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溢彩
校訓是各大高校基于校園文化及辦學特色制定的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訓詞,它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一所高校要想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名譽,弘揚高校精神,首先要做好校訓的翻譯。一個合格的譯文要做到在意義、句法以及文體方面都與原文相差無幾,這一翻譯原則也體現(xiàn)在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中。
校訓是一種十分精準凝練的語言,具有精煉性、延續(xù)性以及針對性。在校訓的翻譯中,翻譯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完美展現(xiàn)了校訓中的意義,有的則難以再現(xiàn)原文的風韻。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曾提出著名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他提出不同的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難以達到完全對等,甚至可以說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絕對的對等,因此在翻譯之前要根據(jù)原文的寫作風格及類型確定不同的翻譯對等原則。奈達強調,翻譯過程中應注重兩種語言的功能對等,而功能對等強調的是用最合適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源語言的信息。
另外,翻譯的難易程度也與校訓的語言風格息息相關。有的校訓原文由對仗的詞語組成,也就要求譯文在翻譯出意思的同時,盡量尋求形式對仗。若以形式對仗的標準來看,有些校訓的翻譯則達到這種標準。如山東大學的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的英譯為“Noble in Spirit.Boundless in knowledge”。首先從意義上看,譯文準確地表達出了原文意思。再從形式上看,譯文也采取了對仗的手法,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及傳播,因此,可認為山東大學的校訓譯文符合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再如北京大學的校訓“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由八個詞語組成,簡練之中意蘊豐富。它的英譯版本為“Patriotism.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譯文用了四個名詞表達出了校訓的含義,同樣也與原文形式對仗,風格統(tǒng)一,符合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中詞語對等、篇章對等、句法對等以及文體對等四大原則。
然而,有些校訓本身或來源于詩歌典故,或來源于四字成語,這些校訓在翻譯的過程中會有些難度,難以做到盡善盡美。若求文體風格相似,則難以準確表達原文意思;若單求盡解其意義,則難以兼顧其中的文化底蘊。如四川大學的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八個字最初來源于民族英雄林則徐作的一副對聯(lián),屬于高度凝練的詞語,四川大學以此為校訓,希望四川大學學子有海一般的胸懷,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也要善于學習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四川大學校訓的英譯為“The Sea Encompasses Hundreds of River;Willingness to Accept All Is Virtuous”。再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例,“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這八個字體現(xiàn)了一個以政法為主要學科的大學的核心思想。作為政法人員應具有道德觀念,遵守法制法規(guī),為人民服務。它的英譯版為“keeping integrity and law in mind and studying for the people developing moral education,mastering the law,looking for truth and serving the public”。首先從意思上看,譯文完整地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即保持正直之心,遵守法律,為人民服務,追求真理。若只求意思完善,這也不失為一篇合格的譯文。但根據(jù)奈達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譯文還需再篇章、及文體方面對等,若從這幾個方面看,這個譯文則有待完善。在篇章方面,譯文篇幅大大超過原文,略顯冗長;在文體方面,譯文不如原文簡單精煉,也沒有做到前后對仗。若從校訓的宣傳功能方面來看,英譯本也不符合宣傳語簡潔有力的特點。
最后,再以東南大學為例,東南大學的校訓為簡單的四個字“止于止善”,這四個字出自典故《禮記大學》,意為修身養(yǎng)性,達到道德上的至善境界。作為校訓,東南大學希望未來學子走向社會時,不論是從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發(fā)展等研究,都要具備高尚的道德,追求最好道德境界。在這里,將其翻譯為“Strive for Perfection”則沒有體現(xiàn)出原文中對道德修養(yǎng)的強調,意義有失偏駁。
校訓的重要性相當于一所高校的名片。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教育資源也逐漸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共享。中國高校要想走向世界,與世界杰出大學開展合作,重要的一步是要做好校訓的翻譯,以便國外高校更好地理解中國高校的辦學理念與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范武邱,范頭姣.中國大學校訓翻譯:問題與基本對策[J].上海翻譯,2008 (2):41-44.
[2]廖靖宇.中國大學校訓文化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5.
[3]許文平.淺議中國大學校訓翻譯標準[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 (1):354-355.
[4]周婕,陳妮妮.大學校訓的語言特征及翻譯原則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 (11):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