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歡 劉劍
摘要:近年來,我們國家不斷提出各種緩解就業難的改革舉措,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口號上升到國家戰略后,創新創業已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鼓勵大學生開展自主創新創業活動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及創業的成功率仍不理想。文章以銅仁學院為例,借助問卷調查法定量分析銅仁學院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影響因素,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并從學校的視角探討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015-02
從網上公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高校畢業生數量為820萬,較2017年新增25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復雜。在此情勢下,大學生不得不另辟出路,通過創業來改變現狀。因此,大學生創業成為一種新的就業形式,是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途徑之一。然而,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面臨著市場、管理、能力等諸多挑戰,使其創業能力和創業的成功率仍不太理想。本文立足于銅仁學院大學生自主創業環境,借助問卷調查法定量分析銅仁學院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影響因素,針對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銅仁學院大學生創業現狀
(一)創業氛圍日益濃厚
近年來,銅仁學院多舉措營造優越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積極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例如,自2016年開始,銅仁學院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同時,通過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新創業項目申報會等創新創業活動,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了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氛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創新創業活動。我們的問卷統計結果顯示:銅仁學院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占75.37%,不感興趣的有24.63%。可見,銅仁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逐漸形成并不斷加深。
(二)大學生創業項目傳統類居多
從問卷調查及實地訪談來看,銅仁學院大學生大部分把創業方向鎖定于餐飲、服裝、零售等門檻較低的服務行業,缺乏當前時髦的信息技術產業。同時,在受訪者選擇的創業項目中,會傾向于風險小、投資少、資本周轉快的行業,這正是符合門檻較低服務業的屬性。對現已創業群體的考察來看,大部分創業規模較小,容易受到季度的影響,營業額波動較大。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創業者的服務對象僅面向學校師生及周邊居民,營業額伴隨學校開學放假、周末等更替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
(三)大學生創業項目“成活率”較低
盡管不少學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創新創業活動中,但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許多都以創業失敗而告終。通過調查,其原因主要歸結為宣傳途徑傳統單一,以發傳單為主,影響范圍有限;創業項目重合度高,市場競爭大,如學院南門餐飲店鋪林立,僅奶茶店就有四家;創業者綜合能力薄弱,無法抵擋社會創業者的沖擊,在市場中處于劣勢。因此,不少大學生創業者即便是激情昂揚,大部分也因主客觀因素以失敗告終。
(四)大學生創業心理不穩定
一方面,不少大學生自主創業熱情高漲,但意志不堅定。這部分學生往往在創業初期充滿熱情,渴望成就一番事業,懷揣急于求成的心態,在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條件下開始創業活動,一旦出現問題和困難,便產生悲觀情緒和退縮心理,致使創業道路中斷。另一方面,不少創業者心理抗壓性較弱。大學生長期身處校園內,社會閱歷不足,交際能力有限,對面臨困難時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抗壓性較差,直接影響創業活動的成敗。
二、銅仁學院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驗不足,能力有限
企業家王均瑤曾說過:“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不能只靠膽大妄為東奔西撞,也不可能是在學院的課堂里說教出來的。他必須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摸爬滾打,在風雨的錘煉中長大。”誠然,經驗不足是目前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主要瓶頸。問卷統計結果顯示,29.49%的受訪者認為“經驗不足,能力有限”是阻礙其創新創業首要的因素。從各個年級分布的比例顯示,經驗對于創新創業的影響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比例越來越小。低年級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很少甚至沒有接觸過創新創業教育,對創新創業領域認識薄弱。到了高年級,伴隨著知識面越來越豐富,對創新創業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入。高年級的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學科理論基礎,有一定的社會閱歷,但因不甚了解市場規律和法則,又欠缺實際的經營、管理和理財能力,在真正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時依然困難重重。
(二)創業啟動資金不足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金,再好的創業項目、技術也難以變為生產力。據統計,51.2%的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創業失敗。問卷統計結果顯示,29.27%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啟動資金是影響創新創業的第二因素。與“經驗不足,能力有限”的影響一樣,啟動資金對于創新創業的影響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大。低年級對創業資金重要性了解程度薄弱。高年級的學生在接受更多創新創業教育后,開始意識到啟動資金不足帶來的困苦,如果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再好的創業項目也可能面臨流產。
(三)創業方向不明確,沒有好的創業項目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就一番事業,抱著小富即安的態度的創業者,不是好的創業者。”大學生在創業初期渴望成就一番事業,但往往只是一時興起,沒有認真確定創業的方向。因此,也會阻礙創業的成功。問卷統計結果顯示,15.4%的受訪者認同“創業方向不明確,沒有好的創業項目”會影響創新創業。依然呈現出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遞增的趨勢。首先,低年級創新對創業認知水平較低,僅僅認為自己缺乏經驗會影響自己創業;而越往高年級,創新創業水平提高,經驗不再是首要的阻礙因素。其次,大學生普遍年齡為二十出頭,會對某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但是也由于急切開創一番事業的心態,往往在創業之初急功近利,再加上市場意識不強,創業項目局限于開奶茶店、服裝店等小型模式并且方向易變,缺乏具有創新性、持久性和競爭性的項目。
三、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對策
(一)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一是構建相對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在理論知識方面,應使大學生掌握與創新創業有關的管理學、金融學等學科知識。在實踐方面,邀請企業家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創業畢業生回校開辦創業講座。二是構筑創新創業實習實訓平臺。通過建立大學生科技園、眾創空間、創新創業實驗室等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為大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實踐空間和場所,通過實戰或模擬實戰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建設優質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一是對內培養創新創業導師。高校應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機構,選取相關專業或有創新創業經歷的教師組建導師團隊,為導師團隊提供更多進修培訓、考察學習的機會,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方面科學研究工作,進而不斷充實導師團隊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二是向外引進優質師資。挖掘社會資源,聘請本土企業家、企業家校友擔任創新創業教育導師或兼職研究員,不定期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幫助學生實時把握創新創業動態,不斷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廣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磨煉大學生的組織、溝通、問題發掘、危機化解等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是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學生處、團委、教務處等部門,可通過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講座、學術沙龍、學術論壇、模擬實踐、參觀考察等方式豐富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體驗,延伸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從而達到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教育目的。
(四)建立功能完備的大學生“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是順應網絡時代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作為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投資建設功能完備的大學生“眾創空間”,通過為廣大創新創業群體提供辦公場地、培訓輔導、融資對接、活動沙龍、財務法務顧問等一系列創業孵化措施,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面臨的難點與瓶頸,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龍建輝.當代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7(9).
[2]向延娥,張明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策略思考[J].教育現代化, 2018(17):52-53+66.
[3]劉紅喜.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2):81-82.
[4]馬明明.淺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J].現代交際,2017(7):120.
[5]張恩韶,李清晨.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的實踐與探索育[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5(2):73-77.
[6]郭濤.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1):78-8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