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秀 夏天
【摘要】目的 探討液體平衡量對感染性休克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預后將其分為死亡組25例和存活組55例。兩組患者均給予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治療,連續監測兩組7 d內液體平衡量,統計7 d后達到負平衡例數,并計算兩組7 d內負平衡持續時間。結果 連續7 d液體平衡量監測顯示,死亡組達到負平衡患者(12.00%)顯著少于存活組(89.0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7 d內存活組累計達到液體負平衡天數(5.31±2.09)d顯著多于死亡組(1.56±0.69)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感染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中,液體負平衡可能與患者預后改善存在密切聯系。
【關鍵詞】液體平衡量;感染性休克;預后;影響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感染性休克是重癥醫學科臨床治療的棘手問題,雖然急救設備及相關治療指南不斷更新,但病死率仍未有明顯下降,迫切的需要提升臨床救治水平。液體復蘇是感染性休克早期臨床治療的關鍵,但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液體平衡量對患者預后較大[1]。為進一步探明液體復蘇中液體平衡量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重癥醫學科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對比分析了死亡和存活患者連續7 d內液體平衡量情況,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預后將其分為死亡組25例和存活組55例。兩組患者均符合ACCP/SCCM2012年國際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診療指南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大面積肺栓塞等梗阻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心源性/失血性休克、合并惡性腫瘤、既往有腎功能不全及血液透析史等。其中,觀察組男38例,女17例,年齡22~78歲,平均(50.14±28.03)歲,進入重癥醫學科時,中心靜脈壓(CVP):7.5~13 mmHg,平均(10.24±2.75)mmHg,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 Ⅱ)分16~20分,平均(18.14±2.03)分。對照組,男38例,女17例,年齡22~78歲,平均(50.14±28.03)歲,進入重癥醫學科時,中心靜脈壓(CVP):7.5~13 mmHg,平均(10.24±2.75)mmHg,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 Ⅱ)分16~20分,平均(18.14±2.03)分。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立即進行深靜脈穿刺置管補液,機械通氣、經驗性應用抗生素,在給予晶體液的同時,隨機選用血漿或羥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等膠體液進行復蘇。液體復蘇無效時加用血管活性藥物,嚴格按照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GDT)目標容量指導性液體復蘇直至達標。
1.3 研究方面
連續監測兩組7 d內累計液體平衡量;液體平衡量=液體總入量-液體總出量,入>出則為正平衡,反之則為負平衡;液體入量為每日靜脈輸注及經口、導管輸注的液體量;液體出量為每日尿量、各類管道引流液和糞便量[2]。連續監測兩組7 d每日液體平衡量,統計7 d后達到負平衡例數,并計算兩組7 d內負平衡持續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連續7 d液體平衡量監測顯示,死亡組達到負平衡患者(12.00%)顯著少于存活組(89.0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7 d內存活組累計達到液體負平衡天數(5.31±2.09)d顯著多于死亡組(1.56±0.69)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微循環障礙是導致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機制,患者伴有明細的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因而需實施早期的液體復蘇,而該治療的主要依據為EGDT,多數患者規范治療后可有效挽救生命。
液體復蘇中需監測液體平衡量,但是液體正平衡和負平衡尚存在爭議。近年來,較多文獻研究發現,在滿足液體復蘇,適當的液體負平衡反而有利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3]。本次研究也發現,7 d內存活組累計達到液體負平衡天數(5.31±2.09)d顯著多于死亡組(1.56±0.69)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死亡組7 d內達到負平衡患者(12.00%)顯著少于存活組(89.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存活者較快實現了負平衡,而死亡者則以正平衡為主,提示液體負平衡可能與患者預后改善存在密切聯系。此外,有文獻報道也提出了感染性休克液體管理中,應適時、適當、適量的進行利尿,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治愈率,但仍需進一步進行臨床驗證[4]。
綜上所述,感染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中,液體負平衡可能與患者預后改善存在密切聯系。
參考文獻
[1] 王 東,金培英,陸關珍.液體平衡量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臨床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6):23-26.
[2] 高 戈,馮 喆,常志剛,等.2012國際嚴重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診療指南[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3,25(8):501-505.
[3] 張 儉,胡正祥,洪許偉,王白永.液體平衡和血管外肺水指數變化及腹內壓變化對感染性休克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7):1980-1983.
[4] 駱 勇,賈文釵,王 征,等.血管外肺水指數和胸腔內血容積指數在嚴重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管理中的意義[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3,12(04):344-34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