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圍術期病人因久病臥床、肢體制動、活動受限,血流速度緩慢,加之受術中、術后體內凝血系統改變及靜脈血管壁損傷等因素影響,易形成深靜脈血栓[1]。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腹部外科病人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2-3],研究顯示:腹部病人術后出院6周內DVT發生率為27.8%[4],DVT一旦脫落隨血流回流向上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危及病人生命[5-6]。常規DVT預防措施主要為鼓勵病人術后早翻身、早下床,但受傷口疼痛、體質等影響,病人往往活動依從性較低。氣壓治療儀(又稱梯度壓力治療儀)可通過對多腔氣囊按次充放氣,對組織和肢體形成梯度壓力,對下肢進行均勻擠壓,從而加速下肢血液回流[2,7],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直接或間接治療與血液循環有關疾病[8]。我科使用氣壓治療儀預防腹部術后病人DVT形成,已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科實施腹部手術的200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術前檢查確認無DVT、肺栓塞、靜脈曲張等周圍血管疾病;②手術分級≥3級。排除標準:存在DVT病史或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史。200例病人中男128例,女72 例;平均手術時間 3.48 h;術后臥床時間 3 d~6 d,平均 4.12 d。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年齡43歲~80歲(55.16歲±5.43歲);胃癌術后20例,肝膽術后46例,腹股溝疝術后18例,腸道術后16例;觀察組:年齡 45歲~76 歲(56.62歲±4.38歲);胃癌術后16例,肝膽術后43例,腹股溝疝術后15例,腸道術后26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9]。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術后護理。①術后臥床期間觀察病人雙下肢皮膚溫度、顏色及肢體有無腫脹,盡可能避免下肢血管穿刺[10];②護士每天定期為病人做雙下肢按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③2 h協助病人翻身1次,避免壓瘡;④指導病人在床上進行下肢伸屈運動,包括足趾上鉤、旋轉、伸展,鼓勵病人及早下床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回流;⑤囑術后病人多喝水,保證血容量,防止血液黏稠;⑥囑病人進食低鹽低脂、清淡飲食;⑦囑病人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咳嗽、便秘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氣壓治療儀(北京美亞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POWER-Q3000)治療。術后第2天開始治療,每日2次, 連續治療5 d。操作流程如下:囑病人取平臥位、放松雙下肢,將腿套套好,連接氣囊;打開電源,將氣囊壓力設定為45 mmHg~60 mmHg(1 mmHg=0.133 kPa),時間設定為20 min,從小腿第一個氣囊開始逐個向膝蓋、大腿方向充氣,最后1個氣囊充氣完畢,保持6 s后所有氣囊開始自動放氣,放氣完畢停頓數秒,重新開始充氣,如此循環直到時間結束[11]。
于術前1 d、術后3 d、術后5 d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病人雙下肢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并于這3個時間點采集血液樣本行實驗室D-二聚體(D-Dimer)濃度檢測。


表1 兩組病人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cm/s

表2 兩組病人下肢足背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cm/s

表3 兩組病人D-二聚體比較 μg/L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術后3 d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低于術前1 d,尤其是對照組與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病人術后3 d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氣壓治療儀治療有利于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預防DVT形成。術后5 d兩組病人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與術后3 d相比加快,且除對照組病人下肢足背靜脈血流速度在術后5 d和術后3 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組術后5 d和術后3 d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術后5 d病人體力恢復,床上活動及床旁活動均增加有關。
表3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術后D-二聚體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病人相比,觀察組術后D-二聚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氣壓治療儀治療有利于控制D-二聚體升高水平。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復合物溶解時產生的降解產物,其濃度升高表明血液中有血栓形成,而術后病人或重癥病人D-二聚體升高,則說明體內有血栓形成或血栓正在溶解,如D-二聚體濃度在正常范圍,可完全排除血液中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達97%~99%[12]。我國近幾年DVT發病率逐年增加,手術等創傷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創傷可導致組織、血管壁損傷,進而導致失血造成血容量下降、血流緩慢及機體凝血與抗凝失衡,加之術后長期臥床,病人活動量減少,血栓形成危險性增加。目前,臨床DVT預防措施包括常規健康教育、氣壓治療儀及抗凝溶栓藥物使用[13],其中,抗凝溶栓藥物存在價錢昂貴及副作用等問題,而氣壓治療儀簡單易行、省時省力、易于掌握,實施過程安全、舒適、無噪聲、無不良反應,且該方法經濟實惠[14],可有效節約治療成本、減輕病人經濟負擔。氣壓治療儀運用間歇壓力對肢體進行逐級加壓,通過反復膨脹和收縮,促進肢體淋巴液循環和靜脈血液循環,彌補了人工按摩及功能鍛煉的不足,在促進血液流動、預防DVT形成方面比人工按壓更為有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