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莎
【摘要】目的 探討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應用于臨床治療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的冠心病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進行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是95.83%,而對照組是77.08%,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對冠心病展開治療,治療效果優于西藥治療,可以進行臨床應用。
【關鍵詞】生脈湯;西藥;冠心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1
冠心病的發病誘因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血管腔變窄并堵塞,進而導致缺血、缺氧或壞死的一類心臟疾病,發病后主要表現出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等癥狀[1]。該疾病的發病群體多為老年人,是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本次研究選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的96例冠心病患者,探討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的冠心病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兩組患者均按照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均確診為冠心病。其中,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齡(58.4±2.5)歲;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齡(57.9±2.3)歲。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之前,兩組患者均進行各項體征檢查,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的治療計劃。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患者遵醫囑服用消心痛,3次/d,完成一個療程需要3個星期,需要持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西藥治療的前提下服用生脈湯治療,生脈湯的藥方組成為:12 g甘草、9 g川芎、12 g當歸、9 g枳實、12 g桂枝、9 g干姜、9 g熟附子、6 g五味子、15 g麥冬、20 g黨參[2]。若嚴重陰虛,可不用干姜和熟附子,另外,分別加入12 g沙參、生地黃、熟地黃、烊化的阿膠;若患者有嚴重血瘀癥狀,應加入6 g紅花、9 g桃仁;若伴有痰濕癥狀,可加入20 g瓜蔞、12 g茯苓及半夏、陳皮各9 g[3]。完成一個療程需要3個星期,需要持續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冠心病的臨床表現癥狀完全消失,未出現心絞痛;有效:冠心病的臨床表現癥狀得到控制,心絞痛有所緩解;無效:冠心病的臨床表現癥狀得到控制且或者存在惡化趨勢,頻繁出現心絞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是95.83%,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是77.08%,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冠心病屬于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主要發病群體為中老年人,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形成脂質沉積,使其發生粥樣硬化,造成官腔變小,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同時,增加了患者體內的腺苷、心肌酸性代謝物,加強了心肌交感神經末梢感受器刺激度,使患者頻繁出現心絞痛[3]。
中醫學理論認為冠心病歸于“胸痹”的范疇,應當遵循“寬胸理氣”的中醫治療原則,通過服用生脈湯加減治療,能夠對患者的心絞痛發揮顯著的改善作用,進而促進臨床療效進一步提升。方中當歸與川芎等幾味藥擁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熟附子和干姜等可以溫通心陽,黨參與麥冬的功用是益氣斂陰,把幾味藥一起煎制,可以提高患者療效和改善心絞痛癥狀[4]。現在藥理提示,生脈湯中的藥物增加心肌糖元與核糖核酸含量,從而達到緩解心肌缺血、缺氧的目的,對病人恢復健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此外,生脈湯具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功效,用于冠心病治療,不僅可以促進蘊含著冠狀動脈的擴張、改善心肌缺氧的癥狀,還可以增大冠脈流量,對降低心絞痛的發病頻率,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是95.83%,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是77.08%,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對冠心病展開治療,治療效果優于西藥治療,可以進行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光茂.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冠心病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3):6955.
[2] 楊 兵.生脈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冠心病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14):49-51.
[3] 崔番瑜,楊少琴.中醫藥治療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4,(03):66-71.
[4] 魏華民,吳紅金.中藥抗心律失常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02):152-15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