”A5:“覺得自個活著沒得意思了哦。”
2.2.2 對喪親者身體、精神狀況及社會關系造成影響
2.2.2.1 對喪親者身體狀況的影響
①喪親事件作為重大的生活負性事件,多數喪親者表示,在剛得知喪親消息時會出現一系列生理應激反應,甚至因無法接受而出現沖動行為。A2:“感覺身子都是軟的。”A5:“腦殼真的是懵啊,身體就麻了哦,心就涼了哦。”A6:“根本就不管那么多,就是作為母親的本能,就要去抓他。”②喪親事件對喪親者健康狀況造成持續影響。A3:“(喪親)導致我得了預激綜合征,導致我慪氣,肚子經常發張,然后就是體重下降嘛,體重由96斤降到了82斤、83斤。”③對喪親者睡眠造成不同程度影響。A1:“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從她(疾病)診斷出來到現在,我基本上都失眠。”A5:“當時出了事,可能有一兩個月睡眠不好,睡不著。我把安眠藥都拿來吃了好多回,還是睡不著。”
2.2.2.2 對喪親者精神狀況的影響
①精神狀態不佳。A1:“最初幾個月,精神狀態要差些,現在感覺他(父親)各方面都還比較正常。”②心理異常。A6:“需要吃安眠藥,當時我吃半顆(安眠藥)也安靜不下來,最后不知道吃了幾顆,安靜下來了,就哭。”③失憶。A2:“現在讓我回憶我爸爸過世那幾天的事情,我什么都記不得,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選擇性失憶就是那種感覺。”
2.2.2.3 對社會關系產生影響
喪親事件作為有巨大影響力的生活事件,家庭成員在合作處理喪親事件時容易產生很多情緒和想法,甚至發生分歧和爭論,直接影響親人間關系。A7:“對我媽的事情,我對我妹妹意見很大。”A6:“(丈夫認為兒子去世)好像責任全都是我,最后我們都鬧過離婚的。對他們家來說,好像我就是一個罪人。”
2.3.1 消極處理
2.3.1.1 不作為
這類喪親者完全不采取措施處理喪親事件,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①沒有尋求到有效的處理方法。A2:“就只有接受這個現實噻,沒得其他辦法,讓他上山哦,把他送到山上去哦(埋葬)。”②喪親者認為時間是緩解悲傷的唯一方法。A6:“那個時候,不曉得想辦法緩解,就是想起就哭,又怕水。時間長了都沒得啥子了。”
2.3.1.2 逃避
這類喪親者多不愿意提及和主動應對喪親事件,而選擇采取逃避的消極態度,主要原因為:①認為他人不理解。A2:“你不管去跟誰傾訴這種情緒,他就算是能夠體會,也不能夠真正地理解你的這種感受。”②害怕被他人嘲笑。A5:“跟人家講起(女兒自殺),人家要笑噻。”③認為喪親事件隱晦,不愿意提及。A1:“一般都盡量回避這個問題(提及逝者)。”
2.3.2 積極處理
大部分參與訪談的女性喪親者在談及處理方式時,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應對方式和心得體會,雖然不成體系,甚至后知后覺,但她們認為是有效的,具體處理方式包括:①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作用,例如朋友和家人的陪伴。A1:“其實主要就是通過在科室里經常跟同事聊天啊,還有就是經常周末出去耍啊,還有就是家人的陪伴啊。最有效果的可能還是家人的陪伴,因為有時候你就會覺得有家人在身邊就很好。”②宣泄內心的苦悶情緒,通過各種方式釋放負面情感。A3:“我就是覺得要學會自我釋放。所以沒得哈子放不開的,很多事情要往積極的方面考慮。”③樹立樂觀和豁達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A7:“我還是熱愛生活的,所以我朋友常說我笑點低。我這個人就是說哭就哭,說笑就笑,我從來都不刻意的隱瞞情緒,我覺得沒必要隱瞞。”④借助宗教等方式寄托情感。A6:“有好多人通過信教解脫自己。”⑤轉移注意,尋求新的心理寄托。A3:“我女兒出生之后,(預激綜合征)也還是會發作嘛,但是慢慢地注意力就轉移了,畢竟有個家庭,有個娃兒了。”⑥主動尋求專業人員幫助。A9:“心理咨詢我覺得是有用的,人家作為專業人士最起碼知道事態的走向,告訴你居喪期會有什么表現,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你該如何應對。”
悲傷反應是女性面臨喪親事件時最典型的情緒反應,在訪談過程中,所有喪親者在談論喪親事件時多次哭泣,表明悲傷反應對于喪親者造成的影響具有持續性。訪談發現:逝者臨終狀況會直接影響喪親者的悲傷程度以及持續時間,有效的臨終關懷不僅能減少逝者痛苦,還能使喪親者得到心靈慰藉。因突發性事件去世的人,親友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時間,很難在短期內接受巨大的負性事件,其悲傷反應最為嚴重,這類事件的喪親群體最值得關注。9名訪談對象中,有7名訪談對象表示喪親事件使他們出現了移情,主要表現為正移情,具體體現在以更加耐心和柔和的態度對待與逝者相似的個體,說明喪親事件可促進喪親者成長和成熟。
所有參與訪談的女性喪親者均表示,喪親事件對她們的睡眠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說明喪親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建議根據實際情況對喪親者心理狀況進行篩查,及時發現并預防嚴重心理問題的發生;部分喪親者表示由于對喪親事件遲遲不能釋懷,反復沉浸于喪親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之中,其身體健康狀況受到影響,建議具有復雜哀傷癥狀的喪親者進行專業性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大部分喪親者認為喪親事件可引導他們建立并完善積極的人生觀,引導她們學會珍惜和包容在世親人,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
中國傳統思想存在避諱死亡的態度,認為詢問或傾訴喪親事件都是對他人不同程度的冒犯,因此喪親事件發生后,他們首先會采取隱忍和自我消化的態度。本次參與訪談的女性喪親者在對待喪親事件應對方式問題上,大部分愿意利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來尋求溫暖,她們意識到轉移注意力、釋放不良情緒的重要性,甚至有訪談者考慮到向專業人員尋求幫助。美國紐約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研究者分析發現:男性喪偶后短時間內死亡率比女性高30%,女性喪偶后死亡率沒有明顯增加[7]。蔡錦其[8]對經歷汶川地震的北川女性喪親者進行訪談發現:80%的受訪者希望得到心理援助,表明女性喪親者愿意以積極堅強的態度主動尋求心理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