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 朱丹
摘要:翻譯是一種文學作品再次創作,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驗翻譯者的語言功底,還要考驗譯者的文化底蘊。因此,在翻譯文學作品之前要對作品背景和語言文化背景做充分的學習和探索。通過中文來翻譯日本文學作品實質是進行語言的轉換,文脈決定了文本的含義,對此,在深入理解原本的文脈之后才能作出完美的翻譯,雖然中國文字和日本文字具有共通點,但是民族意識和文化背景差異明顯,語言表達的方法和習慣都是譯者不能忽視的,本文以《源氏物語》為例子,探究翻譯日文文學作品的方法。
關鍵詞:日本文學 翻譯方法 源氏物語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088-02
《源氏物語》被稱為日本文學史上的最高造詣,我國學者對《源氏物語》有著大量的研究和討論,每個階段都有許多關于《源氏物語》的研究報告和論文。本書總共五十四貼,包含大量的人物和和歌,因此對《源氏物語》的翻譯需要譯者具有大量的日本文化基韻。在我國有多部譯本,其中由林文月和豐子愷翻譯的《源氏物語》最為流行。本文基于國內外對林文月和豐子愷的翻譯研究報告,對二人的譯文風格進行分析和比較。
一、多種翻譯本的比較
《源氏物語》的語法詞匯與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相識,與現代白話文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我國已經有十幾版翻譯本,其中林文月和豐子愷的翻譯作品得到廣泛的好評與認可。
(1)翻譯者的背景比較。豐子愷出生于光緒二十四年,他在漫畫和散文方面造詣匪淺,年青在日本時受到人本的古代語言的吸引,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其散文獨具一格,對中外文學都有著較大影響。主要作品有《藝術趣味》《白鵝》《無用之美》《緣緣堂隨筆》等。是著名的畫家、散文家、教育家、翻譯家和音樂家。
林文月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小時候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一直到1946年回到臺灣,才開始接受中文教育,是一位研究者、文學創作者、翻譯者,在三個領域都有著杰出表現。她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日本語言教育學,她是第一位將《源氏物語》翻譯為漢語的女性。在譯本中,女性的細膩和美都得到了逐一展現。雖然她在豐子愷翻譯之后再進行翻譯,譯本有對前者的借鑒,但是在譯本當中具有她特殊的語言風格。
(2)翻譯本特征的比較。林文月的翻譯是以日本小學館1970年的《源氏物語》作為基礎。該版本的《源氏物語》受到阿部秋生、秋山虔、金井源等日本權威認證的學者校注翻譯,具有較高的信賴度,在翻譯文本時參考了角川文庫1972年版《全譯源氏物語》、1969年中央公論社的《潤一郎新譯源氏物語》、1972年新潮社的《源氏物語》,還包括英文的兩部譯本:Arthur Waley的刪節譯本以及Edward G.Seidenstiicker的全譯本,經過六年的時間完成了《源氏物語》的整部翻譯。林文月的譯本更加具有白話文風格,運用了大量的語氣詞、方言表達以及不同類型的轉折句,她用字細膩,語言是推敲過后的結果,是一部優美的文學作品。
豐子愷在1961年翻譯了《源氏物語》,在翻譯過程中參照了藤原定家的《源氏物語注釋》、一條謙良的《花鳥余情》、三條西公條的《溪流抄》等總共六部文學作品,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現代日語的譯本,例如谷崎潤一郎、與謝野晶子、左成謙太郎等作家的譯本。豐子愷先生的《源氏物語》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就已經完成,到1973年要出版時,因故推遲到1980年才正式出版。
(3)翻譯譯文的比較。由于林文月與豐子愷的生活環境與背景的不同,在《源氏物語》的翻譯本上也獨具風格,在閱讀過程中帶給讀者的感覺也大大不同,就僅僅在前十二回當中,林文月譯本中的感嘆詞就超過豐子愷52%,其中最具特點的就是林譯中采用了大量的“兮”,帶有豐厚的楚辭特點。例如拿《源氏物語》第一卷《桐壺》進行譯文比較。相同的句子,豐譯:“面臨大限悲長別,留戀殘生嘆命窮?!绷肿g:“生有涯兮離別多,誓言在耳妾心苦,命不可恃兮將奈何!”豐譯:“哭聲多似蟲鳴處,添得宮人淚萬行?!绷肿g:“荒郊外兮秋蟲鳴,貴人將去不稍待,老婦獨處兮淚縱橫?!闭w譯文的風格就如上兩句,林譯的更加接近現代漢語,通俗易懂,在某些方面林的譯文更加貼近于原文。豐譯總體體現為剛性和陽性,林譯體現為細膩和委婉。林版在譯文當中滲透著日本人的審美觀,心思細膩,豐子愷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在譯文當中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審美。
二、日譯的翻譯方法
(1)直譯與意譯。日譯可分為直譯和意譯,而在日譯典故中對這兩種翻譯方式解釋道:直譯和意譯是兩種大不相同的日語翻譯方式。直譯,顧名思義就是照搬文章,一字一句地翻譯,比較注重格式的整齊性。而意譯則顯得更加靈活,只需大概意思翻譯到位即可,更著重于內容、概念的闡述。
(2)“外字”“外句”“外習”三大要素?!巴庾帧薄巴饩洹焙汀巴饬暋狈Q為翻譯當中的三大要素,實際上就是在將一個國家的語言翻譯成其他國家語言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新字”“新句”和“新習”,這是因為在將自己國家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外語的過程當中,會遇到無法使用他國的語言和文化習慣恰當合理表達的時候,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習慣進行表達。例如林文月和豐子愷在翻譯《源氏物語》過程當中,林文月更加貼近于原文,故翻譯為“帖”,保留了日本語言文化習慣,而豐子愷翻譯為“回”,更加貼近于中國人的語言文化習慣。
綜上可以發現,林文月和豐子愷有著各自獨特的翻譯方式,前者偏向于直譯,后者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再進行翻譯,偏向于意譯。
三、日譯的翻譯技巧
學者嚴復在“信達雅”三者的基礎上進行翻譯標準的總結,原文的風格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翻譯使用直譯和意譯,在翻譯技巧上,分為加、簡、逆、變、分以及合。不同的翻譯家對同一個日語文字會有不同的解釋。例如豐子愷就將《源氏物語》中的“榊”譯為楊桐的意思,而普遍使用的是林文月的“賢木”版本。這個字原本不能用中國字典來進行解釋,所以這兩位翻譯家便用特殊漢字來描述它??偠灾?,豐子愷的翻譯版本更加具有中國特色,在翻譯日文的同時,也融入了中國獨特的文化色彩,而林文英月更注重情感的述說及原文內容的表達。而對于國人來說,可能更傾向于豐子愷版本的翻譯,原因在于他的翻譯方式更加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性,翻譯內容也更具中國文化特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兩位翻譯家的譯文各有各的特色與優點。林文月發揮其女性感性細膩的特點,回歸原著,細細感受里面所蘊含的情感,對書中細節的描述讀來,使人慢慢入迷,沉迷于她的溫柔風格之中。而豐子愷的版本則另行其道,不那么注重細節和原文的逐字逐句翻譯,而是著重于其中對風景和事物的描述,且他對原文中的方言翻譯也頗有研究,具有他迷人的獨特地方。總的來說,豐子愷版本的風格更具現代感和本國文化風格,而林文月版本則更加貼近原著,語句更加溫柔、細膩。兩位翻譯家的譯本各具特色,同一部作品讓人讀來感受到不一樣的感覺。
參考文獻:
[1]衛萍萍.淺析日本文學作品的翻譯方法——以《源氏物語》為例[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7(9):90-91.
[2]王曉平.日本漢文學與文化翻譯——以論《源氏物語》詩為中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46-52.
[3]何易.淺析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對日本文學作品的影響——以《源氏物語》為例[J].讀書文摘,2016(10).
[4]陳璐璐,陳書津,毋齊齊,等.《源氏物語》中和歌漢譯的比較研究——以豐子愷、林文月譯本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4):175-17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