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目的 探討積極心理學運用于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雙盲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實施積極心理學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資料統計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心理狀態評分(SAS、SDS)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6.67%(29/30),高于對照組的86.67%(26/3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積極心理學理念運用于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并推動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值得在臨床中借鑒。
【關鍵詞】Ⅱ型糖尿病;肺結核;積極心理學;護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Ⅱ型糖尿病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相對于其他人群而言,糖尿病患者易于受結核病的侵犯而合并出現肺結核,聯合疾病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更大的影響;在臨床實踐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手段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于提高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研究將以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組研究,以探討積極心理學理論下的心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研究作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雙盲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51~70歲,平均年齡(57.5±4.1)歲,糖尿病病程1~6年,平均病程(4.1±1.2)年;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55~73歲,平均年齡(58.0±4.8)歲,糖尿病病程2~5年,平均病程(4.0±1.5)年。研究經醫院倫理會審核,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Ⅱ型糖尿病病程三項基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Ⅱ型糖尿病及肺結核治療期間的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實施心理干預,方法:Ⅱ型糖尿病屬終生性疾病,肺結核的治療周期也相對較長,同時兩種疾病都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因而患者普遍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患者入院后立即向其介紹關于Ⅱ型糖尿病及肺結核的相關病理知識及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同時,告知患者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合理膳食、正確用藥糖尿病能夠得到控制且肺結核能夠被治愈,并通過成功治療的講解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回歸正常生活的信心;再者,在日常治療中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訴求,主動給予鼓勵和安慰,解除患者的顧慮、緊張和自卑心理。
1.3 評價指標
①采用焦慮狀態量表(SAS)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表格共計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分界值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采用抑郁狀態量表(SDS)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抑郁評分,表格共計20個條目,分界值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位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1]。
②采用一對一調查的方法,比較兩組患者對于在院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率,分為完全滿意、部分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級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評分對比
調查顯示,兩組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
調查顯示,觀察組完全滿意24例、部分滿意5例、不滿意1例,滿意率96.67%;對照組完全滿意20例、部分滿意6例、不滿意4例,滿意率86.67%;觀察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5478,P=0.0105)。
3 討 論
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多會由于疾病本身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加之對治療效果的擔憂等因素而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2];加之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相對薄弱,更容易出現治療依從性差等情況[3]。積極心理學理論下的心理干預方法是通過對負性情緒因素的預見性干預給予患者指導,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進而達到提升治療依從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心理干預也為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創造了平臺,能夠讓患者更為真切的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良苦用心,從側面上推動了良好護患關系建立[4]。從本次研究結果的數據對比來看,觀察組干預后的心理狀態評分及護理滿意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了心理干預的積極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結論:將積極心理學理論運用于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值得在臨床中借鑒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慧民,許光輝,陳 華,鄭美玲.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耐藥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護理措施和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05):148-150.
[2] 符浩梅,何秀清,鄭蘭芳,黃 芬,王 麗,蘇興菊.肺結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整體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海南醫學,2014,25(01):148-150.
[3] 張嘉珊,徐瑞華.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中的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20):6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