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近年來,ELE及ESP課程逐漸被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當中,在新時代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背景下,構建科學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完善ELE及ESP課堂建設成為新時代下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的檢驗也是檢驗研究的重要手段,通過校本性實驗助力省屬高校ELE及ESP課程體系建設。
關鍵詞:ELE ESP 應用型人才 大學英語課程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052-02
省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教育課程改革在各地的推進不平衡,成效不顯著,因此,在省屬高校層次進行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尤為重要。以省屬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出發點,對ELE及ESP課程的設定急需進行可深入研究,從而全面提高省屬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及對推進省屬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一定指導作用,并對其他類專業課程的改革起一定借鑒作用。
一、背景
在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轉型期,省屬高等院校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承擔者,如何根據國家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使各學科、各層次、各類型人才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教育部,2012)的政策,培養出應用型人才,是大學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高校的ELE及ESP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適應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構建ELE課程體系以提高聽、說、讀、寫等應用能力為根本目的,以學生專業方向和學習動機為基礎,構建ESP特殊英語課程體系,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科學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
二、理論研究
(1)大學英語課程理論體系。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一般要求”為突破口,以ELE與ESP結合為主要方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以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文化素養的培養為目的,構建新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全面提高省屬高校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2)ELE及ESP。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使用ELE及ESP的授課方式越來越多見,國內許多學者對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但研究及應用始終受到國外研究的影響,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ELE及ESP課程體系建設中國化研究、特別是省屬高校的研究并不充分。
三、課堂構建
(1)構建ELE與ESP課程體系。《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指南》提出要根據學校實際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開設各類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既要保證通識英語(ELE)能力還要保證專業英語(ESP)能力。
ELE通識課程體系強化基礎英語能力、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夯實語言基本功為前提,應以大一大二必修課階段為主。內容可以分成三個模塊,即語言技能、語言應用與語言文化三個方面,學時分配比例為1:2:1。
ESP課程體系與ELE課程體系既交叉又有區別,ESP課程以提升學術英語及專業學科英語應用能力為導向,滿足學生學習動機和專業要求,根據各專業特點,主要在大二、大三開展ESP體系建設。
(2)構建課程內容及方法。
一是完善教學內容和校本性教材建設。ELE教材應從教學理論和學生不同層次的劃分等角度多方面考慮來進行選用。ESP教材除了考慮以上因素,還應該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前提,以實踐、應用為基礎進行校本性選用和建設。
二是構建多模態教學法。ELE及ESP為基礎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在課堂中進行多模態教學實踐研究,如模擬學術論壇、工作環境模擬等在教學中做到專業化、職場化、真實化。課外學生結合多模態的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外使用多元手段進行輔導。
三是整合教學資源。以海量教材為基礎,大量參考并使用ELE、ESP國內外課程網絡資料、慕課課程、微課課程等,充分利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以及在線鏈接等教學資源。借助學校各學科仿真教學資源。
(3)多維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在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維度評價,即學生在校內參加的各種活動成績均納入評價體系內,同時監控學生各項測試性指標成績,如大學英語CET4、CET6等成績,使學生成績由多維度成績構成,也能更全面地體現學生英語成績。
四、實踐研究
(1)課程體系實踐人群。在ELE及ESP課堂體系構建初具模型的概念下,在北華大學不同校區不同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中進行了課程實踐體系的實驗。
(2)課程體系實踐步驟:
問卷調查。對各個校區不同專業學生進行多個、多次問卷調查。實踐前期及實踐后,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ELE課程興趣調查、ELE課程內容調查、ESP課程興趣調查、ESP課程內容調查、ELE課程及ESP課程授課時間調查、傳統課堂形式與ELE及ESP課堂形式對比調查、個人主觀意見及建議調查等。
課堂實踐。實踐內容對象為北華大學三個不同校區不同專業學生,大學外語計劃學時為56學時,周學時4,共授課14周。在正常的授課內容后加入ELE及ESP課程內容,ELE相關內容及ESP相關專業內容各占用周學時中的1學時,共計2學時。授課內容結合網絡中及時下ELE及ESP的教材,由任課教師自由選取。
課堂內容授課方式結合傳統授課方式、翻轉課堂、慕課課程、微課課程等,充分利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以及在線鏈接等教學資源,進行授課,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課堂。
五、初步研究結果
(1)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通過理論研究階段、實踐研究前及實踐研究后的各個階段進行的不同的調查問卷統計的幾項結果分析來看,學生對ELE及ESP都抱有濃厚的興趣,所占比例分別為89.7%和94.4%。從結果來看,尤其是ESP課程對學生的吸引性更大,與專業相關同時可能涉及就業,因此學生對ESP課程顯示出更大的興趣。ELE課程在大學英語綜合類課程教材中皆有所體現,個別人文類ELE集中的課程通過選修課進行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2)實踐試驗研究結果。通過選取代表性專業進行相關的ELE及ESP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參與實驗的對象在課業考試成績及CET4和CET6考試中的成績均高于其他專業所占比例,與本專業以前的數據對比起來也有較大的進步,從成績分析表現項上來看,語言應用能力有較大提高。因此可以初步得出ELE及ESP課程建設內容符合學生興趣,適合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但是在實踐的同時,我們發現,ELE課程更適合應用于選修課,由于學生對于ELE課程的興趣點不同,統一設置ELE課程勢必無法覆蓋學生的興趣面。相反,ESP課程較符合學生的預期,相同專業的進行相同ESP課程并把課程嵌入到大一、大二的必修課程體系中,符合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六、結語
通過理論及實踐的研究,得出校本性研究結果,以大學綜合英語為基礎課程,輔助選修ELE課程,在大一、大二必修階段強化ESP應用能力,形成立體化、多樣化、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增加學習內容的維度,培養綜合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使之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對校本性及省屬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實地考察,從多角度、多層面對ELE及ESP課程體系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并凝練,無論從學生的角度還是實踐實驗的結果來看,ELE及ESP課程對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5年修訂版)[Z].
[2]蔡基剛.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育,2010(5).
[3]蔡基剛.中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發展回顧、問題和任務[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1).
[4]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