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張凱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名典型的理科生,可他對藝術行業充滿向往。大學畢業后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回到家鄉常州,在一條不算熱鬧但房租便宜的街口租了一間門面房,開起了畫廊,名叫親賢堂。此時是2006年。
畫廊,聽上去既高級又體面,可真的把店面開起來,張凱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兩眼一抹黑。不認識一位藝術家,手上沒有一幅畫,自己又不會畫畫,更沒有客戶。
為了開拓業務,張凱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跟各種朋友吃飯,希望通過飯局認識一些藝術家或者客戶。然而,都不成。
就在這時,張凱看到一篇文章說,這個時期畫廊整體行情都不太好,文章給了一些轉行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做裝裱服務,因為藝術家們的畫都需要裝裱,這一塊無論怎樣都會有市場。其次,當時流行十字繡,十字繡作品繡好了,也需要裝裱,這也是一塊市場。
張凱覺得很有道理,就開始拓展這一塊業務。首先請了一位裝裱師傅,開始買木材、買機器、做框子,邊摸索邊朝前走。
不久,張凱認識了一位蘇州藝術經紀人,他認識的一位臺灣藝術家想開一個展覽。兩人聊著聊著,就商議給臺灣藝術家在常州開一個展覽。

展覽怎么開?張凱最初并不懂,但他想總歸會有第一次的,于是,就到劉海粟美術館租了場地,沒有預算,沒有規劃,盡可能地邀請到一些業內人士,把畫展開起來了。以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畫展規格既寒磣又簡陋,可畫廊總算開了局,從事與藝術相關的業務了。
正是通過這次展覽,張凱認識了一些常州當地知名的藝術家,大家都知道了張凱所做的事,有辦展需求的時候就會找他。隨后,張凱又舉辦了一次畫展。這次展覽以后,張凱就在舉辦展覽的公園內的文化中心租了一間好一點的門面,心里想著,既然要開畫廊,就要開得像樣一點,好歹墻上也要掛上畫。這樣,宮院畫廊開起來了,當初的親賢堂畫廊就專做裝裱去了。
可讓張凱沒想到的是,宮院畫廊的業務依然不算太好,只依靠常州當地的藝術家們,需求仍然是有限的。就在這時,各種藝術培訓開始風行起來,家長問到學校,學校就推薦了張凱的畫廊。恰好,張凱也認識了一些藝術老師,他們的作品不算太知名,也愿意教孩子們,這樣,張凱的畫廊一下子就轉型開始做藝術培訓。
雖是誤打誤撞,培訓的行情卻越來越好,從2008開始流行到現在,市場需求仍然旺盛。
老師好找,學生也不愁,管理卻是令張凱很頭痛的一件事,中間還出現過他信任的老師把學生全部帶走,在張凱的門店旁邊另開了一家培訓中心的事。
這件事讓張凱感到很灰心,他不想對老師們進行嚴格的管理,但完全放手又怕再次會出現挖墻腳的事??紤]到畫廊的開放式店面并不太好收納越來越多的學生,他又租了一幢兩層小樓,一樓做畫廊,二樓做培訓。
歷經三年,培訓的業務基本穩定了,日常幾百名學生在此接受藝術培訓,但張凱卻覺得距離當初的夢想越來越遠了。他把這一塊業務交給夫人去打理,自己歇了兩個月,認真思考未來該怎么辦。

走到這時,張凱已經認識不少藝術家了。思來想去,他決定還是回到原點,開畫廊,做策展,為藝術家們服務。2011年下半年,他成立了江蘇大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舉辦了幾次展覽。雖然這些展覽不具備太大影響,但好歹賺了吆喝,到2014年,公司業務開始向良性方向運轉。
在一次活動中,一位媒體朋友對張凱說:“你一直花錢、花精力為別人開展覽,宣傳別人,為什么不宣傳宣傳你們自己呢?”張凱一聽,有恍然大悟感,是噢,我為什么不打造自己的品牌呢?沒有品牌,怎么有影響力?
從這時起,張凱開始著力打造大川的品牌,宣傳自己的核心業務。以前就像打怪升級似的做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業務,主營項目一直沒有凸顯出來,現在可以整合了。
大川很快舉辦了一次具備重要轉折意義的活動。
2014年10月18日,“墨彩清韻———當代實力派中國畫名家展”在常州米圖空間隆重開幕。這次畫展張凱邀請了劉佳、李偉、高薦、趙建軍、王乘、謝巖和杜松儒等7位當代知名畫家參展,畫家們為這次畫展特意創作了70多幅作品。張凱沒有再像以往那樣把畫展都放在美術館或者藝術中心展出,而是選址在米圖空間創意園內。創意園的后現代風格與傳統的中國畫風邂逅,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展感受。畫家們也對大川文化的精心策展和盛情接待感到滿意。
這次活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這次以后,2016年6月11日,中國當代水墨年鑒展(2015-2016)暨《中國當代水墨年鑒2015-2016》新書發布活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這次活動是張凱和謀道文化的出品人張宗喜合作推出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家們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尋求創新,水墨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外延也慢慢擴大,這些探索中的形式被冠以新文人畫、實驗水墨、抽象水墨、新工筆、新水墨等各種概念性名稱。舉辦這次年鑒展,張凱就是想試圖解說、歸納以上形色各異的詞匯,讓人們感受一下何為當代水墨。年鑒書籍則以個體為條目,記錄了83位當代水墨藝術家在本年度的展覽履歷、最新作品等信息,力求客觀集中呈現當代水墨的當下狀態。
此后,“以書帶展,書展結合”的形式成了大川文化的一個重要活動品牌。除一年一度的當代水墨年鑒展,“中國紫砂藝術年鑒2017-2018”的展覽以及書籍同紫砂大師們一起亮相于2018年11月舉辦的上海藝博會上。
除此而外,“藝術常州”也是張凱重點打造的一個文化品牌。至今,這項品牌活動已經向社會推薦了眾多優秀藝術家、藝術作品。一年一度的“藝術常州”展覽及書籍全面梳理,總結了常州藝術圈的年度發展面貌,具有重大的記錄意義。
在宜興,張凱還設立了一處名為“Morning21”的基地。在這里,可以穿越山林,自我探索,也可以進行藝術創作。據說人的靈魂有21克,那就在這里傾聽自己的內心吧。
張凱又在南京成立了南京有版有衍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除與藝術家們合作,運營版權、提升品牌,同時還對一些開放的公共版權進行保護和開發。
從一名理科生,到畫廊業主、策展人,再到今天的藝術出品人,這一路走來,張凱從來都是把藝術家、藝術品牌、工作團隊等推在前臺,自己隱身在幕后。他的宗旨是:我是為藝術做服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