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鑫 張天順
摘要:機械專業優質人力資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主要力量。基于專業機械設計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在總結的基礎上,提出本科的機械設計創新的內涵指的是智能制造,它主要包括:優化課程機構,強化工程實踐,產學研結合和積極參與機械創新設計大賽。
關鍵詞:機械設計 智能制造 創新能力 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150-02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上升為環境和資源之間的矛盾。在這個大的環境下,各個國家也達成了一種共識:誰擁有了先進的制造業技術,誰就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占據了強有力的地位。眾所周知,德國的制造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制造業經常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即便德國的制造業已經領先世界其他國家,但它依舊提出了“智能4.0”的計劃,來描述他們的制造業未來的發展宏圖。我們化壓力為動力,提出了“中國智造2025”的計劃,努力將我國的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推動。這個偉大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大量的創新型的專業技術人才做支撐,特別是機械專業的學生將會是“中國智造2025”計劃中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要對當代機械類的大學生進一步加強應用型、創新型方面的培養。
一、機械類本科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國家提出了“應用型本科”這個概念,越來越多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運而生。這些院校在原來對大學生培養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出新的培養模式。相比于傳統的培養模式,在這種新的培養模式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這些院校主要以下面幾所院校為代表。西安外交事務研究所在之前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相較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我們更加注重“應用”兩字,通俗的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實踐能力更強的人才,換言之我們需要的是擅長將理論知識主動轉化為實踐動手能力的人才。因此他們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時,就需要在高等教育的架構上,注重課程體系、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手段的設計與改革,并且強調實踐課程的重要性,旨在培養出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和競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淮陰理工學院的陳亮教授在仔細研究了機械專業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探索出了機械類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綜合培養模式。而黑龍江工程學院則另辟蹊徑,在探究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目標是要更新他們的創新理念,因此,該校加強了學生的課內外實踐部分,并且多次舉辦以“創新型”為主題的競賽活動,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創新”概念的認知。雖然這些高校對于“應用型”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探討卓有成效,然而,他們對現有機械類本科生創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需求上,而對“中國智造2025”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主要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在現有的“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礎上,探索應用型本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旨在培養出更多的符合“中國智造2025”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并且為提高應用型專業學生機械工程本科創新素質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
二、面向智能制造的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內涵
“中國智造2025”要求我們未來機械設計的研究對象不單單是產品的制造,還要求產品的智能化。因此,“智能制造”的創新型人才必須是集多重學科于一身的高精尖人才。他必須在熟悉機械設計原理、自動化、電子技術、人機工程、工業設計、材料和其他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綜合應用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先進的智造技術,設計出符合智能化的相關機械類產品。
三、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為了確保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具有獨立的創新精神的應用型畢業生,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增強大學生的機械設計創新能力:
(1)優化課程結構。由于智能制造的工程背景的綜合性和多學科的合作性,本科生的機械設計研究強調的是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求大學生課下要不斷拓展自己材料、電子、控制、計算等多方面的知識。當然拓展知識的渠道有好多種,包括參加各類的知識競賽、科技創新大賽等競賽的方式,或者是積極爭取實際生產中的實踐動手機會等。因此我們在制訂人才培養計劃中的課程結構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優化課程結構,為培養出專業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搭好理論學科平臺。
(2)強化工程實踐。注重實踐是應用型本科教學區別于研究型本科教學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因此也是我們培養和教學的側重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制訂該類的人才培養大綱時,必須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最終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
(3)產學研結合。目前的高校本科生教育更偏向于理論教育或者是學術研究,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夠參與到實際的項目中來,這并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給本科生創造機會,使他們能夠有機會加入到教師的橫向、縱向科研項目中來,并且學校層面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通過項目的實施參與,將自己的所學所想與實踐相結合,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
(4)積極參與機械類創新創業設計大賽。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是提升機械類學生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最快捷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的設計大賽,并且提供必要的幫助。
四、實踐應用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一直是山東省某一高校的特色優勢專業,我們以該校的這一專業為研究對象,以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為手段,探討這種知識競賽類的培養方式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創新和團隊意識的提高的積極作用。大賽結果顯示,參加過競賽的學生其專業知識的整合性以及創新意識、團隊意識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工程實踐,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努力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積極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制造2025”和應用本科院校的背景下,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型思維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必須直面智能制造研究思維的培養和應用型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兩大挑戰。針對目前這種情況,國內許多高校也作出了一系列的培養模式的嘗試,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探索,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是對國際及國內“智能制造”這個大環境進行分析,以及基于此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所提出的創新研究策略的簡要回顧。其次是進一步解釋了“智能制造”以及“創新能力”的內涵,將高校對于機械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化。第三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探索拓展學生獲得多方位知識的渠道,為培養出高競爭力、高適應力的全面性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翠俠,曹吉花,宗素蘭等.面向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計算機控制實驗教學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6(174):32-33.
[2]胡競湘,倪小丹,傅彩明.應用型本科機械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4):71-73.
[3]韓書葵,韓文仲,杜韌等.基于工程訓練大賽的應用型本科機械類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3,23(6):48-5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