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澤 黎宏斐 沈福玉 吳麗玲 田鴻福 黃偉
【摘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對患者術后中遠期血壓的影響。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11例頸內動脈支架成形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術后1~6個月血壓變化特征。結果 與術前相比,術后1~6個月收縮壓顯著下降(P<0.05),而舒張壓、使用降壓藥種類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頸內動脈支架置入術可降低患者中遠期收縮壓,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的預防。
【關鍵詞】頸動脈狹窄;支架;血壓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1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用原因[1]。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方法[2]。本文通過回顧分析性相關臨床資料,探討CAS術對患者中遠期血壓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CAS治療的患者15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2017版)。其中,有4例未能完成隨訪,余11例(男8例,女3例),年齡60~81歲,平均(73.3±7.6)歲。2例行雙側頸內動脈支架,共置入頸內動脈支架13枚。
1.2 血壓監測方法
術前3天及術后1~6個月來院復查或隨訪,每天監測2~4次血壓,以平均值作為術前和術后1~6個月血壓。
1.3 CAS術過程
所有患者術前服用氯吡格雷(0.075 g/d)和阿司匹林(0.10 g/d)至少3天。術后雙抗治療6個月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0.1 g/d)。將8F鞘插入股動脈獲得血管通路,隨后給予按體重調整劑量的肝素(70 IU/kg)。保護傘放置狹窄病變遠端。次全閉塞的狹窄通常進行預擴張。病變處放置并展開合適尺寸的自膨式支架如Wallstent或Precise。≥50%的殘余狹窄通常進行后擴張。最終血管造影以觀察殘余狹窄的程度,并取出保護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 結 果
11例患者均手術成功,術后未出現新的腦梗死。術后1~6個月11例患者收縮壓顯著低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舒張壓、降壓藥種類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本研究觀察到,患者CAS術后1~6個月出現收縮壓下降,這與Chung等報道CAS術后1個月及一年時,患者收縮壓下降結果一致[3]。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血壓下降可以解釋如下:首先是置入的支架徑向力對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的慢性機械性擴張和牽拉作用。竇內的壓力感受器發放沖動沿竇神經和主動脈神經傳入到延髓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等中樞,通過相關神經通路興奮迷走神經、抑制交感神經,引起心排出量減少、外周阻力降低,最終引起血壓下降[4]。如果頸動脈竇收到長期穩定的壓力擴張,頸動脈竇可以長時間持續發放神經沖動而不出現疲勞現象。其次,腦血管自動調節被認為是引起CAS術后血壓下降另一原因。腦血流量取決于頸動、靜脈壓力差和腦血管血流阻力。正常情況下,頸內靜脈壓變化不大。血流阻力與動脈直徑成反比,頸內動脈狹窄導致頸動脈血管阻力升高,機體可通過自動調節機制升高血壓以保持腦血流量的穩定。CAS術解除頸動脈狹窄后,血管阻力下降,機體可再次通過自動調節機制下降血壓以維持正常腦組織灌注。
高血壓是腦卒中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收縮壓升高與腦卒中的發病風險正相關。CAS手術不僅能夠解除頸動脈狹窄,同時也能降低全身血壓,有助于高血壓危險因素的控制。隨著介入器材的不斷改良和介入操作經驗的不斷積累,CAS在有效預防頸動脈狹窄相關腦卒中發生的優勢在未來會進一步凸顯。
參考文獻
[1] Chaturvedi S,Sacco RL.How recent data have impacted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 Am Coll Cardiol.2015;65:1134-43.
[2] Naylor AR,Ricco JB,de Borst GJ,et al.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SVS).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8;55:3-81.
[3] Chung J,Kim YB,Hong CK,et al.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ect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ta Neurochir.2014;156:69-75.
[4] Su DF.Arterial baroreflex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M].2nd ed.Beijing:Science Press,2010:101-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