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飛
【摘要】目的 總結并歸納急診搶救應用于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計算機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急診搶救,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以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進行各自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急診搶救,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呼吸等指標,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562.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哮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一般發病較急且病情發展快,發作時間長,容易引發自發氣胸與肺不張等并發癥[1],甚至使患者產生呼吸衰竭[2],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本文觀察急診搶救應用于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有精神病史與認知障礙無法與工作人員正常交流溝通者、具有其他系統性疾病者、治療中途轉院者以及臨床資料不全者,納入的研究對象均經本院的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患者本人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使用計算機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42~75歲,平均(50.05±2.14)歲;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1~74歲,平均(51.01±2.42)歲。兩組在年齡、自身的性別、病情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包括給予鹽酸氨溴索和甲潑尼龍進行平喘以及其他吸氧、補液、平衡電解質等基礎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急診搶救:對患者采取輔助呼吸措施,使用呼吸機進行輔助,開始時將呼吸頻率設定為15~20次/min,將吸氣壓力設定為6 mm H2O,而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吸氣壓力逐漸上調至12~15 mm H2O,將氧氣濃度設定為35%~45%,若患者病情穩定,則將每天的通氣治療時間保持在6 h,若患者病情嚴重,則可進行全天的輔助呼吸治療。
兩組均持續進行1個月的治療,在此過程中,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觀察,具體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應進行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的監測。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以及治療總有效率。判斷標準:①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病情完全好轉;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病情有所好轉;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的改善情況比較
進行各自治療以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的改善情況,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進行各自治療以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隨著環境的惡化,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常規治療方法很難在短時間內平緩患者的呼吸情況[3],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而采取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急診搶救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和呼吸頻率等指標,提高療效,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急診搶救,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呼吸等指標,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明斌.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6):3181-3181.
[2] 于武年.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4):107-108.
[3] 張 勃.機械通氣輔助治療在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診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5):75-7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