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未尖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推出的“文物守護認領”模式,獲得了2018年福建省志愿服務優秀項目榮譽。按照思明區文體出版局的規定,認領文物的志愿者,每個月要對認領守護的文物點進行兩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時做好記錄和反饋。“文物守護認領”行動于2016年10月發起,目前共有近350人參與了這項行動,思明區內199處未定等級不可移動文物點的日常狀況都能得到及時巡查和反饋。
思明區推出的“文物守護認領”模式,值得推廣。一方面,保護文物,社會公眾義不容辭。文物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因為它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載體的存在,有助于后世的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感知人類的創造力量,探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再加上,文物不可再生,不可移動文物也不可復制。因此,保護好每一件可移動文物、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是各級各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義不容辭的使命。

另一方面,單純依靠相關部門來保護所有文物不現實,必須打一場保護文物的“人民戰爭”。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文物浩如煙海,體量巨大,而相關部門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有限,難免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特別是古建筑物、傳統村落、古市街等不可移動文物,更需要公眾來保護。據統計,我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記在冊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此時就應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保護作用了。
從思明區開展“文物守護認領”行動以來的實際看,這一模式的保護成果有目共睹。那些認領文物的志愿者就相當于文物保護工作的“線人”,這就延伸了相關部門的視角。目前思明區內199處未定等級不可移動文物點的日常狀況都能得到及時巡查和反饋,作用明顯。
“文物守護認領”行動對文物保護有較大促進,志愿者也是在共同守護城市的靈魂。不可移動文物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靈魂,當靈魂灰飛煙滅,我們的城市、地區和民族又何來歷史記憶,何來歷史文化?“文物守護認領”行動是在一傳十、十傳百地提高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是在傳承歷史文化。那些文物保護志愿者,既要有熱愛文物的情懷和文化擔當,還要掌握必要的文物知識,才能深入了解文物價值,進而守護好文化遺產,甚至影響身邊人。
期待思明區能發動更多志愿者加入文物保護的隊伍,讓文物保護工作“走入尋常百姓家”。當然,最好是老百姓能夠主動加入,將對文物的喜愛轉化為保護的自覺。也期待有更多地方開展“文物守護認領”行動,讓老百姓一起來守護城市的記憶,傳承城市的文脈,為文物保護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