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際文化、經濟交流和合作日趨加強,國際化人才的競爭愈加激烈,能夠自主學習,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更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我校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創新能力。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大學英語視聽說 教學改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051-02
一、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科技、文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迅猛發展,社會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首先,國家和社會需要大量的英語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單一的英語專業人才已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由于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貿易、文化等領域的不斷交流、合作,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國際化交流的語言,在全球的交流合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和進一步擴大,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急需大量英語專業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堅持以市場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為導向,遵循人才培養教育的規律,強化語言的運用,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探索研究,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教學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教學改革與創新
科研小組大部分成員從事教學十余年,基于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不斷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總結如下。
(1)教學主體的轉移。在傳統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是語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接受者,這樣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的英語交際運用能力很難得到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考試,而沒有當成重要的交際工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強調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師角色定位成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多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際課堂活動中去,而不是一個領導者、讀稿者和匯報者。
(2)教學內容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信息和知識就是教學內容。教師對教材內容科學地分析和加工,合理利用教材組織教學。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教學中,教師大多僅依據手中教材,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而且沒有任何增減,缺少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有的教材內容不適合學生的需求,有些教師僅僅是在機械無激情地重復所教的教材內容,這樣就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能力。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教師充分分析研究教學內容,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增減和取舍,使教學內容能夠適應學生的需要并符合學生英語實際水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保證刪減的內容又不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整體規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科研小組經過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內容,不應該只局限于所選用的教材,可以補充一些新聞報道、電影、電視劇片段等原聲視頻音頻資料,對學生語言習得會有舉足輕重的幫助作用。例如,每節視聽說課前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進行播報,這樣可以將熱點新聞話題引入課堂,激發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用英語表達的欲望,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二是,口語話題的開展也應該突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性。應該讓學生積極去表達,真正地運用英語,使語言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有些時候學生會過分注重語言方面的知識,把自己要表達的想法局限在固定的語法中,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阻礙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做課堂的組織者,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思考深刻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大量練習實踐,積極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是,教師可以發一些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教材內容,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布置學生以作業的形式完成。對于一些較難和較容易的聽力材料,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性地進行練習,并選擇一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這樣有助于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把英語當成一種交流工具,同時,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把課后作業和課上教學內容有機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保證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3)教學手段的創新。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教學思想、教育觀念和教(下轉第50頁)(上接第51頁)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傳統的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是:教師給學生播放聽力錄音,根據材料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形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習和教學的效果。現在,在多媒體網絡教學引入課堂教學,我們通過教學PPT,把要講授的主要知識,以電子教案的形式展示,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學活動的單調乏味。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促進了師生的良性互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資料的補充,疑難問題的解答,教學資源的共享等操作,更好地服務于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的教學。同時,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英語資源,還可以及時有效地和教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和諧的學習和交流環境,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大學英語教師應自覺進行知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術的提升,培養學生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積極主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并與學科要求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深入研究,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時代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曉梅.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科技信息,2011(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林令霞.大學英語實踐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方略[J].教育與職業,2010(5).
[4]馬龍云.高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0(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