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摘要】目的 探究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安全隱患與措施。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自行到我院就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另選擇同期接受我院急診科急救治療且開展安全防范措施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5例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搶救的效果。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病死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 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中開展安全防范措施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降低病死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安全隱患;措施
【中圖分類號】R-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idden dangers and measures of rescu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Methods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8, 35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other 35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ho received emergency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at the same time and carried out safety precaut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results of rescu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mortalit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carry out safety measures in rescu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t is of high clinical value to relieve the symptoms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Key words】Emergency Department;Rescue;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Safety risks; Measures
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統稱為心腦血管疾病,此類疾病多因長期飲酒吸煙、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等因素所致,主要表現為心臟、大腦和全身組織的出血性或缺血性病變[1]。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速度較快,對其的救治若不及時,極易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本文主要探究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安全隱患與措施,并進行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自行到我院就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41~79歲,平均(68±1.52)歲,11例高血壓、10例腦梗死、6例顱內出血、5例動脈粥樣硬化、3例其他。另選擇同期接受我院急診科急救治療且開展安全防范措施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5例作為研究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42~78歲,平均(67±0.58)歲,10例高血壓、9例腦梗死、5例顱內出血、6例動脈粥樣硬化、5例其他。本次所選病例均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研究均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均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是自主到醫院進行治療,未開展急診、急救,且患者入院前均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等。
研究組則接受我院急診科急救治療且開展安全防范措施,具體如下:
1.2.1 急救治療方法
(1)通過電話指導患者家屬:患者家屬打通急救電話以后,主治醫師應及時指導患者家屬進行簡單的急救措施,包括:解開患者的衣服,讓患者平躺并服用相關的急救藥物。
(2)急救車在2 min以內出發并趕往現場救治患者;院前救治時,應密切監測患者血壓、血糖等,若有必要可給予患者安定劑。對于出現呼吸或心跳驟停的患者,主治醫師應及時給予患者心肺復蘇,并進行轉運。
1.2.2 安全防范措施
(1)強化醫護人員法律的意識:醫院應定期開展相關醫療的法律知識講座,讓每一位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充分認識到護理中需履行的義務、責任和權力等;在講座的過程中,也可列舉一些具體的案例,進一步強化醫護人員防范的意識。
(2)落實醫院各項規章及制度:醫院應進一步強化醫療管理工作,并進一步落實醫院各項規章及制度,并將各種類型的安全隱患防范策略制定成冊,確保每位醫護人員人手一冊。同時,急診科室還可通過定期考試、小組討論、知識問答等方式來提升醫護人員對各項規章及制度的認識度,最大限度降低醫療事故發生幾率。
(3)提升醫護人員專業素質及技能操作水平:急診科室應進一步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并進行崗前培訓和搶救知識的普及;此外,醫院還應進一步引進新設備或新技術,并及時指導醫護人員熟練掌握新技術、新設備,以提升醫護人員技能操作的水平。
(4)強化搶救質量的監控: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時,應要求主治醫師、主管護師等參與到搶救工作中去,并對配合救治的其他醫護人員進行技術支持和指導,以便實施監控搶救工作的質量。在結束搶救工作后,應及時召開小組會議,以總結搶救中的不足或薄弱的緩解等,以進一步提升搶救工作質量。
(5)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醫院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及時給予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發病特征、搶救的目的及效果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應注意的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以提升患者及家屬的思想認識。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治療療效進行評定,其中,治療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且體征基本恢復即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顯著改善即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或加重即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同時,記錄兩組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例數(n)、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療效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7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0.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2.2 兩組病死率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僅出現1例病死,病死率為2.86%;對照組病死5例,病死率14.29%;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一類疾病,有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50萬人次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其中,城市居民約占41.1%,而農村居民約占38.7%;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該病的患病率、病死率仍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到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3]。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確切,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包括:①醫護人員責任感較弱;醫護人員隨意放置手術的器械、安瓶等;輸液時未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監測,從而引發穿刺部位的紅腫。②新技術和新設備等的不熟悉;醫護人員對醫院引進的新設備、新技術操作比較生疏,一旦操作不當,極易引發醫療事故。③未嚴格執行醫院規章及制度;科室醫護人員未嚴格按照醫院各項規章及制度進行操作,導致急救時出現操作失誤或危重患者的交接不清等,最終引發安全隱患。④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不足;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不到位,致使病情的延誤。而為進一步提升急診科搶救的效果,臨床施行急救治療的同時,還應開展安全防范措施,以進一步緩解患者癥狀、提升患者生存及生活的質量[4]。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了,施行急診科搶救且開展安全隱患防范措施的研究組,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病死率與對照組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高嘉蔓等[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證實,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同時,進一步開展安全防范措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身心痛苦,促進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急診科搶救心腦血管疾病中開展安全防范措施的效果確切,以后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修宇.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院前急診急救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5):173-174.
[2] 于 君.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6):66-68.
[3] 林舒婷,莊雅娟.院前急救調度安全隱患探討及干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6):39-40.
[4] 安紅姬.探討急診醫療糾紛原因及防范若干問題[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32):358-359.
[5] 高嘉蔓.基于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的常遇問題及如何合理用藥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14):56-5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