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榮 梁音 龍興云
摘要:文章簡要梳理了大多數中國家長在家庭性教育問題上的認知特點,并對這些認知特點進行了簡要分析。筆者認為不恰當、不科學的性教育認知嚴重阻礙了家庭性教育工作的開展。更正家長對家庭性教育的各種錯誤認知是鼓勵家長開展家庭性教育的首要任務,必須從觀念和理念上重新理解“性”和“性教育”才能很好地對孩子進行家庭性教育。
關鍵詞:家庭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 理念更新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156-03
“性教育”對多數中國家長來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話題,目前學術界對于家庭中性教育的研究也非常有限。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相關問題的討論(王改芳,2010;曾燕波,2016;左霞云等,2013;張禮等,2013),家庭性教育對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健康人格等的影響調查(陳昌霞、張洪峰,2012;張鵬等,2017),小學生被性侵情況調查(左霞云等,2014)等。其中探討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宏觀指導方面,調查型研究主要著重于從數據分析強調健康科學的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意義。這些研究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本文即是在此基礎上對目前家長在“性教育”認知和理解方面的情況給予一個簡單梳理,同時根據“全面性教育”對“性教育”的理解對二者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筆者認為開展家庭性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家長對性教育的科學理解,如此才能為家庭性教育指導工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多數家長對性教育的認知特點
(一)認為“性教育”就是指“性行為”“性器官”的教育
在家庭性教育中,提到“性”,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性行為”“性器官”。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性”是一件壞事兒,是不潔凈的,生殖器是臟的,見不得人。這種粗簡的理解讓這些家長在性教育的問題上總是避而遠之。對“性”的認知里確實包括“性行為”和“性器官”,但這些只是性教育里面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即便是性教育里關于性行為的部分也不是談性技巧的,而重點是引導孩子如何看待性行為、作出正確的決策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其次,認為“性行為是不好的,生殖器官是臟的”,產生這種觀點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性”一直是很私密的,是非公開的,這種特點也增加了“性”的神秘性,對大多數家長來說強調負面理解可以更好地阻斷孩子對其神秘性的好奇。但這種良苦用心也同時傳遞了一種奇怪的、自相矛盾的困惑:性是不好的,生殖器官是臟的,那么從不好的性而來的、從臟的生殖器官而來的“生命”到底是不好的、臟的還是寶貴的?這“生命”是值得爸爸媽媽愛的嗎?相愛的人為什么要一起做不好的事?
(二)認為性教育就是青春期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性教育的唯一開放窗口就是青春期教育,即便是青春期教育也不叫性教育而被稱為生理衛生教育。在家庭中,青春期教育主要側重于對遺精和月經的一種護理性的介紹,甚至還是言辭閃爍的,以至于很多孩子不明其理,要么自己去網絡等其他途徑獲取相關信息,要么陷入恐慌和恐懼,有孩子見到經血以為自己要死了,還有因為怕被老師同學知道而拒絕使用衛生巾的,等等。
在家庭中,青春期教育的另一個重點是防范早戀。除開少數能良好引導孩子處理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奇、好感的家長外,更多的家長則是通過威逼利誘、忽略不管甚至是恐嚇的方式杜絕孩子這個階段與異性的情感問題,但這其實是無視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客觀事實的一種簡單粗暴的處理,無益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三)認為性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可以不用管
不可否認,學校在學生的性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但將性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明顯是在逃避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和義務。而且從目前學校開展性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真正系統開展性教育的課程的學校,無論是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非常少,可謂是鳳毛麟角。誠如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數據(2016)顯示:45.5%的中小學生對學校開展專門的性健康教育愿望強烈。而武俊青對杭州高中生的調查則顯示,92%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性教育有待完善,其中13%的學生更認為是亟需完善。
(四)認為性教育會誘發性行為
性教育會誘發性行為是家長們比較普遍的一種擔心,他們認為不懂“性”才是道德純潔的表現。很多家長最得意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家孩子在那方面沒有問題,他/她還啥都不懂”。而殊不知,往往是這些孩子因為感覺在父母面前提問性問題沒有安全感而選擇不向父母提問,他們更多選擇通過網絡或同伴來獲取與性相關的信息。這其實更增加了他們接收不良性知識、性信息甚至錯誤兩性關系的風險和概率,從長遠來看則會影響這些孩子未來的婚姻和家庭。
事實上,聯合國提供的資料顯示:全世界范圍內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科學正確的性教育極少(即使有的話)導致首次性行為發生時間提前。一些研究表明,全面性教育不會對首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有直接影響,另一些研究則表明,全面性教育實際上推遲了首次性行為,并且使其更負責任。
(五)認為性教育等于教育女孩防性侵
各種媒體頻繁曝光的對幼童和青少年的性侵事件讓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防性侵教育,并且重點是教育女孩子一定要潔身自好,不要和陌生人單獨出去,等等。防性侵是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同時防性侵教育不只是女孩需要,男孩同樣需要。此前有媒體曝光了一個專門傳播侵犯男童的淫穢視頻的大型網上組織,男童被性侵雖然在數量上遠少于女性,但絕對數量并不小,這一方面是傳統上人們對男性在性方面的主導地位的固有觀念,覺得男生是不會受傷的那一方;另一方面男童受到性侵傷害比較不易察覺。因此,沒有性別之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保護遠離性侵犯。
二、重新理解性教育
(一)“性”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多方面的一個集合概念
從生理層面來看,“性”包括身體(包括性器官)、青春期、性欲、性行為、生殖、避孕、性病等。從心理層面來看,“性”包括性別認同、心性發展、性感受、性傾向、保護自己、決策(是否與某個人戀愛、進行性行為、結婚等)。從社會層面來看,“性”包括兩性交往、人際關系、價值觀等。其中有關生理和心理層面的性知識和性信息,如果家長和學校錯失了給予孩子正確、科學內容的話,他們就會轉而投向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的網絡,很有可能影響他們對“性”的正確認知。同時,從社會層面認識性也是重要內容,孩子青春期時家長唯恐他們談戀愛,但年過三十依然沒有男女朋友家長卻心急如焚,如何與異性相處、如何認識兩性關系其實都是“性”這個集合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家長能從這個高度理解“性”,那么與孩子談性時應該不會再色變了,也不會覺得性教育是可有可無了,因為今天良好的性教育將有益于明天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婚姻家庭,乃至中國人最重視的家族傳承,家業長青。
(二)“性”一直都是客觀存在的
性是從受精卵開始就伴隨我們一生的重要生命現象。性的這種客觀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身體性器官的發育客觀存在,胎兒期就是基于不同的性器官而形成男孩兒、女孩兒,再到青春期的遺精、月經。其次是孩子對自己身體、性別和性行為的“好奇”客觀存在,這種好奇始于學齡前兒童對自己性器官的自看和對異性小朋友性器官的好奇,再到青春期對性行為的好奇。再次,基于性的相關信息和互動而對他們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
美國林肯公園樂隊主唱查斯特·貝寧頓(Chester Bennington) ,這位獲獎無數甚至獲得聯合國全球領袖獎的音樂才子終因揮之不去的抑郁在41歲時選擇自殺,而他長期抑郁則與童年被性侵的經歷密切相關。臺灣年輕女作家林奕含也是因為被性侵的可怕經歷而致郁最終選擇自殺。馬琳、胡珍的調查也顯示性傷害是對青少年一生幸福影響最大的安全事故。
“性”在這三個方面的客觀性決定了家長不能再將性教育和青春期生理衛生畫等號,更不能如一些家長所設想的“孩子二十歲前對性完全無感二十年后瞬間明白一切然后乖乖結婚生子”,這都是不符合性發展的客觀事實的,性教育應該是伴隨著個體性發育的客觀發展而進行的。
(三)性教育是集知識、保護、道德和法律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
性知識的教育包括:認識性是生命的源泉、自我認同、性別認同、生理組織與功能、性衛生保健、性心理。自我保護的教育包括:
過早性行為和無防護性行為的嚴重危害、性病預防知識、如何保護自己等。性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包括:對待生命的態度、對待父母的態度、性與愛情和責任、隱私保護與侵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口基金會、兒童基金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提出的全面性教育的觀點將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八個核心概念:
(四)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的很多家長在性教育方面多以感覺尷尬、不知如何講等各種理由放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權利,逃避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義務。事實上,從親子關系來看,父母是孩子最親密、最信任的人,親其師信其道,父母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其次,從性教育的本質來看,性教育其實是建立關系的一種教育,性教育依賴于雙方親密、信任的關系,也藉著教育的過程更加鞏固二者之間的親密和信任。從相對應的角度講,當家長放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時候,客觀存在的對性知識的好奇讓這些孩子不得不另尋他路。
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85%來自網絡、黃色刊物,小學生接受正規性知識等健康生理教育僅為6個百分點,僅有25%的大學生接觸過正規的性健康教育。62.7%的高中生已知的性知識來源于傳媒(含網絡、影視、課外書刊),僅有22%的人的性知識來自相關課程或老師,性知識由家長告知的人不足13%。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與北京大學2017年的聯合調查則發現高危青少年(15~19歲)避孕知識的來源中朋友占52.6%,社交媒體占46.5%,伴侶占42.1%,傳統媒體占24.6%,父母僅占6.1%。
這些數據背后是更加殘酷的現實:婚前性行為成為潮流,十幾歲媽媽成網紅,學生墮胎享受優惠……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我們不教,自然有人替我們交,但前面是魔鬼還是天使就不得而知了。
(五)性教育不僅是教育女生保護自己,也要教育男生
性傷害不是女生的專利,所以性教育講自我保護,男生女生都一樣需要。長期以來,防性侵保護通常都是只針對女生的,直到越來越多的男童被性侵案的曝光。男童被性侵后常常都不太容易被發現,但它帶給其的傷害并不亞于女性受害者,所以男孩同樣需要防性侵。
其次,性教育中的自我保護不只是教女生保護自己,也需要從小教育男生尊重女生。有一些人頑固地認為,女生被侵害不怪性侵行為的施暴者,而在于女生自己,是女生自己的著裝或行為不當誘發了施暴者的侵犯行為。這種奇怪的邏輯并無任何科學研究的數據支持,而只是來源于“公正世界假設(just world hypothesis)”,事實上已有的數據顯示,施暴者在選擇受害者時的兩個關鍵點分別是是否有機會和目標是否易順從。一般穿著比較保守的人,更容易被打上“易順從”的標簽,但衣著暴露的人會被認為“更主動,具有統治力”而不會被列入受害者名單。也就是說對于性侵害而言,衣著暴露與成為目標并無直接關系。
三、結語
通過梳理大多數中國家長在家庭性教育問題上的認知特點,并對這些認知特點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家長對家庭性教育的種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這些錯誤的認知一方面源于家長業已形成的一些關于性的偏見,比如“性是不好的”“女孩兒被性侵是著裝不當”等,另一方面也源于這些家長自己從小就沒有接受過任何正式的、科學嚴謹的性教育。正是這些不恰當的也不科學的認知嚴重阻礙的家庭中性教育工作的開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更正家長對家庭性教育的各種錯誤認知,是鼓勵家長開展家庭性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從觀念和理念上重新理解“性”和“性教育”,才能很好地對孩子開展家庭性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寶智,劉艷明.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發微[J].中國性科學,2011(7).
[2]柳揚,鐘子渝.青少年性教育現狀調查[J].中國性科學,2011(8).
[3]武俊青等.杭州市某區高中生對學校性教育的態度和需求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7(2).
[4]馬琳,胡珍.中小學性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成都市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0).
責任編輯:劉健